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提到汉高祖刘邦,很多人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怜悯项羽,以至于就下了“至今死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 ​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提到刘邦,就会有市井无赖、品行不端、诛杀功臣、无恩无义的说法,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身边却聚集了一群很有能力的人辅佐,似乎并不合理。​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今天我就用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刘邦的成功之谜。在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一群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人们总是看到了“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的能力,看到了樊哙、曹参的武勇,看到了滕公夏侯婴的忠诚,但是恰恰忽略了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说刘邦是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

对于时间的使用上,刘邦主要用自己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人去做对的事。合理的人事安排,不仅让每个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组织的运行效率。对于“汉初三杰”的使用,就可以一窥刘邦的知人善任之能。 ​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因此不是刘邦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而是刘邦善于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发挥作用,做到工作卓有成效,他们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夺得了天下。

二、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刘邦夺得天下后,功臣论功行赏,刘邦将萧何排在功臣第一,很多人并不服气,刘邦便说:“战争就好比猎人打猎,你们勇猛无敌,但充其量不过是猎狗。而萧何却是猎人的角色,谋划于先,猎人的贡献当然要比猎犬更大。” ​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谈到张良的贡献时,刘邦只用了一句话:“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便堵住了功臣勇将们的嘴。

三、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这点在陈平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明证。大家都跟他说:“陈平贪财好色,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刘邦却认识到了陈平谋略过人、善出奇谋,因此委以重任。这就是用人之长而略人之短,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再来看一看刘邦去世之前,和吕后之间的对话也可以对于刘邦的识人之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时,吕后在病榻之旁,问萧丞相死之后谁可以担当大任?刘邦回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那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陈平可以,但是陈平谋略有余,担当不足,可以由王陵和他担任左右丞相,周勃可以担任太尉,日后兴汉安刘的必然是周勃!”吕后又问:“再往后面是谁?”刘邦看了看吕后,说道:“那个时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曹参的“萧规曹随”,完全继承了萧何制定的汉法,实现了“无为而治”;王陵则坚持原则,坚决反对诸吕称王;陈平则和周勃一起剿灭诸吕之乱、安汉兴刘,这一切都在刘邦的算计之中。

四、要事优先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被项羽击败,乘坐马车逃命。途中,刘邦被几次将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去,想加快车的速度。而车夫夏侯婴每次都停下车来,把刘盈和鲁元公主又抱上了车。​刘邦曾一度想杀死夏侯婴,但考虑到自己不会驾驶马车,反而会被项羽所擒,因此放弃了这个念头。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很多人因此说刘邦心狠手辣,不念亲情。​但换一个角度想,刘邦当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逃命,所有的决定都必须支持这个目标。加快马车速度,是确保自己能够逃命的最佳方案,因此舍弃儿子和女儿在旁人眼里,是没有亲情,在刘邦的心目中,就是要事优先。​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只要能达成最终的目标: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性命。为此作出的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这是帝王的冷酷,也是霸主的雄心。

五、有效决策

有效决策的目的是为了采取合理的行动,有效决策要基于客观的分析和量化的指标,经过思考后形成的判断。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萧何月下追到了韩信,但韩信能不能做元帅,还是要刘邦来决定;张良、陈平的阴阳之谋,虽然妙绝天下,但也需要刘邦来定夺是否采纳;面对生死一念之间,一句“英雄何必为难英雄”让丁公放弃了杀死刘邦的想法;鸿门宴上委曲求全,当机立断、尿遁而逃,才有了汉兴楚亡的结局。 ​


刘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没有有效决策,不要说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在这个乱世中,能多生存一天都十分困难。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