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前言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萬里長城

說起匈奴這個民族,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中國的古代史書上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例如戰國時期李牧北擊匈奴、秦始皇派蒙恬修築萬里長城防禦匈奴南下以及漢高祖劉邦被冒頓單于圍於白登等等,這個民族在歷史舞臺上活躍了700年之久。司馬遷的《史記》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有較為完整、系統的匈奴歷史的著作,其中的《匈奴列傳》更是被梁啟超評為《史記》十大名篇之一。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彊弱之時,設備征討。’’,足見匈奴帝國對漢民族的深遠影響,也告誡我們後人”史為今用"的重要意義。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冒頓單于

關於匈奴種族的起源歷史上一直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定論。匈奴種族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受到各國學者重視,蘇聯、日本、蒙古和歐洲的匈奴歷史研究者大都引經據典,缺乏系統性的論述。司馬遷的《匈奴列傳》中對匈奴的起源有大段的描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這些文字成為了後來眾多歷史典籍《漢書》、《資治通鑑》的參考。司馬遷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對於匈奴起源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簡單的將他們歸為華夏後裔未免草率,這可能是大漢族主義的表現,其真實性有待商榷。約但尼斯在《哥特史》中對侵略歐洲的匈奴人有過樣貌上的描寫,可以推測匈奴屬於蒙古族,但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佛朗克在自己的文章《從中國的史料中所認識的突厥與塞族》中指出匈奴屬於突厥族,此外還有主張斯拉夫族的觀點。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匈奴帝國極盛時期疆域圖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戈壁大沙漠以及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歷史久遠,史料記載可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匈奴人以他們頑強的開拓精神和強悍的軍隊締造了不朽的大漠文明,對後世的北方少數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幾個世紀以來,匈奴人的不斷遷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漢朝和匈奴的激烈碰撞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也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和交流。

小引:戰國末期,匈奴部族首領頭曼統一各部落,開始積極對外擴張,匈奴帝國國力日漸強盛。到了秦末國內大亂,頭曼單于乘機攻佔河南故塞(今內蒙古北部),冒頓殺死頭曼繼位單于,匈奴帝國達到鼎盛,時常騷擾漢朝邊境,燒殺搶掠,致使民不聊生。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一直想要掃除這一威脅,他派韓王信到代地籌劃禦敵之事。


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馬邑,韓王信投降,冒頓率軍南下攻打晉陽。漢高祖劉邦大怒,親率30萬大軍趕赴晉陽迎戰匈奴,兩軍剛一接觸,冒頓就佯裝敗走,劉邦率領一隊人馬追擊到平城,突然四下裡殺出無數匈奴精騎,劉邦退到白登山。冒頓率領40萬精騎將劉邦圍困於白登整整7日,無法脫身,後來還是陳平買通了冒頓的王后,劉邦才得以虎口脫險。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劉邦身陷白登山

劉邦經歷“白登之圍”一役後,自知漢朝力量難以對抗匈奴,就聽從了關內侯劉敬的意見,採取“和親政策”與匈奴交好,但匈奴並沒有因此停下侵襲漢朝邊疆的鐵蹄,“和親政策”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和親政策”也招來了諸多批評,當時的大臣叔孫生認為此乃一廂情願之舉

,《史記短長說》中記載有他的看法:大漢方一宇宙,超三五,乃無故而飾愛女以為匈奴御,得無將會貽笑後世哉!後漢班彪認為“和親無益”,北宋大文豪司馬光說:“劉敬之術,固已疏矣。”。在這裡,我們姑且不論“和親政策”是否敗筆,而應該注意到此時的匈奴帝國已經成為漢朝的邊疆大患,自劉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圍到漢武帝派霍去病北擊匈奴前後五六十年中,大漢皇帝一直處於匈奴的淫威之下,對匈奴的騷擾一直忍氣吞聲。漢武帝繼位後,舉全國之力終於滅掉了匈奴的囂張氣焰,漢武帝在滅掉大宛國之後想進兵圍困匈奴,因為平城之戰一直被視作漢朝的奇恥大辱。

漢既誅大宛,威震外國。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詔曰:“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高後時單于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讎,春秋大之。”──《史記·匈奴列傳》

那麼,匈奴這個民族究竟靠著什麼內在力量走向強盛的?他又是如何讓強大的漢朝也卑躬屈膝的?這就要從匈奴的社會經濟、匈奴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當時的時代環境三個方面說起。

社會經濟:日益發達的畜牧業和手工業

  • 長期以來我們對北方的少數民族都有著刻板的影響,認為他們大都過著遊牧的不定居生活,“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摘自《史記》)。然而根據近年來的考古資料顯示事實絕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通過對伊沃爾加城址群、杜列尼村定居點的發掘,我們發現匈奴人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定點居住和農耕的特點。匈奴人通過學習先進的中原文明,不斷提升著自己的生產力,西漢時期他們已經有能力修建城池和耕種農田。(見《漢書》衛律為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漢兵至,無奈我何。”)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廣闊的蒙古草原


  • 由於匈奴人生活的地方多在北緯38度以北,這裡寒冷乾燥,地廣人稀,水草茂密,這就成就了匈奴人發達的畜牧業,也催生出了一支勇猛的騎兵,他們進退迅速,靠著靈活和機動性成為漢朝軍隊的噩夢。匈奴畜產十分豐富,白登山之圍中冒頓曾率40萬精騎作戰。漢武帝元朔二年,衛青出隴西攻擊匈奴,得“牛羊百餘萬”,發達的畜牧業奠定了匈奴帝國的軍事水平, “馬背上的民族”以其不羈和悍勇的性格生成了令古代中國人生畏的一股離經叛道的勢力。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徑路刀

  • 發達的畜牧業同時也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匈奴出穢裘”,足見手工業的興旺。冶鐵業和弓矢製作是匈奴手工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匈奴的武器製造規模非常大,劉邦剛剛建立西漢時,冒頓單于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不僅如此,他們還十分看重原材料的質量,漢朝使者曾向匈奴要一塊“生奇材木,箭竿就羽”的寶地,烏珠留單于以“匈奴西邊諸侯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材木”為由嚴詞拒絕,可見此地擁有匈奴人制作兵器的上好原料。匈奴製作的鐵箭箭頭呈三稜狀,長度大約60釐米,能輕易穿透敵方護甲。此外,匈奴的刀劍製作技術也相當純熟,“徑路刀”削鐵如泥,被中原地區視作珍寶,漢代大將鄧遵擊敗匈奴軍隊,獲“匕首三千餘”(見《東觀漢紀》),《晁錯傳》中也有匈奴騎兵身著鎧甲的記載。

正是憑藉著發達的畜牧業和手工製造業,匈奴帝國收穫了大量的財富和強悍的軍事力量,為整個帝國的崛起和侵略奠定了夯實的物質基礎。

組織結構:軍政合一的部落聯盟

  • “自淳維(傳說是匈奴的祖先)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這正反應了匈奴各部族聯盟的不穩定狀況,直到頭曼單于統一各部落建立匈奴帝國,此時的匈奴已經進入鐵器時代,帝國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正在不斷崛起。匈奴帝國的每個成年男子既是生產者又是戰士,這種高度的軍事和生產組織合二為一的制度被匈奴人引以為傲,“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這保障了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由於戰爭已經成為匈奴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遊牧軍事政權,所有及齡壯丁都被編為騎兵,上至單于、左右賢王,下至大當戶,都能親自統軍,身臨戰陣,長期的掠奪戰爭鍛鍊了這支軍事隊伍。所謂“草木皆兵”,戰鬥力自然不可小覷。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匈奴騎兵

  • 類似於商鞅變法時的“取敵一首級者,賜爵封侯",匈奴貴族為了激勵族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也有明確的獎賞。作戰中斬敵首級的賜一壺酒,所虜的錢財歸個人所有,這大大調動了匈奴人作戰的積極性,人人都爭先恐後的為自己謀利益。俘虜的外族人也可以由俘虜者收為自己的奴隸,貴族成員依靠這一特性,支配自己的氏族成員,以達到他們的軍事目的。
  • 匈奴是一個遊牧的原始部落,不像中原漢朝歷經先進文明的的薰染,所以他們常常對鄰族人民實行殘酷的掠奪和壓榨。在他們看來,掠奪是比勞動更光榮、更能體現英雄氣概的事情,後來的契丹、蒙古士兵南下打草谷都可以說是匈奴沿襲下來的特性。進行戰爭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了經常的職業了,當口中喊著“仁義禮信”的中原士人碰上蠻橫的強盜,則就如同“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說不清了”。

時代環境:巔峰期的匈奴帝國和百廢待興的中原王朝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漢武帝時期出擊匈奴路線圖

  •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諸侯之間相互攻伐,後來楚漢戰爭又僵持了四年,中原王朝百廢待興。劉邦雖然成功坐上了皇位,但此時的西漢經濟凋零,人口流失嚴重,到處都是一片廢墟,然而來自於北方的匈奴威脅已迫在眉睫。劉邦忙於穩定政局和諸侯叛亂,根本無暇北顧,本想著平城一役痛扁匈奴,可怎料被人家給教育了,以當時漢朝的國力根本無法與匈奴長期對抗,通過“文景之治”長期以來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才有了三次北擊匈奴的資本。漢文帝終其一生都活在匈奴的欺辱之下,而此時的匈奴也正處於巔峰時期,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漢朝初建,沒有錢打這個仗,所以只能用和親換髮展的時間。
  • 在頭曼單于領導匈奴部落時,對周邊國家還只是“試探性的出擊”,不敢輕易派大軍出擊。他的兒子冒頓殺死他之後,帶領匈奴帝國開始崛起,經過四年的勵精圖治,帝國變得空前強大,他率軍先後征服了東胡、月氏、樓煩、白羊、渾庾、屈射、丁零等族,從被征服地區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冒頓攜戰勝之威入侵漢朝疆域,佔領了長城以北的全部地區,漢朝面對強大的匈奴帝國騷擾也只能是置之不理。


從劉邦“白登之圍”的落敗,詳談匈奴是如何成為漢朝邊疆大患的。

西漢戰神 霍去病


  • 其次,漢朝在前期對陣匈奴的時候,派出去的大將如公孫敖,李廣和韓安國等都是大敗而歸,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可以使用,直到漢武帝擁有了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後,才取得了對匈奴的巨大勝利。可見,漢朝前期名將的缺失也是一直不敢反擊的緣由。漢朝對匈奴的既定保守政策也是一項重大失誤,為了不受匈奴的騷擾,除了一廂情願的政治聯姻,每年還要向匈奴帝國上貢大量金銀,貪得無厭的匈奴人看到這樣有利可圖,反而更加肆無忌憚的侵襲漢朝邊疆,漢朝一味的防禦策略不斷助長著敵人的囂張氣焰。


晨輝自序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自從劉邦“白登之圍”落敗後,匈奴人便開始不斷侵襲漢朝邊境,反擊匈奴成了中原士人的畢生追求。將匈奴帝國帶入鼎盛的冒頓單于,其武功作為,讓我們聯想到了後世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他率軍對西域諸國和河西大月氏的掠奪和鎮壓以及漢匈的紛爭,促進了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漢武帝時期,國力驟增,他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對匈作戰,雖然拓疆殖土,建立不朽功績,但同時也耗盡了百年的積蓄,為西漢的敗落埋下了禍根。匈奴帝國在漢武時期被擊潰後,元氣大傷,後來慢慢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匈奴帝國和後來的突厥、蒙古文明一樣,以武力迅速崛起,他們的身影馳騁於歐亞大陸,而後又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消亡下去。



參考文獻:

《漢書》

《匈奴通史》

《匈奴史稿》

《史記·匈奴列傳》

《中華上下五千年》

《原匈奴,匈奴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探索研究》

以上圖片部分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