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大同白登山,早已是白雪皑皑,汉军营帐内,柴禾在火盆里嘎吱作响,光影在一个老人面前跳动变化,这位老人只是跪坐在席子上一动也不动,思绪在他脑中翻滚。


他,刘邦,从一个地方小吏亭长,到征战十数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见对手一个比一个强大,从始皇帝、项羽、韩信...但讽刺的是,今日可能会葬送在一个蛮夷手中——冒顿单于。


不过令刘邦没想到的还在后头,汉军被围七日后,匈奴大军已消失在莽莽雪原之中。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这似乎成为一桩谜案,虽然有各家史料补充:因陈平使计,用金银财宝收买了冒顿单于的爱妻阏氏,让她向冒顿求情,才有匈奴大军撤退一事。还有另外一版本:主角依旧是陈平跟阏氏,只不过。是陈平先用美女图讥她,故意让阏氏吃醋,说什么汉王室多的是美女,若让冒顿一统汉王室,将来后宫粉黛,将没有阏氏的一席之地。编这野史的作家,估计平时也兼职写职场狗血剧!


这些都不可信,说到底,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人的能力,冒顿单于。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冒顿单于,冒顿译作“Mortur”,经过国外学者考证,冒顿来源于蒙古语,有“猛勇”的意思。冒顿单于自然对得起这个称号,因为他不仅“猛勇”还足智多谋。


冒顿虽说是头曼单于的太子,但后期因为另有所爱,反而有另立少子的决心。于是头曼单于将长子送到西边强敌月氏那作人质,期间还派兵故意挑衅月氏。这无疑是想借月氏的手,杀掉长子。


冒顿来不及控诉父亲的无情,他听到守卫风声,夜里偷取了一匹马,潜回故里。可能因为得人缘,等其成年后,身边已有“万骑”。有天,他做了一个实验,专门用来测试,哪些人是忠诚的卫士,哪些是要抛弃的对象。

“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冒顿单于先后将这支鸣镝,射向鸟兽,骏马,妻妾,但凡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杀掉鸣镝所指目标,那么迎接他的就是人头落地。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冒顿最后以这样的方式杀掉其父头曼单于,弟弟、不听话的大臣们,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就是冒顿居然杀掉他的后母,要知道按以前匈奴习惯“父死妻母,兄死妻嫂”。不难看出:冒顿有意向汉文化靠拢,如有可能还想入主中原。


当汉王朝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冒顿单于已在它的北边建立起一个东至兴安岭、西达北海、南近燕,国土面积远超西汉初期。作为统治片疆域的君主,冒顿单于又怎会因为一个爱妾的话,而将唾手可得的胜利拱手送人,一定有其它原因让他不得不放掉刘邦!


原因就藏在那时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

“儿能骑羊,引马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史记.匈奴列传》

从中不难看出,射猎本身就是匈奴等一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正因有此,也直接影响他们作战的形式。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到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仪”

“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里,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史记.匈奴列传》

游牧民族的传统战术是“骑射”而非冲击肉搏,这主要因为生活习俗、战术习惯、以及草原游牧缺乏中央集权有直接关系。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物质层面,制约他们不敢冲锋肉搏打近战,那会还没有马鞍,若冒然用这种方式伤亡率只怕高不低。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西汉初期,军队主要有骑兵、材官(步兵)、战车兵这三个主要兵种,骑兵战法主要受到赵武灵王的影响,让各国逐渐认识到骑射战术的优越性,于是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的标配之一。


但骑兵并不是主力部队,它主要负责侦察、骚扰、破袭敌军粮道等后方辅助性任务。战场上真正的主力还是步兵。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在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冒顿单于用四十万骑兵困住汉军主力。汉军的应对方式,则是用步兵扎营,构建壁垒来对付前方的敌人。

由于匈奴骑兵只在远方射箭,无法近战突击,去攻破汉军的防御体系。这就让这场围歼战成为一场持久战。加之汉军步兵已在赶来的路上,与其相持不下,消耗自身薄弱的补给,还不如成人之美。将刘邦放了,当然也不是白放,日后汉王朝开始实施羞辱的“和亲”政策,无不跟此有关


直到汉武帝时,汉帝国终于有能力跟匈奴说不。除了自身经济、文化能力变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发现对付骑兵办法——肉搏突击。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近身肉搏突击,并不是卫青、霍去病这两员大将所独创,其实早在刘邦还未一统全国,对战项羽。项羽就曾率领手下骑兵突围南逃,最后仅余二十八骑追随左右,时汉军有五千骑兵紧随其后。项羽是打算作“鱼死网破”才来这么一壮举。


之后,则是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灌夫决心为战死的父亲报仇,与数十名家奴骑兵。

“被甲持戟...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其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 ——《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


既然骑兵用近身肉搏突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为什么要等到汉武帝时才将其作为对付匈奴的主要方式?

刘邦之后,则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由于汉王朝早年连年征战,造成经济凋敝。于是便有“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对匈奴时能和则和,哪敢去主动挑事。

虽然如此,朝廷里免不了有大臣就对付匈奴一事,献计献策。著名的如大臣晁错,他就认为单纯比骑兵射箭能力,汉军不如匈奴,但在平原地区,可以用战车来冲击骑兵。虽然想法很好,但实战中收效甚微,因为说到底匈奴始终不给你正面交战的机会。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到汉武帝时,才将前人对付骑兵的方法,发挥出来。一则经过“文景之治”,大汉变强了;二则汉武帝自十六岁登基的时候,就琢磨着如何对付匈奴。

起初武帝让熟悉匈奴战术的韩嫣、名将李广调入皇宫作为禁卫军,李广的简历不用说了,多年戍边,跟匈奴作战丰富,他的三个儿子自然也随李广调入长安为郎。

另外还与“西北地良家子能射者期诸殿门”,一起打猎。这可不是简单的游玩,在这过程中,武帝发现步兵、战车难以对付机动性强的骑兵,要对付他们只能开纯骑兵主动进攻。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当战胜匈奴的责任落到卫青、霍去病这两员猛将,主要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

因为单纯想要靠肉身冲刺,敌军未必给你机会,故取胜之道在于:用奇袭切断匈奴军后路,缩小敌军驰骋战场的范围,让他们骑射的优势难以发挥,从而迫使他们只得跟汉军肉搏。


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卫青带领三万骑兵成功绕过匈奴人的前哨,趁夜合围匈奴右贤王所部,从而迫使匈奴人将擅长的骑射变成了与汉军短斌相接,右贤王虽带数百骑逃走,其余“右贤稗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都被汉军俘获,这是汉军以骑兵冲击战术对匈奴主力的首次胜利,卫青也因此授予“大将军”头衔。


“白登之围”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来打败他们的原因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政和三年(前90年)...


因为司马迁的原因,导致卫青、霍去病的评价不高,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两员大将的功绩,不因某个史学家的喜好,而忘记他们本来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