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止戈为武,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之由表及里

在东亚的版图上一直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二者往往是水火不相容。每当中原王朝衰败时,游牧民族进入强盛期,当中原王朝一统时,游牧政权在博弈中往往会失去曾经的光辉。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

在中原大地诞生第二个封建王朝时,恰好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强盛期。于是结束统一战争的刘邦与匈奴的带头人进行了一次碰撞——白登之围,这次战争在表面直接影响新的汉王朝对于北方邻居的政策态度,然后这一态度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次碰撞。


白登之围:止戈为武,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之由表及里

匈奴


◎一封情书的回想

公元前一九五年,北方草原霸主冒顿单于给西汉的实际控制人吕后寄来一封"情书":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

此次冒顿单于之所以敢在言语不敬,完全是因为实力的膨胀。而吕后在震怒之后要攻打匈奴,但在武臣提出一件事后继续采取了和亲政策。吕后冷静下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的丈夫刘邦曾经在冒顿单于那里吃了大亏。

这个大亏就是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可以说是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遭遇的一次滑铁卢。刘邦及其一起创业的小伙伴差点被团灭,可见当时的凶险。

说白登之围,先来了解一下刘邦被困的地理位置。

白登按照记载推测应在今山西大同附近,这一位置在秦末汉初时期属于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的交界处,简单意思就是双方在关系紧张时都可以在这一代活动。

刘邦此次征讨匈奴直接原因是剪除异姓王的连带行动,在汉初封为异姓王的都是刘邦所不放心的人,"异姓"一词足可以道明,毕竟古代社会是个宗法为纽带的宗族集合体。

刘邦之所以有白登之围,完全是因为对于异姓王的不放心,以及匈奴的不安分。特别是当这种不放心与不安分合流后,那么对于刘邦这位开国皇帝来说就是一种挑衅,是必须要镇压的,不然面子没办法安放。

一场大战即将在新王朝北部掀起,战争的双方一边是刚刚统一天下的刘邦,另一边是整顿好内部的冒顿单于。

战争开始时,汉朝方面似乎是处于主场地位,一切进行的比较顺利,但实际上不久胜利的天平就倾向匈奴一方。

连续的胜利,使得刘邦以及他的小伙伴们都失去了准确的判断,于是一只针对刘邦布好口袋早已准备好。

冒顿单于指挥着四十万人的军队将刘邦围在了白登这个地方,刘邦所部暂时与外围失去联系,处于匈奴军队的层层包围之中。


白登之围:止戈为武,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之由表及里

白登之围


◎白登之后的和亲

众所知周,解刘邦的白登之围是谋士陈平,也就是后来的陈丞相。陈平通过建议走冒顿单于老婆的后门,从而解除刘邦的尴尬局面。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都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冒顿单于老婆阏氏这方面做得特别到位,收过钱的阏氏对冒顿单于说道: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其实冒顿单于本身对于联合异姓王韩王信就存在疑虑,或者说不信任。此时加上自己老婆一吹枕头风,生怕自己被骗,于是从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使得汉军撤退。

此次白登之围对于刘邦来说冲击力最大,若用一个人来测试刘邦被围前后的态度,那么刘敬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刘敬是反对刘邦攻打匈奴的。

被围前,刘邦对于刘敬: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被围后,刘邦对于刘敬:

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刘邦之所以对于刘敬前后态度差别如此之大,完全是因为他在白登吃了大亏,上一次让他吃亏的还是老对手项羽。其实说白了,对于刘敬的态度,是刘邦自己在找台阶下,证明暂时不宜攻打匈奴。

既然现阶段不宜攻打匈奴,那么对于这个凶狠的邻居总要有安抚的办法吧。关键时刻又是刘敬站了出来,他给刘邦的建议是"和亲"。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其实和亲这一办法并不是刘敬首创,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很早就有这种政治联姻。但刘敬在此时提出和亲政策无疑是最符合刘邦心理的,因为他也不想去打仗。

可以说西汉的和亲就是由刘敬提供的一套解决与少数民族处理关系模板,只不过刘邦没有采用刘敬的全部建议,那就是由真正长公主改为宗室女,这也是刘邦怕老婆所以才改了。其实这样也无可厚非,毕竟那时的信息传递在达到一定距离后,基本算是堵塞了,换句话说就不是长公主,匈奴也不会知道。


白登之围:止戈为武,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之由表及里

和亲


◎和亲的表和里

和亲说白了就是一种政治联姻,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一种政治目的,和亲是手段而已。如果把白登之围看做是汉初和亲政策的表层原因的话,那么其深层次原因有必要再一次啰嗦一下。

和亲的表层原因在若干年以后成为汉朝大臣劝吕后面对冒顿单于"情书"冷静的理由,但吕后之所以能这么快冷静下来,并不是因为此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一,成本小效果好

首先,不管和亲政策好与坏,若将它与战争相比,它无疑是处理与别国关系成本较小的一种,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其次,从皇帝的角度看,他只需要从皇家中的女性出一个名额就可以了,这个名额甚至可以是毫无轻重的侍女。无论对于朝廷还是皇族来说损失最小,特别是相较于战争来说。

在白登之围中,汉朝可以出动了几十万人的部队,此项军费消耗对于新建的朝廷来说确实有点吃不消。

深层原因二,家底薄

汉朝建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四年的楚汉战争,多年的经济基础被消耗一空。按照现在来说,刘邦及其团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保证农业的稳定,显然战争不能做到这一切。

汉初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休养生息,现实的经济状态导致汉初无为之治思想盛行,成为帝国行政的指导思想。

汉初在剪除异姓王的战争中已经消耗本来就孱弱的国力,再与匈奴进行动辄几十万军队参加的战争,对于王朝的稳定来说是致命的。

深层原因三,缺乏成熟的骑兵部队

战国七雄的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知道,可以很少人知道汉初时马匹的短缺。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国家大臣那时坐的基本都是牛车,可想而知所谓的骑兵部队基本不成形,而骑兵部队是对付匈奴的主力兵种。

匈奴在冒顿单于时已有"控弦之士三十馀万",简单的来说,那时匈奴就是三十多万的骑兵部队,而这一点却是汉初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情况一直经过文景之治才有所改变,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有大规模变化。

深层原因四,新生汉朝遇到强盛匈奴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可以说匈奴到了冒顿单于时,是此前实力最为强劲,也就是匈奴的强盛期。而汉朝与其对比,算是一个新生的朝代,其发展还需要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是宝贵的,不能被耽误,也就是被战争耽误,所以和亲是最好的办法。


白登之围:止戈为武,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之由表及里

匈奴骑兵


◎刘邦被围是恰当的时间

刘邦在白登被围,直接导致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并且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甚至对后世王朝具有重大影响。

而刘邦的被围对于新生的汉朝来说是在恰当的时间给汉朝提了一个醒,或者说直接确定了汉朝对于匈奴的政策。

面对匈奴的政策,一开始汉初的朝堂中就有两种声音,一方主攻,一方主和,主攻的估计是想重现秦始皇时对匈奴的战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而主和的人估计认识到汉初与秦时的不同,也认识到彼时的匈奴与此时的匈奴所不一样。

套用政治话语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刘邦不一定没有看到,只是才开创的王朝,必须要有战场去安放那些武将躁动的心,当失败后,那就是王朝休养生息的最好时机。

白登之围对于刘邦个人来说是一次挫折,当对于新生的汉王朝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提醒,这次提醒不仅是给刘邦的,更是给整个汉朝上下所有人,或者说给新生的统治阶级一个提醒,那就是必须休养生息,否则从沛县开始的起义会沦为昙花一现。

这种让人具有深刻记忆的提醒在刘邦死后依旧刻写在那些大臣的脑海中,这也是当吕后动怒后,大臣们搬出白登之围使得吕后息怒的重要原因,因为休养生息的时间还在继续。

汉朝的发展时期不能错过,那么唯有和亲。"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摔盘子归摔盘子,但该忍地方还需要隐忍。

和亲是汉初统治者对与匈奴实力之间的一种预判,更是对于王朝稳定所采取代价最小的方式,也是为发展赢得先机。

汉朝从刘邦开始的和亲,直到汉武帝第七次和亲,并不是弱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强,这一阶段的每次和亲似乎都在提醒汉家帝王多年前的白登之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