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汉朝一个再一次统一中原的朝代,不仅如此,它对于中国历史也是具有极大的影响,而接下来就是要对汉朝初期的一个特殊的事件——白登之围。

在西汉初年这段时期,汉朝还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比它强大的匈奴进行对抗。匈奴的军队统帅以本国雄厚的军事力量将北方的草原与沙漠一带统一起来 这样做就融合了更多的部落群体,疆域也变得越来越辽阔,而在军事方面的实力也更是日增。

而观汉朝,刚刚建国不久,所面临的更是内忧外患,需要做的是保持最好的状态、休养生息,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另外加上汉朝在“白登之围”一役中的失利,也与后面汉朝的“和亲”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在这里主要是对“白登之围”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与史料的记载相关。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白登之围

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成功建立汉朝,也就是西汉。在这时的刘邦也是意识到了邻国的匈奴对西汉北面地区的地域威胁。为了应对匈奴的骚扰,刘邦拉拢了韩王信(这里的韩信是战国时韩国的后裔,处于政治层面考虑,刘邦封韩信为韩王)。到了公元前200年秋期,匈奴再次来到了西汉的北方进行抢掠……

匈奴所掠夺的地区就是韩王信的军队驻扎之地,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地不受匈奴的侵扰,韩王写信于匈奴,并派遣使者去送信。以此来求得自己领地百姓的安定,但是此举却引来了汉朝廷方面的猜疑。为了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了解韩王是否已经叛变,刘邦派出使者“使人责让信”。在极大的恐慌和担忧下,韩王为自保而与匈奴联为了同盟,以共攻汉朝。

听到这样的消息,汉朝准备对韩王进行讨伐。而也正是这样的前提下,刘邦就以反贼之身份来对待韩王信,但是却在白登被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因为刘邦以32万大军,但是由于刘邦的轻敌妄为,过分冒进,另外还有白登的天气问题,以致汉军被困白登山。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白登之围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

就是这样,刘邦被匈奴的40万精兵围困,军内没有多余的粮食,于外没有援助的军队,也只是死困于白登山。但是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匈奴却在七天后离去,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邦在如此围困中全身而退的,而在这里的白登之围也就是汉匈两国之间的第一场战争。

在这里刘邦之所以能够顺利归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刘邦所派的一个重要说客——而这个人必然是能言善语之人,这里符合条件的谋士也就只能是陈平。陈平承担起了说服冒顿单于的责任,为何不是阏氏,而是冒顿单于?这就要从冒顿单于这个人说起,之所以会将刘邦等人放走,也是基于冒顿的野心,他要将汉朝收入囊中,也必须要让汉朝的百姓对之心服口服,而围困刘邦一事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倒不如放走刘邦。

在这里是从刘邦的被围之过程进行粗略的描述,也从侧面表现了在白登一困中刘邦以及匈奴在其中扮演的相关角色。这一过程也足见当时匈奴力量之强大,而汉朝当时的慌乱。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白登之围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公元前2世纪后,汉朝在秦灭后,再一次统一了中原,汉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匈奴则是在冒顿的带领下首次统一了中原以北的草原,渐渐地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匈奴。而我们这里说到的“白登之围”也就是发生在那一时期,这是汉朝与匈奴的第一次正面对抗,不管是对汉朝一方,还是就匈奴一方,“白登之围”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汉王朝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刘邦以正义之代表,驻军关中,又有萧何和张良等人的用心辅佐。初得天下的刘邦,对于如何统一北方这一策略有着汉朝政治的优先策略。汉朝想以韩王信的叛变一事为由 对匈奴实行对战策略 这样汉朝就站在了正义的一线,也对军队士兵起到鼓舞的作用。

正是因为刘邦的纳贤政策,许多人才皆被汉朝吸收。但是在建立汉朝之前,刘邦却很少带兵作战,以致于后面有几次差点全军覆没;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为了向世人显示自己的为君之策,在即位后,刘邦一方面进行政治实事,一方面是带兵打仗,以增强自己的统治权力。刘邦亲率军队以应付韩王信的谋反,一是为了解决汉朝的边境慌乱问题;二是为了宣扬汉朝的威风,这样的征战符合刘邦的政治需要。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汉高祖刘邦

而匈奴是于公元前3世纪开始出现在政治的舞台之上,匈奴也晋升为汉朝边境一个重大的危害。就在公元前209年,冒顿继任汗位,将匈奴的政治军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整顿,匈奴各方面的力量也是得到了提升。也是在楚汉之争的这一时段,匈奴进行了更广的开疆拓土,进而也拥有了与汉王朝对抗的军事力量。

从历史的遗迹上看,匈奴是一个草原之民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最深,这也就决定了匈奴的农业文化与其他地区的不同。还有就是匈奴对中原地区物质的需求极大,在许多物质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中原,而匈奴与汉朝的矛盾也出现在商品的利益交换方面。

于匈奴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而在这一方面匈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因为他们生于草原,也自然是得益于草原。广袤的草原资源赐予了匈奴人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比如牛、羊等动物,而对于他们这样的生活可谓是“咸食畜肉”。

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匈奴人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为了促进身体方面的新陈代谢,必须补充其他方面的营养,而这时中原的茶叶也就渐渐进入了匈奴人的视线。在无法涉及中原的丰富财物,而生活上却要依存于中原地区的销售,他们不满于这样的现状,开始对汉朝的边疆地区实行进行抢掠,在他们相关军事文化的驯化下,匈奴人在汉边界有了一定的利益范围。

再者,就是匈奴的领头羊——冒顿,除了中原利益方面的强大诱惑,还有就是冒顿的雄心壮志。在一开始就有染指汉朝的想法,以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地方获取一些自己的利益。冒顿在心里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将匈奴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他有勇气、讲谋略,他作为一只翱翔于大草原上的雄鹰,也想越过自己领域,而俯瞰四方。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冒顿单于

以上这些背景下,才会衍生出“白登之围”这一场非比寻常的战役,这场战役于匈奴是展示自己实力的工具,是淘沙之器,则必定是赋予行动;汉朝则是振威的好机会。

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登之围对于汉匈两国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它对于汉朝对民族关系方面政策的制定有决定性的影响;匈奴通过白登之围收获了部分利益,但于匈奴是存在失误的。

为什么会说到双向性一词呢?主要哦是因为白登之围直接影响的是汉匈两个国家之间的国家关系,这就与政治层面挂钩了。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汉匈和亲

汉朝,这个独特而又难以独身的国家,在刚刚平定天下之际,对其而言最好的政治策略是稳定目前动摇的局面,但是面对强大的匈奴,也只能是顾于防御(虽然这并不是汉高祖所想要的,因为他想从守转为攻)。恰恰正是白登一围,让汉高祖及汉臣真正见识到了匈奴的内在实力。“匈奴之骑,可到天际……”,这样话语无不体现出匈奴的惊人力量。

白登一役向世人显现的是匈奴面对战争的优势,而对汉廷是实实在在的打击,匈奴人将汉兵打得落花流水,仿佛已经成为了汉军心中的不可抹灭的阴影,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汉朝对匈奴国家的民族政策如此的优越(这就决定了汉朝对匈奴等民族国家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于当时力量强大的匈奴,发动这样一场战役也是借以试探,以此来决定如何对汉实行相应的战略措施。正所谓“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匈奴发展战争意图也是在于扩大自己的疆域面积。而从这场战役的整个过程来说,匈奴的这一策略也是不尽如人意的,为了在这场命运的博弈中有所收获,匈奴也仅仅是争取尽可能的利益。

以上的结果就是汉匈两国签订了相关的政治协约:以自己的物品来换取汉朝的岁奉。这样就到达了双方的最小目的的界值,但是这样的和解结果是当时解决问题最为合适的一种方式。谈到这些有人或许会说这不就是彼此相互妥协后的结果,也没有实现利益最佳化,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最为和平的方式是减少甚至有效地规避了两国百姓受到伤害的程度。

白登之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炼金石,同是润滑剂

刘邦与冒顿单于

从另一方面,匈奴这支军队所擅长的作战方案就是作战急速,但是面对眼前的这一份极具可能性的利益,匈奴更是势在必得,但是在七天的围攻之下,还是没有顺利拿下。在这里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时的汉朝还是具备一定的军事力量,就算面临强大的匈奴的猛攻,还是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这样的作战也说明了匈奴为何放走刘邦一行人的一个原因。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不难看出匈奴在备战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原来准备的粮食在三天前就差不多耗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已是大打折扣。在白登一围中,让匈奴看到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这无疑对匈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帮助,但是对匈奴军队最为保险的方式就是保住自己,以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利益。

结语

在白登一役后,汉匈两国签订了相关的协定,冒顿在这一围中收获了足够的钱物;而对汉朝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制定了相关的民族政策——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往来(这里的少数民族自然是包括了匈奴)。这样一项政策有利地缓解了汉匈两国之间的矛盾,也对汉朝力量的壮大有着促进作用。

白登之围见证了汉匈两国之间政治军事的往来,而这一战的结果也展示了两国之间的决定性因素永远都是利益(而这一点也是在众多国家之间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