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前言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万里长城

说起匈奴这个民族,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中国的古代史书上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例如战国时期李牧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以及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围于白登等等,这个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700年之久。司马迁的《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有较为完整、系统的匈奴历史的著作,其中的《匈奴列传》更是被梁启超评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足见匈奴帝国对汉民族的深远影响,也告诫我们后人”史为今用"的重要意义。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冒顿单于

关于匈奴种族的起源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匈奴种族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国学者重视,苏联、日本、蒙古和欧洲的匈奴历史研究者大都引经据典,缺乏系统性的论述。司马迁的《匈奴列传》中对匈奴的起源有大段的描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这些文字成为了后来众多历史典籍《汉书》、《资治通鉴》的参考。司马迁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对于匈奴起源的不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简单的将他们归为华夏后裔未免草率,这可能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其真实性有待商榷。约但尼斯在《哥特史》中对侵略欧洲的匈奴人有过样貌上的描写,可以推测匈奴属于蒙古族,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例如佛朗克在自己的文章《从中国的史料中所认识的突厥与塞族》中指出匈奴属于突厥族,此外还有主张斯拉夫族的观点。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匈奴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图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戈壁大沙漠以及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历史久远,史料记载可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匈奴人以他们顽强的开拓精神和强悍的军队缔造了不朽的大漠文明,对后世的北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个世纪以来,匈奴人的不断迁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汉朝和匈奴的激烈碰撞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交流。

小引:战国末期,匈奴部族首领头曼统一各部落,开始积极对外扩张,匈奴帝国国力日渐强盛。到了秦末国内大乱,头曼单于乘机攻占河南故塞(今内蒙古北部),冒顿杀死头曼继位单于,匈奴帝国达到鼎盛,时常骚扰汉朝边境,烧杀抢掠,致使民不聊生。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一直想要扫除这一威胁,他派韩王信到代地筹划御敌之事。


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马邑,韩王信投降,冒顿率军南下攻打晋阳。汉高祖刘邦大怒,亲率30万大军赶赴晋阳迎战匈奴,两军刚一接触,冒顿就佯装败走,刘邦率领一队人马追击到平城,突然四下里杀出无数匈奴精骑,刘邦退到白登山。冒顿率领40万精骑将刘邦围困于白登整整7日,无法脱身,后来还是陈平买通了冒顿的王后,刘邦才得以虎口脱险。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刘邦身陷白登山

刘邦经历“白登之围”一役后,自知汉朝力量难以对抗匈奴,就听从了关内侯刘敬的意见,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交好,但匈奴并没有因此停下侵袭汉朝边疆的铁蹄,“和亲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和亲政策”也招来了诸多批评,当时的大臣叔孙生认为此乃一厢情愿之举

,《史记短长说》中记载有他的看法:大汉方一宇宙,超三五,乃无故而饰爱女以为匈奴御,得无将会贻笑后世哉!后汉班彪认为“和亲无益”,北宋大文豪司马光说:“刘敬之术,固已疏矣。”。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和亲政策”是否败笔,而应该注意到此时的匈奴帝国已经成为汉朝的边疆大患,自刘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围到汉武帝派霍去病北击匈奴前后五六十年中,大汉皇帝一直处于匈奴的淫威之下,对匈奴的骚扰一直忍气吞声。汉武帝继位后,举全国之力终于灭掉了匈奴的嚣张气焰,汉武帝在灭掉大宛国之后想进兵围困匈奴,因为平城之战一直被视作汉朝的奇耻大辱。

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天子意欲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史记·匈奴列传》

那么,匈奴这个民族究竟靠着什么内在力量走向强盛的?他又是如何让强大的汉朝也卑躬屈膝的?这就要从匈奴的社会经济、匈奴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当时的时代环境三个方面说起。

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畜牧业和手工业

  • 长期以来我们对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刻板的影响,认为他们大都过着游牧的不定居生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摘自《史记》)。然而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事实绝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通过对伊沃尔加城址群、杜列尼村定居点的发掘,我们发现匈奴人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定点居住和农耕的特点。匈奴人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原文明,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生产力,西汉时期他们已经有能力修建城池和耕种农田。(见《汉书》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广阔的蒙古草原


  • 由于匈奴人生活的地方多在北纬38度以北,这里寒冷干燥,地广人稀,水草茂密,这就成就了匈奴人发达的畜牧业,也催生出了一支勇猛的骑兵,他们进退迅速,靠着灵活和机动性成为汉朝军队的噩梦。匈奴畜产十分丰富,白登山之围中冒顿曾率40万精骑作战。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出陇西攻击匈奴,得“牛羊百余万”,发达的畜牧业奠定了匈奴帝国的军事水平, “马背上的民族”以其不羁和悍勇的性格生成了令古代中国人生畏的一股离经叛道的势力。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径路刀

  • 发达的畜牧业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匈奴出秽裘”,足见手工业的兴旺。冶铁业和弓矢制作是匈奴手工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匈奴的武器制造规模非常大,刘邦刚刚建立西汉时,冒顿单于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不仅如此,他们还十分看重原材料的质量,汉朝使者曾向匈奴要一块“生奇材木,箭竿就羽”的宝地,乌珠留单于以“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为由严词拒绝,可见此地拥有匈奴人制作兵器的上好原料。匈奴制作的铁箭箭头呈三棱状,长度大约60厘米,能轻易穿透敌方护甲。此外,匈奴的刀剑制作技术也相当纯熟,“径路刀”削铁如泥,被中原地区视作珍宝,汉代大将邓遵击败匈奴军队,获“匕首三千余”(见《东观汉纪》),《晁错传》中也有匈奴骑兵身着铠甲的记载。

正是凭借着发达的畜牧业和手工制造业,匈奴帝国收获了大量的财富和强悍的军事力量,为整个帝国的崛起和侵略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

组织结构:军政合一的部落联盟

  • “自淳维(传说是匈奴的祖先)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这正反应了匈奴各部族联盟的不稳定状况,直到头曼单于统一各部落建立匈奴帝国,此时的匈奴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帝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正在不断崛起。匈奴帝国的每个成年男子既是生产者又是战士,这种高度的军事和生产组织合二为一的制度被匈奴人引以为傲,“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这保障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由于战争已经成为匈奴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游牧军事政权,所有及龄壮丁都被编为骑兵,上至单于、左右贤王,下至大当户,都能亲自统军,身临战阵,长期的掠夺战争锻炼了这支军事队伍。所谓“草木皆兵”,战斗力自然不可小觑。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匈奴骑兵

  • 类似于商鞅变法时的“取敌一首级者,赐爵封侯",匈奴贵族为了激励族人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也有明确的奖赏。作战中斩敌首级的赐一壶酒,所虏的钱财归个人所有,这大大调动了匈奴人作战的积极性,人人都争先恐后的为自己谋利益。俘虏的外族人也可以由俘虏者收为自己的奴隶,贵族成员依靠这一特性,支配自己的氏族成员,以达到他们的军事目的。
  • 匈奴是一个游牧的原始部落,不像中原汉朝历经先进文明的的熏染,所以他们常常对邻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和压榨。在他们看来,掠夺是比劳动更光荣、更能体现英雄气概的事情,后来的契丹、蒙古士兵南下打草谷都可以说是匈奴沿袭下来的特性。进行战争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了经常的职业了,当口中喊着“仁义礼信”的中原士人碰上蛮横的强盗,则就如同“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了”。

时代环境:巅峰期的匈奴帝国和百废待兴的中原王朝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路线图

  •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后来楚汉战争又僵持了四年,中原王朝百废待兴。刘邦虽然成功坐上了皇位,但此时的西汉经济凋零,人口流失严重,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然而来自于北方的匈奴威胁已迫在眉睫。刘邦忙于稳定政局和诸侯叛乱,根本无暇北顾,本想着平城一役痛扁匈奴,可怎料被人家给教育了,以当时汉朝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匈奴长期对抗,通过“文景之治”长期以来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才有了三次北击匈奴的资本。汉文帝终其一生都活在匈奴的欺辱之下,而此时的匈奴也正处于巅峰时期,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汉朝初建,没有钱打这个仗,所以只能用和亲换发展的时间。
  • 在头曼单于领导匈奴部落时,对周边国家还只是“试探性的出击”,不敢轻易派大军出击。他的儿子冒顿杀死他之后,带领匈奴帝国开始崛起,经过四年的励精图治,帝国变得空前强大,他率军先后征服了东胡、月氏、楼烦、白羊、浑庾、屈射、丁零等族,从被征服地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冒顿携战胜之威入侵汉朝疆域,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全部地区,汉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帝国骚扰也只能是置之不理。


从刘邦“白登之围”的落败,详谈匈奴是如何成为汉朝边疆大患的。

西汉战神 霍去病


  • 其次,汉朝在前期对阵匈奴的时候,派出去的大将如公孙敖,李广和韩安国等都是大败而归,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可以使用,直到汉武帝拥有了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后,才取得了对匈奴的巨大胜利。可见,汉朝前期名将的缺失也是一直不敢反击的缘由。汉朝对匈奴的既定保守政策也是一项重大失误,为了不受匈奴的骚扰,除了一厢情愿的政治联姻,每年还要向匈奴帝国上贡大量金银,贪得无厌的匈奴人看到这样有利可图,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的侵袭汉朝边疆,汉朝一味的防御策略不断助长着敌人的嚣张气焰。


晨辉自序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自从刘邦“白登之围”落败后,匈奴人便开始不断侵袭汉朝边境,反击匈奴成了中原士人的毕生追求。将匈奴帝国带入鼎盛的冒顿单于,其武功作为,让我们联想到了后世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率军对西域诸国和河西大月氏的掠夺和镇压以及汉匈的纷争,促进了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汉武帝时期,国力骤增,他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匈作战,虽然拓疆殖土,建立不朽功绩,但同时也耗尽了百年的积蓄,为西汉的败落埋下了祸根。匈奴帝国在汉武时期被击溃后,元气大伤,后来慢慢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匈奴帝国和后来的突厥、蒙古文明一样,以武力迅速崛起,他们的身影驰骋于欧亚大陆,而后又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消亡下去。



参考文献:

《汉书》

《匈奴通史》

《匈奴史稿》

《史记·匈奴列传》

《中华上下五千年》

《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研究》

以上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