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白登之围:冒顿为何放过刘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为什么冒顿白白的放过了刘邦?

从汉朝的史料记载来看,是因为陈平的“秘计”扭转了形势,让冒顿主动打开包围圈放刘邦跑路。

那么,这“秘计”到底是什么?这个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已经无法证实了。史家说的贿赂阏氏,恐怕只是部分事实,通过先前的文章,相信读者们已经对冒顿有了初步的了解,冒顿单于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我们先来看看阏氏对冒顿说的话:

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

白登之围:冒顿为何放过刘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这话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

1.两主不相困

2.单于终不能居汉地

3.汉主亦有神灵

一、两主不相困

关键词在哪里?关键在“相困”,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个时候,不仅刘邦遇到困难了,冒顿单于也遇到困难了。

刘邦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知道,刘邦冒进,跟先头部队一起被人包饺子了,跟后来的马谡一样。

那冒顿有什么困难?冒顿的困难是把刘邦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还没有啃下来,这个时候会有出现什么困难?

1.粮草上的困难

冒顿这一次带了四十万骑兵南下,远道而来,光是在白登山就已经耗了七天,匈奴打仗是没有后勤供应的,都是士兵自己携带干粮,一般是牛肉干。这是匈奴的优势,也是缺点。优势是来去如风,千里转战。缺点是不能持久。

试想:从草原来要时间,又围了刘邦七天,回去也要时间,而一个作战骑兵,能够带的干粮是非常有限的,必须不能影响奔跑骑射,人要吃马也要吃,带的干粮必然很少,吃了这么久,差不多了,冒顿家没有什么余粮了。

2.战略态势上的困境

刘邦也带了三十多万部队,以步兵为主。第一次跟匈奴对抗,因为轻敌,刘邦自己带着骑兵跑得太快,跟74军一样,和大部队脱节了,所以被围了。

但是得注意,74军的战略是怎样的?老蒋要张灵甫中心开花。战略是没错的,就是执行人出了问题。

刘邦的后续大部队正在赶来。骑兵打步兵靠的就是机动性,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个时候,如果冒顿收到了消息,还死咬着刘邦不放,就失去了骑兵的机动性。

一旦四十万骑兵,被三十万步兵结阵挡住了归路,那会被困死在山西,被汉朝源源不断的援兵围剿掉。为什么这么说?算了,先丢个图。

山西这个地方是四塞之地,如果生逢乱世,是个搞独立的好地方。

阎长官依托有利地形,虎踞山西,成为一方诸侯。

自己随便画的地图哈,山西这个地方,连山带河,看看图,什么地形不用我多说了吧。

匈奴从草原进入山西,必须从杀虎口进,杀虎口以前叫杀胡口,杀胡口什么意思?字面意思,多霸气的名字,为什么要改?走西口走的就是这里。必经之地。

如果这个时候,汉朝大军赶到,迂回包抄,封锁杀虎口,同时封锁其他山脉的各个关隘,依托有利地形,把冒顿困在山西,诸侯王援兵不断赶来,如果你是冒顿,你会不会哭?会不会怕?

而且这个时候,有一支军队不见了,冒顿就更害怕了,所以才觉得此地不宜久留,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

冒顿:这两鳖孙怎么一直不见人?是不是假投降?会不会其实是跟汉朝一伙的,故意吸引我进来山西,偷偷去把杀虎口封锁起来了?

二、单于终不能居汉地

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时的游牧民族,还没有汉化,不像后世的五胡乱华时期、金辽蒙清时期的游牧民族一样,汉化没那么高,草原人民思维中还没有占据中原的意识,另外条件也不允许,冒顿的基本盘在草原,如果贸然在中原称王,大臣们愿不愿意?士兵们愿不愿意?又有多少人能够跟随冒顿定居中原?

如果要经营中原,必然要把兵力和行政机构放在中原,那草原还要不要了?如果不把力量放在中原,如何能够稳住局面?如果草原没有足够力量,草原那边就要易主。能不能统治得了中原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到时候,草原那边不属于自己了,岂不是进退两难?

所以,前期游牧民族,主要还是以掠夺中原为主,你说叫他们统治中原,对不起,没得兴趣。这就是所谓的,终不能久居内地的意思。

白登之围:冒顿为何放过刘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三、汉主亦有神灵

意思就是说,汉朝皇帝也有神灵庇护,你看你,围着人家先头部队打了7天还没打下来,汉朝皇帝运气太好了,能得人心,现在你也处于困境,何必孤注一掷,和一个运气这么好的人拼运气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晚走可能就来不及了,只要回到草原,咱们还是最靓的仔,何必在这个危险的地方玩命,丢了小命连本带利亏得底掉,不值得。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女人能说出的话吗?恐怕是陈平的意思,匈奴皇后只是转答而已。

所以,不光是刘邦处于困境,冒顿的情况也不太乐观,既然这样,不如大家握手言和,你回中原当你的老大,我回草原骑我的骏马。

只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堂堂匈奴大单于,控弦四十万,纵横天下,未曾受挫,现在四十万米的大刀都拔出来了,不见点血你让我怎么收回去?

我冒顿单于不要面子的呀?

那还能怎样?《资治通鉴》是这样接着写的:

娄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九年癸卯(前198年),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很简单——

1.和亲

本来刘邦是想用鲁元公主和亲的,就是彭城大败跑路时,好几次被刘邦丢下车,又被夏侯婴抱回来的那个。

但吕后死活不同意,竟然不了了之了,最后用了宗室女。到底是刘邦不同意,还是吕后不同意呢?还是都不同意?很难讲。

2.纳贡

看看下图,匈奴的地缘政治,你觉得匈奴会缺啥?

当然是要啥没啥,啥都缺啊。当然了,最缺的还是盐和铁,帝国再大,没有这两样东西,日子也难过。

白登之围:冒顿为何放过刘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而东边也是游牧民族,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从他们手上搞战略物资,搞不搞得到先不说,就算弄到了,价格也是黑得一笔,不死也要脱层皮。

白登之围后,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对匈奴开放关市,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

可以说,白登之围,冒顿是最大的赢家。和亲公主,各种资源白送,还能从关市换取更多急需的战略物资。

如果冒顿在入侵中原之前,就是抱着要求汉朝开关纳贡的战略目的呢?

如果冒顿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求汉朝交保护费,开放关市,让他的子民过的好一点,让匈奴帝国更快的在草原称霸呢?

那么,冒顿只有达到了目的,才会这么爽快的放刘邦一条生路。

为尊者讳,从结果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假设,史官是不是隐瞒了部分事实呢?

冒顿发四十万骑兵来中原,抢劫需要带这么多人吗?人家只是来秀肌肉而已,不怕你毁约,我四条腿还怕你两条腿?等你来了我早已经抢完杀完,拍屁股走人了。

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臣服,开关纳贡。

如果史家因为利益相关,隐瞒了部分事实,实际上陈平不仅贿赂匈奴皇后,替汉朝传话,还传了一封信(议和请求)给冒顿呢?

同一年,《资治通鉴》记载:

帝南过曲逆,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乃更封陈平为曲逆侯,尽食之。平从帝征伐,凡六出奇计,辄益封邑焉。

我认为,陈平所谓的“秘计”,其实就是一封替冒顿单于分析形势,并提出和谈条件的议和书。陈平的功劳,就是通过主持和匈奴议和,威逼利诱,捞了刘邦一命。

只是,这事不太光彩,不可以上史书,所以,缺少了这份材料,让白登之围这段历史,看起来莫名其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