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4-7歲孩子面臨親人去世,如何給孩子解釋“生死觀”?

雖然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不幸和災難還是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有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可能會遇到失去了親人、好朋友、寵物的經歷,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呢?

  • 首先,希望家人能重視4-7歲孩子的心理波動,原因有兩點:

1. 4-7歲是孩子形成概念的重要階段。

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在4-7歲時形成的概念很難在今後的人生中發生改變。 在童年時期,兒童對於這個世界產生的認識和概念或許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提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中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概念“認知發展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的讓·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孩子在4-7歲時形成的概念很難在今後的人生中發生改變[1]。

心理諮詢:4-7歲孩子面臨親人去世,如何給孩子解釋“生死觀”?

4-7歲是孩子形成概念的重要階段。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一定要重視4-7歲孩子的心理問題,要認真地為他講解“生死”的概念。孩子現在缺乏對“生死”的認知,好朋友的突然死亡,對孩子來說會感到恐懼,因此他會缺乏安全感,認為“死亡”的現象會發生在身邊任何一個親密關係的人身上。

2.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家人講的道理他都能明白。

心理諮詢:4-7歲孩子面臨親人去世,如何給孩子解釋“生死觀”?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圖片源自網絡。

讓·皮亞傑指出,孩子的推理能力絕沒有缺陷,在推理能力方面甚至和成年的科學家一樣好[1]。孩子們之所以常常無法得到和成人一樣的結論,並不是因為他們推理能力有問題,而只是因為孩子們受限於有限的人生經驗,缺乏關於自然和外部世界的信息積累。因此,在孩童時期,孩子做出判斷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為孩子提供了怎樣的信息。 所以,家裡的大人應該理性地為孩子解釋“生死”的概念。

  • 接下來,希望給出如何做好對孩子的進行“生死觀”教育的建議:

“生死”和“存在”是所有哲學和宗教都避不開的兩個重要話題,建議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或者信仰為孩子選擇至少一種解釋“生死”的觀點。比如聖經裡認為人死後會去天堂,變成天使;比如佛經裡講到的生死輪迴;又比如哲學家叔本華認為的機體死亡但意志不滅;再比如孔子認為的“未知生,焉知死”;最後比如莊子認為的生命力是不會死亡,只有身體這些有機體會死亡消失的哲學觀點。

心理諮詢:4-7歲孩子面臨親人去世,如何給孩子解釋“生死觀”?

生命是一條河,難免會遇到波折。圖片源自網絡。

還想再強調一下,孩子第一次遇見一個概念需要家人普及的時候,請一定重視,一旦這個概念被孩子在童年時內化後形成“觀念”後,這個觀念可能終生不變了。請慎重。

參考文獻:

[1] Piaget, J. (199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ittlefield Adam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