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4-7岁孩子面临亲人去世,如何给孩子解释“生死观”?

虽然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不幸和灾难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有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可能会遇到失去了亲人、好朋友、宠物的经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呢?

  • 首先,希望家人能重视4-7岁孩子的心理波动,原因有两点:

1. 4-7岁是孩子形成概念的重要阶段。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在4-7岁时形成的概念很难在今后的人生中发生改变。 在童年时期,儿童对于这个世界产生的认识和概念或许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提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中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概念“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孩子在4-7岁时形成的概念很难在今后的人生中发生改变[1]。

心理咨询:4-7岁孩子面临亲人去世,如何给孩子解释“生死观”?

4-7岁是孩子形成概念的重要阶段。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一定要重视4-7岁孩子的心理问题,要认真地为他讲解“生死”的概念。孩子现在缺乏对“生死”的认知,好朋友的突然死亡,对孩子来说会感到恐惧,因此他会缺乏安全感,认为“死亡”的现象会发生在身边任何一个亲密关系的人身上。

2.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家人讲的道理他都能明白。

心理咨询:4-7岁孩子面临亲人去世,如何给孩子解释“生死观”?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图片源自网络。

让·皮亚杰指出,孩子的推理能力绝没有缺陷,在推理能力方面甚至和成年的科学家一样好[1]。孩子们之所以常常无法得到和成人一样的结论,并不是因为他们推理能力有问题,而只是因为孩子们受限于有限的人生经验,缺乏关于自然和外部世界的信息积累。因此,在孩童时期,孩子做出判断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信息。 所以,家里的大人应该理性地为孩子解释“生死”的概念。

  • 接下来,希望给出如何做好对孩子的进行“生死观”教育的建议:

“生死”和“存在”是所有哲学和宗教都避不开的两个重要话题,建议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或者信仰为孩子选择至少一种解释“生死”的观点。比如圣经里认为人死后会去天堂,变成天使;比如佛经里讲到的生死轮回;又比如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的机体死亡但意志不灭;再比如孔子认为的“未知生,焉知死”;最后比如庄子认为的生命力是不会死亡,只有身体这些有机体会死亡消失的哲学观点。

心理咨询:4-7岁孩子面临亲人去世,如何给孩子解释“生死观”?

生命是一条河,难免会遇到波折。图片源自网络。

还想再强调一下,孩子第一次遇见一个概念需要家人普及的时候,请一定重视,一旦这个概念被孩子在童年时内化后形成“观念”后,这个观念可能终生不变了。请慎重。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199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Littlefield Adam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