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優勢再添新證據——江夏方艙零復陽,意味著沒有後遺症!

人民健康論壇

《科技日報》3月29日文章介紹:張伯禮院士近期表示,以中醫治療為主的武漢江夏方艙,不但實現564人0人轉化為重症,而且做到了0復陽。這一消息,對證明中醫藥優勢作用增添了有力的最新證據,意義重大。中醫藥相比醫西藥的全方位優勢,絕非中醫支持者們的主觀好惡,而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數據支持上的鐵板事實。自全民關注復陽問題以來,我就密切留心中醫藥治癒患者的復陽情況,但報道極少。從中醫藥的特點看,我判斷復陽應該不成為大問題。因此,我對江夏方艙醫院的這條新消息並不感到意外。

所謂復陽,簡單說是指患者治癒出院時檢測呈陰性,但過段時間再次檢測又變成了陽性。我查了對復陽原因的解釋,很多研究特別是西醫的研究說得很複雜,原因有五六七八個之多,非專業讀者看得雲裡霧裡,而張伯禮院士對復陽問題的解釋三言兩語就點中了要害,非常通俗易懂。

張院士說:新冠肺炎患者的損傷主要是肺深部的小氣道。在細支氣管裡邊,裡面有痰栓包裹著病毒。這些病毒被痰栓裹著,呆在肺的深部,不往外排。在出院檢測的時候,檢測的是咽喉部的痰液,就檢測不到病毒,顯示出來患者體內的病毒核酸轉陰了。患者身體慢慢好轉之後,肺的功能在慢慢恢復,特別是小氣道,包括一些支氣管的功能都在恢復,慢慢地把這些粘痰往外排往外咳出去,咳嗽的過程肺深處的痰出來了,也就裹著病毒出來了,表現的是一個“復陽”的現象。

張伯禮院士的這個解釋,我相信即便不是專業讀者,也完全可以讀懂。

痰栓,是一個讓西醫抓狂的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劉良教授的解剖結論顯示,新冠重症患者肺部深處塞滿痰栓,呼吸機送進去的氧氣無法被人體吸收,反而可能把痰栓往深處推。西醫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痰栓問題,而有多種中藥可以徹底化痰。中藥怎麼做的呢?

從中醫的角度看,新冠肺炎屬於溼毒疫。溼會寒化、熱化,還有燥化,有粘液、非常粘稠不容易排出來。針對粘稠的痰液,在中藥的藥方中,加入相應的有化痰藥效的成分能夠避免粘稠痰液在治療過程中“沉寂”到深處,如橘紅、皂刺等都能夠幫助把深部的粘稠痰給咳出來、排出來。江夏方艙醫院在治療的時候,就是加上了這些藥,實現了治癒者不“復陽”。

江夏方艙0復陽的成績,就是這麼來的,一點不復雜!

另據在武漢軟件工程學院康復醫學觀察點患者服用中藥康復專方,對照組在其他出院康復點用維生素E及維生素C,出院後隔離14天查核酸復陽情況顯示,中醫藥綜合干預組復陽率為2.77%(n=325);無干預對照組復陽率為15.79% (n=95)。這也說明了中醫藥治療的徹底性。

復陽問題是一個小問題嗎?絕對不是,它已經成為現階段熱點問題。復陽患者難以融入社會生活也已經成了社會問題。政府、患者都急需解決好。

儘管復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目前尚無定論,但在本土疫情已基本阻斷的情況下,政府、公眾都不敢對復陽患者掉以輕心,很擔心成為下一輪疫情的引爆點。3月中旬,西安高新區一患者復陽,當地政府立即封鎖了剛開放的整棟大樓,100多人又被限制了自由,許多人上不了班;湖北已明確要求復陽患者入院,繼續隔離治療。復陽患者非常容易被公眾另眼相看、多加防備,極大影響了他們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中醫優勢再添新證據——江夏方艙零復陽,意味著沒有後遺症!


倘或8萬患者(尤其湖北),都更多、更早、更全面地接受了中醫藥的治療,復陽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不僅如此,中醫藥在阻斷輕症轉重症、重症危重症搶救上的優勢,這次也表現得尤其明顯。若新近幾十年來中醫藥沒有被打入冷宮,而是由中醫藥主導這次新冠肺炎的治療,重症率何以上升到8%以上?有創呼吸機、ECMO何以使用那麼多?全國患者的死亡率何以會到4%?人均費用怎麼會增加到1.7萬?

我可是看到,武昌模式把疑似病例的確診率從90%下降到了3%;我可是看到,四川中醫隊、北京中醫隊都實現了重症、危重症0死亡,與他們搭檔的西醫們帶去的有創呼吸機,最後都無用武之地了;我可是看到,中醫藥成為康復的第一手段,而西醫藥則作用有限了。中醫藥相比醫西藥的全方位優勢,絕非中醫支持者們的主觀好惡,而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數據支持上的鐵板事實。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音讀chài,指病癒)後防復,這本來就是中醫的強項,是西醫不具備的優勢。如果說疫情之前公眾對此還認識不清晰、不具體的話,現在應該越來越清楚了。疫情兩個多月來,我們刷微博、看微信,全程見證了中醫藥在各個環節創造的奇蹟,在速度、成本、效果上展現的優勢。現在世界人民正遭受新冠疫情的毒害,若能在更多國家推廣中醫藥,是患者之幸。

雖然我們看到許多國家這次已經在引進中醫藥了,但受制於外國人的認識、法律、中醫藥材的獲取、中醫醫師缺乏等實際問題,中醫藥能否像在中國那樣再次臨危受命,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