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他們是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李桂蘭 孫歡 武漢同濟醫院 童萱)24小時值守,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可疑新冠肺炎病例1小時出報告……

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他們是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

他們在光影世界裡洞察患者肺部的病變,在黑白的圖像中捕捉磨玻璃狀陰影,做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讓病毒無處遁形,他們就是放射科醫生。

平時10多分鐘就能搞定的拍片,現在要多用一倍時間

“一個人推著移動X光機,穿過5、6道門才走到病房,一進去,大家都穿著防護服忙碌著,以前只在電影裡看到過的畫面,現在就在我眼前。”第一次去隔離病房拍片,因為不熟悉環境,武漢同濟醫院影像科的放射技師羅毅走路步子都不敢邁得太大,小心翼翼地將移動X光機推到患者床邊,生怕碰到床邊各種設備。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光谷院區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床邊攝片(DR)檢查是及時快速瞭解危重型患者肺部病變變化的重要手段。對行動不便的危重病人,放射技師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為患者在床邊拍片,給醫生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羅毅先將平板探測器放在患者在背後,再調整患者體位,蓋上防護的鉛裙。“給ICU裡危重症患者做DR是個瓷器活。”羅毅說,呼吸機、心電監護、胃管、尿管、輸液通路,有的還上了ECMO,危重症患者全身上下的各種生命支持管道不下十種,放射技師不僅要擺位準確,還得儘量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搬動,以免碰到這些生命支持管道。平時10多分鐘就能搞定的拍片,現在要多用一倍的時間,而且不能出現任何失誤和差錯,否則之前的工作全部歸零。

影像檢查結果對患者病情變化的評估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放射科技術組的技師們重新梳理床旁拍片流程,許多患者不能自主調整呼吸,拍出來的片子容易糊,技師們就重新調試機器的攝影參數,使圖像質量滿足要求,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證據。

床旁攝片不僅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

中法新城院區分東西兩翼,6層樓共收治了1000多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每天早上9點,放射技師就開始床旁攝片的工作,護目鏡、口罩、防護服、鞋套,除了身著全套防護裝備外,還得穿上重達七、八公斤的鉛衣,推著上百斤的移動X光機穿梭在隔離病,一個班下來,每個人的防護服裡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他們是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

身著防護服的給插滿管子的患者床旁攝片不僅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 “有位50多歲的男性患者,體重大概接近200斤,因為氣管插管不能配合自主挪動,我們3、4個人一起才擺好體位。”羅毅說,“幸好是我這個壯勞力值班,沒讓女同事遇上。”

中法新城院區放射組技師中有6位娘子軍,談曉飛是其中的一員。2月21日下午,C區9樓西區ICU病房有16位患者要做床旁攝片,32歲的談曉飛從下午2點一直忙到晚上。“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我們就要把這件事做得更精準。我們比其他同事還多一層鉛衣保護呢。”談曉飛笑著說。

奮戰在一線的放射技師平均年齡只有30歲,還有不少90後。胡軍武技師長說,“面對疫情來襲,大夥都有一股往前衝的拼勁。有的取消休假,有的從老家逆行返漢,有的主動推遲婚期,大家衝鋒在前,與臨床同事並肩作戰。”

門診、住院CT排查30000多人次,床旁攝片600餘人次

影像醫生們出具的CT報告,是診斷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濟醫院三個院區一天CT量最高峰曾超過1000例。如果按照一個新冠肺炎病例做一次高分辨率肺部CT包含200多幅圖像估算,醫生們要在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放射科診斷組24小時值守,可疑新冠肺炎病例1小時出報告,其他急診2小時內出報告,爭分奪秒,確保患者獲得最及時的救治。

一天內看完20多萬幅圖像,他們是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

疫情發生後,同濟醫院放射科將人工智能閱片軟件(AI)應用輔助影像醫生工作。人工智能不僅能縮短放射科醫生檢出肺炎病變的時間,而且能定量評估肺炎的嚴重程度。每個胸部薄層CT按照常規看片時間大概需要3-5分鐘,看完所有圖像後才能做出診斷,而AI可以快速篩查圖像,找到可疑病灶,這可以顯著提高放射科醫生的工作效率,適合進行大批疑似患者的CT篩查。AI更為重要的臨床應用在於定量分析炎性病灶的位置、體積和密度,用於動態評估患者的嚴重程度。

人工智能閱片並沒有單獨工作,它的診斷結果與醫生相互印證,並由上級醫生進行審核,相當於給最終的診斷結果又多加了一道保險,降低誤診漏診概率。

截至目前,同濟醫院放射科共為門診、住院患者CT排查30000多人次,完成住院患者床旁攝片600餘人次,做到了當天開檢查單、當天做檢查、2小時內出檢查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