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太平軍控制過的區域裡,百姓對他們的印象和評價是怎樣的?

駐足小站看歷史


你好,我是在讀歷史專業學生,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在回答題主之前,我們得首先搞清楚何為“太平天國”?




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應試落第。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傳教士梁發的基督教佈道小冊子《勸世良言》,而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宣傳拜上帝,敬耶穌,反對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樂、地獄永苦等等教義。洪秀全讀後,內心大喜,感覺自己找到了通往“天堂之真路,永生快樂之希望”的途徑。此後便一心一意從事傳教活動,首先受到他影響的是他的同學、塾師馮雲山和族弟洪仁玕,後來因傳教活動違背了當地傳統的風俗倫常,遭到地方勢力反對,而被迫遷往他鄉。

1844年,洪秀全輾轉到廣西貴縣賜谷村傳教,並發展到教徒100多人。在鄉居期間,洪秀全先後還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借用儒家思想的外衣來宣傳基督教教義,鼓吹上帝是中外古今共同的獨一真神,主宰萬事萬物,人人應該敬拜上帝,不拜菩薩邪神等等,從而引起了當地政府和封建勢力的注意。洪秀全被迫前往廣西紫荊山去找馮雲山。


馮雲山於1844年來到紫荊山(這裡的居民大多以耕地、燒炭業為生,受苦很深),在當地的貧苦群眾中開展艱苦的宣傳、組織活動。經過兩年多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建立起一個被稱為“上帝教”的組織,團聚了當地教眾2000多人,其中就有以種山燒炭為生的楊秀清和貧農出身的蕭朝貴(壯族)等人,後來洪、馮二人還派漢、壯、瑤等族人去別的山區進行宣傳,擴大組織,鼓舞群眾鬥爭勇氣。

上帝教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同當地封建勢力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並由開始的反對神權發展為政治性的鬥爭。終於在以馮雲山被捕後發動起義。


1850年,洪秀全要求各地的教眾到金田村“團營”,整編隊伍。在獲得消息後,各地的教眾扶老攜幼,一萬多人陸續到金田會和,途中不斷與清軍發生戰鬥。12月底,在平南縣擊潰清軍。 1851年在金田附近的蔡村大敗清軍,這兩次起義的勝利,逐步穩定了金田的形勢。1月11日是洪秀全38歲生日。洪秀全率眾在金田宣佈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此就為太平天國的來源。

再回到我們之前所說,在它統治的範圍內百姓對他的評價怎麼樣?我們首先不得不瞭解,當時滿清王朝對天下百姓的態度又是如何?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藉端進行搜刮。地主、官僚、貴族也加劇了土地兼併,提高地租稅率。加之黃河和長江流域連年遭到嚴重的水旱災害,兩廣地區也是水、旱、蝗災不斷。人禍天災,使人民陷於失業、飢餓、死亡的困境。

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急需改變當前狀況。而此時的太平天國對他們來說似乎是一種解脫、一種獲得新生活的方式。

在起義期間,太平天國逐漸發展到幾十萬人,對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恐慌,雙方之間的大戰必不可少。然而一方是以農民為主的小農力量,一方是官僚集團的地主階級力量,無論戰爭如何,對彼此都傷害很大。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洪秀全封了幾千個王,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百姓搞得民生怨氣,以致後來分崩離析,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統治內部又矛盾從從,必然是失敗的。所以,太平天國運動對於老百姓來說,的確實一場災難。


文史議春秋


相當的不好!燒殺搶掠盡幹壞事!我們老家就是鐵證!

我老家在江西上饒一個叫佛母的南宋千年古村,我們王家的宗祠就是被長毛所燒!清政府固然腐敗,長毛一樣的不是東西!

只為一己之私的洪賊長毛黨羽禍害國人久矣!乾的那些個壞事已經是罄竹難書,此處不必贅述!


王飛品牌心理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是南京人,這裡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

我從小聽老人說太平軍的一些事情,然而反面佔百分之九十九。

總體來說,至少蘇南一帶的人,對太平軍沒有任何好感,通常蔑稱為長毛。

總結起來,主要是幾點。

主要的在於,太平軍殺人太多。

中後期太平軍殺人相對少了一些,但初期是很多的。


蘇南到處都有太平軍亂殺人的故事。

浙江也差不多,連魯迅都寫過:

她(長媽媽)說得長毛非常可怕,他們的話就聽不懂(多是廣西、湖南、湖北人)。她說先前長毛進城的時候,我家全都逃到海邊去了,只留一個門房和年老的煮飯老媽子看家。後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飢餓。長毛笑道:“那麼,這東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後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

  我那時似乎倒並不怕,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個門房。但她大概也即覺到了,說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

  “那麼,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

  “那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以上的話,其實並不是胡說。

人民最怕的,其實就是魯迅保姆長媽媽說的:像你似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

事實上,太平軍佔領南京以後,強行將幾十萬市民分為男營和女營。

男營都是男人,平時主要做工,一旦前線吃緊就強迫從軍。

這些人,說通俗就是炮灰。

很多人驚奇,太平軍起家時候才二三千戰士,能夠從廣西一直殺到南京,無人能敵。

然而,後期經常數倍兵力去打湘軍、淮軍,卻總是贏不了。

其實,這個數倍兵力就是這些炮灰,拼湊起來的民夫。這些人根本不想為太平天國送死,怎麼可能打的贏。

另外,就是長媽媽說的: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

確實也是這樣。

太平天國的高級官員和軍官們,都會從女營中挑選漂亮的少女,強行作為自己的妻妾。

僅僅洪秀全一個人,妻子就有88人之多,其他王爺也是不少。

其實,太平軍的故事還有很多,但魯迅這短短几句話,就已經說得不錯了。


薩沙


在江浙以外地區還不錯!早期的太平天國紀律十分嚴明,在對待佔領區的老百姓上面還不錯,尤其是當時建立的是漢族政權,這使得他們在當時佔領區很受擁戴,很多老百姓自願加入太平軍,然後他們的家屬也就成了軍屬。太平天國打下一個地方後就會搶佔衙門,攻佔糧倉,然後給每個士兵分派戰利品,因此那些軍屬們還是可以分得一些福利的。

但是呢,太平軍攻城卻不守城,一路攻一路丟,而丟掉的那些城池重新落入清軍手裡,這時候就比較哀父叫母了,因為太平軍搶走了所有的庫府物資使得整座城池都成了空城,連種子都被搶走,清軍本來就已經財政困難,更加沒錢來填補這些虧空,這使得往後幾年的生活都是極度困難的。所以曾國藩向慈禧請旨的時候就要求一個,撥款安置百姓。

而太平軍進入江蘇以後則又是另外一個場景。這時候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早期的建國目標已經達成了,洪秀全便開始大封功臣,一下子就封了兩千多個諸侯王,這時候亂來事件就出來了,這兩千多諸侯王裡面大多是草莽出身,給點陽光就燦爛,他們開始給自己選王后王妃,大肆搶奪老百姓的妻女,而強搶的理由就是男人通敵當奸細,直接抓起來斃掉。

除了太平軍上層開始腐敗,下面的部隊也開始亂來。由於籌集不到糧草他們便開始搶老百姓,連老百姓留種用的種子都搶,這使得整個太平天國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大量出走,逃離太平天國控制區。


優己


蘇南、上海、浙江等地,通常對太平軍都沒有什麼好印象,通常都會叫太平軍“長毛”。裡面有著很大的鄙視的意味。但是蘇州可能是個例外。


對於太平天國後期而言,南京是國都,蘇州就是總司令部。太平天國後期的真正軍事統帥李秀成就一直駐紮在蘇州。“忠王府”現在依然保存完好,作為一個歷史遺蹟矗立在蘇州市博物館西側。

蘇州也是當年太平天國基層政權建設試點省——蘇福省的省會,轄常熟、江陰、太倉、松江、青浦、崑山、吳江、武進、無錫、丹陽、金壇、溧陽、宜興等當時的魚米糧倉。


蘇州更是太平軍對陣上海的前沿指揮部,以及天京的東南屏障。所以蘇州對於太平天國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蘇州曾經是太平天國除天京之外,重點當作自己地盤來經營的,從上自下都非常重視。為了鞏固政權建設,並沒有拿蘇州當作此前天庫制度的試驗品。可以說事從分尊重了當地的一些基本經濟制度。

洪秀全曾經親自下可一個叫《諭蘇省及所屬郡縣四民詔》的詔書,向蘇州及周邊的人民宣傳其統治思想,並切實地表達他體恤民生之艱難的想法,還表示了要減輕稅負,希望達到更多群民歸順的效果。

還有一個例子體現了太平天國對蘇州的重視,蘇福省中的“福”字,實際上已經犯了洪秀全兒子“洪天貴福”的諱了,洪秀全特別下旨不用改。


可以說,基本上太平天國攻佔蘇州之後,並沒頭想在其他地方一樣進行一切歸聖庫的劫掠措施。而相反的是,太平軍比較注重發展經濟,積極地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

李秀成甚至下令軍隊協助老百姓去疏通河道,興修水利,保護耕牛。在李秀成的努力之下,甚至一度出現了軍民一心,蘇州的農業竟然連續幾年都出現了豐收的可喜的景象。

這個鏡頭在蘇州,是歷史上張士誠也曾幹過。張士誠死後,蘇州人民偷偷祭奠張士誠,產生了一個燒“狗屎香(九四香)”的習俗。

太平軍軍紀嚴明,蘇州人對太平軍沒有太多的惡感,反而是因為此前清廷的腐敗,帶給普通市民深深的惡意。

但是隨著太平天國的整體形勢惡化,蘇州也變得朝不保息,開始變得極不穩定。但是蘇州城內秩序在“蘇州殺降”之前,仍然是保持穩定的。


從這一點可見當時李秀成對蘇州真的是花了很多心血,對老百姓要遠遠好於清廷的。

在蘇福省太倉州,會王蔡元隆詐降李鶴章,差點沒把李鶴章打死。這也成了後來李鴻章接受蘇州時投降時,大規模誘殺降軍的一個誘因。據不完全統計,有8萬之多。加上淮軍紀律差,各種洗劫,導致了民怨頓起。

從這一點來講,也導致了蘇州老百姓對李鴻章和她的淮軍沒有好印象,卻對太平軍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炒米視角


蘇州是太平軍曾經佔領三年多的城市。

1860年6月初,李秀成打下蘇州,1863年12月,太平軍投降。據道光年間統計,蘇州人口將近600萬,同治年間統計180多萬。蘇州城區,在1860年前有130萬,1863年底僅剩三萬。

北宋末年,金兵曾將蘇州燒燬,自此幾百年,經南宋、明、清,蘇州成為“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之地”(《紅樓夢》語),蘇州城西大片地方,聚集二十萬家商戶,閶門至楓橋十里長街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楓橋米豆市場,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蘇州,“城內半亭園”,幾百座園林僅剩網師園及閶門外的留園,滄浪亭成了一片白地。20年後,城裡仍是瓦礫場,元和縣(清代從吳縣分出)令李超瓊在當地遭災後向富紳募捐從城內收集瓦礫,運至金雞湖築堤,使災民有飯吃,利於城內恢復,減少了航運風險,一舉三得,長堤稱為“李公堤”,可見蘇州城遭受了多大苦難。

遍佈城鄉的寺廟、古蹟,除玄妙觀的三清殿一殿外,全部燒光。虎丘景區五千間屋宇只有斷梁殿一間倖存,虎丘塔幸是磚塔,飛簷燒了,磚體猶存。

這70%的人口損失,不全是被太平軍所殺,打下蘇州城後,一船一船的糧食、財寶運往天京。後期天京缺糧,太平軍大肆收集糧食,農民大批餓死。

太平軍一直被蘇州百姓稱為“長毛”,“長毛”一詞從此用來嚇唬孩子,直至我們教科書將太平軍稱為革命隊伍為止。


寧儉堂徐


太平軍就是一次舊式的農民起義,只不過打了一頂中西合璧的帽子而已。數十年來,對於這場運動,有人無限抬高,有人則無限貶低,抬高的人,因為它是一場農民運動;貶低的人,則指之為鞋窖。

我們且不去論這些,就講老百姓對這場運動的感受。這絕對是一場劫難。

且不講發生多次大戰的南京周邊地區,就說浙江縉雲,這麼一個少有人知的地方。太平天國沒來以前有12萬人,過後只剩下4萬,整整8萬人沒了。江浙農村有一種墳墓叫“生骨會”,是專門由農村裡的鄉紳與地主出錢湊會,為這些被擄殺至絕戶的人家收屍骨。某年公路動工時,一處“生骨會”需要搬遷,挖開一個不起眼的小墳堆後,在場的人全嚇呆,因為墳下大約埋有近百屍骨,死亡時間集中在清咸豐、同治年間——是誰殺害了這些生靈?就是太平天國。

有這樣的數據和事實基礎,你再來看同治三年左宗棠對戰後浙江的一段話,就不會覺得太唐突:“金華、衢州、嚴州、處州等處孑遺之民,則不及從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壯丁被擄而老稚僅存, 或夫男慘亡而婦女靡託。臣師行所至,災黎環籲馬前,泣訴痛苦情形,幽咽莫辦,亦惟有揮淚謝之而已。“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江南很多地方民眾是自發起來與太平軍殊死抵抗的,也因為這個緣故,從湖南(曾國藩)到安徽(李鴻章)、浙江(胡雪巖)、上海這一線,基本上從士紳到民眾,對太平天國的態度都是完全抵抗的,只有一些地痞流氓,才會加入太平軍,獲取富貴。

從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看,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這些人是怎麼沒的?

當然,殺人放火的絕不止太平一家。杭州被攻陷之際,城中出現了一群頭戴紅巾的軍人,他們闖進城中富戶家中搜刮財寶,隨意殺人取樂。老百姓開始以為他們就是太平軍,紛紛躲避。結果這些人其實是本該護衛杭州的團勇,眼看城破在即,他們就換了頭巾,冒充太平軍四處打劫了。

杭州一戰,“屍積水面,上城被難男女二十餘萬,此城中大亂,始知乃浙省一大劫。”實際上,時局一亂,什麼鳥都會出來現身。清兵、土匪、流氓、洋槍隊,包括太平軍自己,在當時的百姓看來,都是極可怕的東西。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組織鄉勇,護衛一方平安——這,便是亂世中無奈的選擇。因為不論是太平天國還是清朝,都只會在牢固統治之後才會出來安民,在此之前,都是一樣的屠殺擄掠,沒有例外。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說實在的。太平天國不敢恭維。我家七代爺爺是五品知府,城破太平軍屠城時祓殺,清政府朝庭還用聖旨嘉獎。文化大革命時五根鬃 獸頭被紅衛兵搬了,聖旨也讓當四舊燒了。


毛疙瘩5


太平軍前期基本是邊打邊走,很少有控制的區域,到後期定都天京之後,才有了所謂的控制區,但一直在佔領與丟失之間轉換。

所以要具體找出當時控制區的農民對太平軍統一的言論比較困難,我們只能從下面幾個方面一窺究竟:

  1. 太平天國從起兵到滅亡歷經14年,從最開始的廣西、廣東到江蘇、浙江,搞得民不聊生。最後戰火擴大到十八個省,有一個數字記載,開始的太平軍打過一個地區,本來這個地區有8萬人,太平軍走後,只剩下不到4萬人,有被戰火波及死掉了,有被太平軍強行拉走起義的。據說很多人都是被起義軍燒燬了房子,迫不得已才跟著走的。
  2. 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使當時人口銳減了一億左右。太平軍所到之處是一片焦土,傳統文化被焚燒殆盡。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根本沒有實行,而是成了忽悠老百姓的工具,老百姓的一切物品都歸了公,成了上層的私人物品。

  3. 太平天國的統治階層混亂不堪,天王洪秀全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賴政怠政,盡情享樂,奢靡淫亂。幾個有權勢的王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死傷無數。

所以說,太平軍前期用中西文化的結合,特別是披著基督教的外衣,絡了一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然而,它並沒有把百姓們拯救出來,而是把他們拖入戰爭的泥潭,從一個深坑掉入了另一個深坑。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對太平天國的評價歷史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說它是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另一種說是徹頭徹尾的一場匪亂。如果撇下政治不談,不同的時期,當地的百姓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太平天國的起義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太平天國確實是在清朝後期,由於社會矛盾激化而引發的一場農民起義。他擺脫不了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沒有的社會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革。洪秀全最終也是想做和封建皇帝沒有兩樣的天王,也要設後宮三千佳麗,也要給功臣封王。要不是因為沒有掌握閹割技術,閹死了一批人才停下來,他也能製造幾千名太監出來。這麼看和北京紫禁城內的統治者沒什麼兩樣。


和滿清統治者不同的是,太平天國建立成起來的政權是漢族人建立的。因為這個因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讓滿清統治者十分被動。


此外,和歷史上歷朝歷代農民起義最大的不同,他打著外來宗教的旗號,欺騙百姓扮演救世主。就連在南京的宮廷內鬥,洪秀全和楊秀青還是拿著“天父”在做文章。

二、百姓擁護的是《天朝田畝制度》那張空頭支票。

洪秀全這個團隊非常清楚,他們能夠一路凱歌打到南京去,是由於清朝後期社會矛盾激化,百姓的日子無法過活,他們才有機會煽動窮人革了富人的命。要想得到百姓的擁護,必須有一套自己的施政方針。於是《天朝田畝制度》便應運而生。封建社會土地是最根本的資源,對百姓吸引力最大的也是獲得土地。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了無論男女老幼,統一分配土地的基本政策。這個政策得到了基層老百姓的大力的支持和擁護,聽起來還真有一些超前的社會主義思維。但是他執行起來可真沒那麼容易。



在封建社會,交糧納稅主要的直接來源是地主。你也可以說是地主從百姓身上盤剝的。但是農民永遠都成不了主力,因為他們不佔有大部分的土地,沒在國家稅收主要渠道上。試想,你找10萬個老百姓所能收到的稅,只相當於十個地方豪紳就能解決,你說你更重視誰?是指《天朝田畝制度》實施了個開頭,南京就開始缺糧了,太平天國只好頒佈了照舊例納糧交稅的法令。這實際上就是《天朝田畝制度》的夭折,事實承認了地主階級對土地的佔有和租賃。



所以才太平天國前期的時候,洪秀全這幫人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基層百姓這他鬧革命。把未來的餅畫得很大,把藍圖描繪的很美好。基層老百姓當然擁護,反正日子已經過不下去了,天王能給一個美好的未來,那就跟著幹吧。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很多百姓都認為新的救世主誕生了。但到了後期,百姓沒那麼好騙,利益都便宜了上層的幾個統治者,土地沒拿到,生活仍疾苦。故而,老百姓已經把他和清朝統治著劃了等號,沒有政令的強壓,百姓已經沒有參與的積極性。



三、老百姓對太平軍的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差。

早期的時候,太平軍從廣西出發,一路北上。是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控制管理大片的國土。以致於每攻下一座城池搶了東西就跑,沒有給當地百姓帶來任何實惠,而是隻帶來的戰火,帶走了部分造反的窮人。他們走後,當地的百姓就認為是一場匪亂。


後來太平天國的力量越來越大,當他們已經控制了東南地區的大片領土的時候,國家政權就開始發揮了他的作用。惠民政策、改革制度、輿論導向、國家建設等等,起初也確實給了百姓不少實惠,確實也對部分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得到了百姓不錯的評價。

事實上,到了後期,老百姓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得到更多的實惠,也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他們的意見也就越來越大。太平軍被打敗之後,清政府對太平天國統治的舊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太平天國沒有了,遭殃的還是老百姓。再加上後期的輿論導向,老百姓普遍將太平天國運動定義為一場塗炭生靈的大規模匪亂。這個觀點直到民國時期還是普遍觀點。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對太平天國這場農民運動做出了重新評價,充分肯定了它的積極意義。也開始影響了老百姓對於太平天國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