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是絲綢嗎,到底有多神奇?

絲集網


緙(kè )絲,又稱“刻絲”,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絲織品。

在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裡,就有很多貨真價實的緙絲戲服和扇子。

緙絲的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

最初“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是用於毛織物,稱作“緙毛”。

直到唐代,才開始將這種技法用於絲織品,出現了“緙絲”。

緙絲的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

南宋時期緙絲可以用來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很高的欣賞性和藝術價值。

明清兩朝的緙絲中心在蘇州,在乾隆朝達到鼎盛,緙絲的織品多數被供奉給朝廷使用。

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的神奇之處概括起來的就是兩點:

1、 成品正反面如一

2、 背光時觀看如刀刻

緙絲和刺繡最本質的區別是,刺繡是有底料的,再底料上一針一線地繡上去,但緙絲只有白色經線,所有的圖案都是通經斷緯一絲絲織上去的。

《延禧攻略》在拍攝時,特意請到了蘇州緙絲製造工藝傳承人顧建東到劇組指導緙絲製作。

魏瓔珞剛開始待的秀坊裡,就擺著不少緙絲機。

於正在接受採訪提到緙絲時表示:“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發明的東西,已經超過了現在市場上所有一切東西的精緻度和完成度,是機器所不能達到的。你會發現國外的奢侈品其實沒有中國的奢侈品來得珍貴。”


藝能八卦局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

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

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與刺繡最大的不同是,刺繡是把圖案秀在一塊綢緞面料上面,有凹凸感。而緙絲是在織布的時候一根根的把圖案只進去。這種工藝由於其複雜性,和藝術性,只能手工完成,沒有任何機器可以替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絲集網


緙絲歷史雖然久遠,但卻是並非源自中原的傳統手工技藝。

緙絲工藝的源流,曾記敘在宋人洪皓(1088-1155)在金國遊歷時據其見聞所寫的《松漠紀聞》中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剋絲,甚華麗。”記錄了唐末至宋代,在秦川(陝西甘肅)定居的回鶻人會用五彩絲線緙織成衣服,並稱之為 “剋絲”(緙絲),十分華麗。

製作精美的緙絲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看起來很中國化的東西都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元朝的蒙古人將伊朗的金屬——鈷帶入了中國,後來聞名於世的元青花瓷也由此產生。後來蒙古人對青花瓷的喜愛漸漸使它聞名全球。而之前的雖然也有青花瓷,但遠不及元青花出眾。

中國接受外來文化、技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也保證了我們很長時間裡在世界民族之林處於領先位置。


臥枕梅聞花


緙絲,又稱刻絲,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絲織品。其特色是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最初“通經斷緯”的緙織技法是用於毛織物,稱緙毛,至唐代開始將此技法用於絲織品。南宋時期緙絲可模仿書法畫作,風格細膩柔美,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價值。明清兩朝的緙絲中心在蘇州,於乾隆之世達到鼎盛,所產織品多供朝廷使用。如今緙絲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蘇州、南通一帶,緙絲也因此呈現出風格窘異的兩個流派:蘇州緙絲、南通緙絲。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