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藝術審美怎麼看?你會審美疲勞嗎?

陳皮



提香《天上的愛和人間的愛》

審美疲勞是人們審美中的常見現象。它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藝術無止境”這句話的真諦。無論多麼經典的藝術品,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攝影、雕塑等等,都不可能“長盛不衰”,都會在某一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時的“審美疲勞”,這跟藝術之美是永恆的並不矛盾。而正是由於循環往復地從審美欣賞到審美疲勞再到新的審美欣賞,才推動了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和繁榮。

古典唯美主義畫家布格羅油畫作品欣賞


就以繪畫來說,文藝復興運動把古典寫實主義唯美主義推向了巔峰。在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裡,人們對古典寫實唯美主義的表現形式和代表作品推崇備至,讚美不絕。但再完美的藝術也有讓人們審美疲勞的時候,終於到了二十世紀,古典唯美主義漸漸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留戀,而一種新興的繪畫藝術一一超現實主義“應運而生”,掀起了新一輪審美欣賞熱潮。

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作品欣賞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審美疲勞的出現從一定層面反映出人們對原來藝術的“厭倦”而對新的藝術產生的需求和渴望,這是人們審美欣賞的規律,也是藝術不斷創新發展的必然。

中國當代畫家冷軍作品欣賞


誰憐一燈影


我曾經在回答中提到過:在藝術的評價上,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任何一把尺子能夠衡量所有的藝術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價與審美,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評判是審美的表現,審美是評判的基礎。

從這一角度來講,審美也是千差萬別的。所處的時代不同、鑑賞的主體不同,獲得的感知也必然不同。而同一個人面對同一件藝術品,也不會永遠有一種感知。因此,審美疲勞是每個人都必然面對的問題。在這藝術審美中,可以用“喜新厭舊”來比喻。

喜新厭舊,並非僅僅是藝術鑑賞中的特例,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世界上,能夠震撼人心的藝術,並不會隨時隨地都有。而即便自己的靈魂在此時得到了滿足,過不了多久便又會產生新的慾望。

對藝術的慾望,是一個模糊的心理。它不同於飢餓時對食物的渴望,也有別於潦倒時對金錢的追求,而是一種莫名的空洞感。如果得不到填補,人一樣生存和生活,但精神無疑是空洞和乏味的。這,便是藝術的美妙之處。

人類的審美永遠處於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中。這種心理上的變化,又促使主體不斷地去探尋和創造新的事物。食不果腹時,野獸殘留下的腐肉都像是一頓饕餮大餐,

而豐衣足食後,人們必然會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標準。同樣,當審美的慾望得不到填補時,必然又驅動著藝術創作的發展。

藝術審美,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總能在某個特定的時空範圍內形成一種相對統一的感知。這種感知在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不斷調和,最終反映在藝術作品上。所以,當我們以宏觀的視野來審視藝術發展歷程,總能準確地感受到它的發展脈絡和時代差異。這種趨同性和差異性,是藝術審美影響下的產物。

從原始社會最為懵懂的藝術萌芽,到現代社會千姿百態的藝術殿堂,人類的進步史就是一部藝術發展史。而這條道路上的許多風景,便是受藝術審美影響而產生的。


碣石樵子


人在本質上都有喜新厭舊的秉性,作為我來說,當然會審美疲勞。

就像最近一段時間,悟空問答圈裡關於油畫人體藝術的話題非常多,許多答者回答時,圖文並茂,配備了大量女性人體油畫。



提香•維納斯與戰神

打開手機,可以發現被人體油畫刷屏了。這種情況毫無疑問給大家帶來了審美疲勞。

藝術不僅僅是人體油畫,油畫中的風景,靜物,人物肖像,以及文學,國畫,書法,陶藝,雕塑,等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也各有各的審美標準。



安格爾•聖母

藝術審美無論對於創作者還是欣賞者來說,只要把握住真善美,就完全能抵達美的本質。

真就是情感的真誠。對待筆下的物象,藝術家都不能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懷著赤子之心刻畫。



提香•人物肖像

善就是善意表達,跟畫家自身修養關係極大。藝術為什麼能讓人感動,給人力量,說到底還是藝術具有教化和救贖功能,它能淨化和昇華人的心靈。

像拉斐爾,提香,安格爾等人的人體油畫,畫中沒有任何慾望和色情的東西,完全給觀者展現出聖潔唯美的氣派。



提香•三貴婦

而有些畫家筆下的女性人體,完全把女性畫成了慾望符號,總體呈現出一種情色味道。

對欣賞者來說,同樣是個人境界和修養決定了審美情趣的高低。

美屬於形而上的美學概念,只要符合真與善的特質,它就是美的。



梵高•風景

當然,美還衍生出一系列具象化的特徵,比如,雄強,英勇,秀麗,溫婉,古樸,嬌媚,圓潤,大氣,莊重,典雅,等等。

這些美的特徵都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從大自然中發現,並把它們轉接到藝術中,形成了藝術審美。

可以說,藝術審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鴻鵠迎罡


每個人對藝術的審美出現疲勞那是必然性的,

所以增強美術常識及對藝術的認知很重要,美術常識可以從初至深,中西方相互瞭解,提升藝術認知,可以從對藝術創作者在社會環境下的宗教信仰、人文思想、精神世界甚至生活習慣進行了解,從而有助於提升了對藝術的認知,當然了審美疲勞依舊還存在,只能最大限度的減小對藝術的審美疲勞,藝術家對創作一直在創新就是避免創作時的審美疲勞,從而讓欣賞者對作品審美疲勞降低,






詩夜城主


審美疲勞這個問題是一種反映比較廣泛的審美現象,任何人持續性對同一種審美對象所進行的高強度地重複性審美和欣賞必然會導致所謂的審美疲勞。

人類的審美活動都是由最初的感官刺激和反應逐步上升到高級階段的精神與思想層面,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一體兩面。


〖本文所配的油畫來自於英國唯美主義大師――萊頓〗

過於單一的審美對象必然會導致感官興奮度的降低,由此而帶來的美感愉悅度也會相對減弱,甚至於出現某種心理上的厭倦感。

審美疲勞產生的對象可以是自然、社會與藝術,這些都是與物質客觀條件、社會時代現狀和自身心理所息息相關和交互作用地反映。

多麼現代化的高樓林立之都市呆久了自會稀罕山村鄉間之野趣;多麼美豔的嬌妻處久了也會覬覦鄰家的灰姑娘;再完美的藝術天天看、日日聽也會膩煩。這些都是由人類的原始本能所決定的本性使然。
〖唯美之美讓你天天欣賞也會審美疲勞。〗

過於強調審美的社會化意識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審美趨同。換而言之人類的審美總是與物質條件密不可分,過於單調趨同的審美肯定和是非對錯扯上了太多聯繫。

昏鴉說審美能力是需要積澱與學習地過程,審美能力越強則審美疲勞就會避免。一是審美對象很豐富,審美經驗很多樣。二是審美昇華所帶來的愉悅很深入。

人類歷史上所有藝術家所呈現的審美形式和經驗非常繽彩紛呈,足以使每個人不換樣地學習與欣賞一輩子。一如美食,酸甜苦辣各有其味,挑食的人必是不懂得美食之人。

少一些審美趨同,去選擇多元化審美。多去接受差異化審美就能最大化避免審美疲勞。――昏鴉如是說。

畢竟人的感官都已經陷於麻木不仁那是多麼無趣的人生啊!關於審美疲勞就說到這裡吧,覺得昏鴉所言在理就請您關注與點贊吧,昏鴉飛掠而去。


疾飛昏鴉


謝謝你的提問。審美疲勞的現代美學家對於缺乏創造性的批評。即使書法作品各個都是王羲之,也會產生厭倦。

但是,王羲之的偉大就在於,他的說法作品,每一次都要新鮮的感受。

徐悲鴻畫馬,假如一百幅作品都是一個樣,同樣也會令人厭倦的,而徐悲鴻的偉大,就在於他從來不會去重複自己。

所以,藝術必須要創新,藝術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給社會一種無窮的清新,這才是藝術不朽的地方。

齊白石一生畫了三萬多幅大小不同的作品,那也沒有重複自己。

藝術最忌諱的就是重複自己,沒有新鮮的思想和情感。

你想想,假如你的朋友,永遠都是一幅笑臉,死了人他也笑臉,是不是這笑臉也挺可怕挺煩人呢?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的美學著作《美與生活》一書中,也提出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不可能把一本書看一百遍,看太多也會厭煩,所以,文學作品要創作出像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的藝術給大家看。

審美疲勞是什麼問題呢?

我們認為,審美疲勞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思想的創新。

一般來說,你要在一個藝術體系有形式的突破也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只要形式的藝術,還不是好藝術。

藝術沒有思想,那就是沒有靈魂。

藝術作品中的靈魂越多,就越感人,越能激發出人的精神振奮。

如果沒有思想和激情,天天為了完成一個作品而創作,這樣的藝術肯定是味同嚼蠟食之無味的。





千千千里馬


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不管多好藝術作品,看久了總會感到厭煩。人類社會總是處於變化中,這種變化像萬花筒一般的不斷推陳出新。藝術也是一樣的。藝術的價值,藝術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所謂好的藝術就是大眾認可的,價格拍得很高的,收藏家爭先恐後追捧的。藝術本身好不好並不重要,有沒有價值也不重要。重要在於是不是大眾認同,專家認可,權力認定。說白了,所謂好東西往往是吹出來的。


比如的當年的鬱金香吧,大家都認為是好東西,價值高。因為一根鬱金香金莖就可以換一棟別墅。至於鬱金香是不是真有那麼好就沒有人在意了。大家越吹越兇,它的價值就越來越高,最後吹成個大泡沫,再後來的某一天,嘭,泡沫被刺破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喔,原來鬱金香不過是一根草嗎,怎麼會有那麼高的價值呢?

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就是開始認為不好的東西,少數人認可的東西,大家都還不認為美的東西,就會逐漸由不好到好,有少數人認可到多數人認可,由不美變成美。當美到一定程度,大家都認為她美,大家都熟悉這種美以後,又有些人感覺她不美了,會去尋找新的美。總會有人用新的藝術形式,新的風格作品來代替。

好的藝術剛開始沒有幾個人能接受,比如畢加索。他的畫把什麼對象都分解開來,看起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開始有幾個人能喜歡啊。凡高的畫的麥田,畫的星空那些東西,現在看起來美得不得了,但當時人們有幾個人覺得它美?要是覺得他的話美的話,也不至於他一生只賣出了一幅畫,窮困潦倒到死了。

西方16世紀的古典繪畫太美啦,但美了幾百年美過頭啦,就膩了 ,出現了審美疲勞。後來就出現了印象派、現代派、抽象派、野獸派、觀念藝術、挪用藝術等等,目的就是用新的藝術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後來的西方藝術界更是出現了很多怪異的所謂藝術。那個叫杜尚的人把小便池這種髒東西放在了藝術大展廳,顛覆了人們的想象,引起了轟動。在西方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莫名其妙的東西,目的就是一個為了新奇刺激以消除人們的審美疲勞,為了讓大眾有新的感覺和新的審美體驗。



在我國也一樣,比如近來網上被大家詬病的書法家王鏞、沃興華、王冬齡等人 ,他們拋開正統二王一脈的書法傳承,從一些民間書法如殘紙、瓦當、寫經當中吸取營養進行新的書法創作,目的也是對傳統的一種反叛,對審美疲勞的一種新的替代。欣賞他們的書法作品,你會感覺到同傳統的大家習慣認為好的東西是相反的 ,這讓很多人不習慣,感覺到很醜。所以他們的作品在網上才被詬病,被謾罵,有的博物館甚至叫停了該類展覽。


其實,我認為這不是一件壞事兒,大眾認為他們的作品不美,是“醜書”很正常。因為好的美的東西開始往往得不到大眾的認可。他們的書法能不能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是不是時代藝術的進步,是真正的藝術還是曇花一現的鬧劇,只有讓歷史來作出正確的回答。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藝術的出現也讓我們的審美疲勞有了一絲緩解。


高培書畫琴


藝術是一個寬泛的範疇,審美是各色人等的美學取向,高雅與低俗,大眾與小眾,有文化與沒文化,貧窮與富貴都有審美的客觀要求。作為上層建築的一個子系,審美涵蓋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全部過程 ,成為人們物質生活之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藝術種類的多樣性和藝術品位的的參差不齊,滿足了不同人們的不同需求。審美大到藝術品,小到服飾著裝,都有美學的內涵,只是對美的理解不同罷了。

經典的藝術可以百讀不厭,可以穿越時代,照樣散發著震撼心靈的藝術感染力,如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雕塑《斷臂的維納斯》,油畫《蒙娜麗莎》,藝術精品的魅力就在於它象一座蘊含豐富的礦山,每一次發掘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所謂“審美疲勞”是指從形式到內容的庸常之作,藝術家的神經質,困惑,發癲,常常是藝術創作過程中遇到了瓶頸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非常態行為。到了近代藝術的流派漸多,這是藝術擺脫平庸,勇於探索的救贖之路。


Rfvhytrfjiifefmvxsr


藝術是一種美的享受,它是人類從嬰幼兒、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生命見證,是記憶的建築與靈魂的見證。關於藝術審美,牽涉面很廣,它包含著人的情緒認知及感官認知,也包含著人的心理認知與生理認知。當我們單一面對一幅好的作品時,如果心情愉悅,那是不會產生審美疲勞的,因為你會從畫面中發現許多美好的東西,每看一次,心靈的感受都不相同。如果觀賞作品時,剛好趕上你的心情鬱悶,那麼,好的藝術品可以讓你從低沉的情緒中緩解不良的情緒,使你在對美的欣賞中,放鬆自己,使自己的鬱悶得到釋放。

但是,如果一件藝術作品非常一般,沒有審美價值可言,那麼,你便不會從中得到自己的所要,便會產生審美疲勞的感覺。即使你情緒良好,你也會受到這件普通作品的影響,使心情陷入挹鬱狀態。如果心情不好,你的心理便會更加浮躁。

這是我對藝術審美的看法。當然,在藝術審美上,由於我是搞美術評論的,因之,有時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因為現在的許多作品,無論從形式到表現語言,都大同小異,缺少美的格調,以至於讓你觀賞之後,感覺疲乏,缺失了對美的享受。


昊愚堂夜畫


藝術和音樂是一樣的,無論是視覺感官藝術,還是心靈深處的思維藝術, 都有階段性的審美疲勞期。對於藝術審美來說,有一句話說的很形象:當藝術變成了工作,就如同把泡了很久的女友泡成了老婆,這也是一個審美疲勞的過程。

寫實油畫家吳成偉作品


“審美”是人類思想活動中比較高級特殊的思維意識形態。“審美疲勞”原本是美術學上的專業術語,其中對“審美疲勞”的解釋為:對審美事物的性器感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視覺以及心理美好感受。“審美”這個詞最初起源於歐洲,因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手機》被普遍開來,《手機》裡(張國立)費墨的臺詞:“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張床上,確實有點審美疲勞”

寫實油畫家吳成偉作品

比如人體油畫,藝術悟空裡有好多關於人體油畫的回答,大批人體油畫圖片蜂擁而至,但是再驚豔唯美的油畫藝術,在眼花繚亂的同時也會產生排斥,排斥就意味這審美出現疲勞,如何避免疲勞,那就是適當的保持距離。平常心對待生活,藝術,事業上的各種審美疲勞,讓熱情一直都在。

寫實油畫家吳成偉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