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到底是司馬懿厲害還是諸葛孔明厲害?

大頭微視界


你好,我是論史大能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題目中的厲害這個詞,樓主大概是說行軍用兵方面吧,個人的看法可能和大多數朋友不同,我認為諸葛亮要略勝一籌。

1、軍事方面

首先我們知道諸葛亮在蜀漢是軍政一把抓的,既要搞內政、人事,又要帶兵打仗。而司馬懿呢,至少在對抗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是主管軍事的。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晉書》

其次,蜀國和魏國對抗,蜀國人少兵少資源少,魏國人多兵多資源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因為馬謖失街亭,蜀軍退兵。

第二次,出兵陳倉,久攻不下,魏國援軍趕到,蜀軍退兵,途中擊殺魏將王雙。

第三次,進攻並佔據武都、陰平,並防守反擊來犯魏軍,迫使曹真撤軍。

第四次,因曹真病重,司馬懿出任統帥。司馬懿進軍滷城,但卻登山掘營,嚴防死守,不與漢軍對峙,不與交戰,後蜀軍糧盡退兵。

第五次,諸葛亮自斜谷出兵,紮營於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而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期間魏、漢兩軍相峙了百多日,“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司馬懿堅決不肯出擊。

後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經死了,率軍追擊,姜維擊鼓整軍,做出擊狀,司馬懿不敢進攻,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

五次北伐幾乎都是撤退而不是被敗退,而且只有最後兩次北伐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直接對話,司馬懿在兩次佔據兵力、後勤的優勢下,都是依託天險、龜縮防守的策略。在這樣不對等條件下,這樣的戰績,能說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不分伯仲、旗鼓相當?如果蜀漢也有內臣專門治理內政,諸葛亮專門搞軍事行動,相信司馬懿必然會被打出原型。

2、人品方面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託孤大臣,一般來說託孤大臣都是獨攬大權、架空皇帝,然後眾人依附、勢力膨脹、皇帝忌憚,最後不是清算皇帝就是被皇帝清算。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裝孫子,曹丕時期繼續裝孫子,曹叡時期還是裝孫子,一直到曹家第4代曹芳時期才露出利爪與尖牙,欺負孤兒寡母,發動高平陵之變,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結局是被滅三族。

而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一下諸葛亮和李嚴,這二位也都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之間也不是沒有矛盾。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乃廢平為民,徒梓潼郡”,而且說的一段話有理有據,李嚴也是“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詳情可以參見《三國志-李嚴傳》。

而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的表現呢,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在人品方面,政治家諸葛亮可以說是完勝陰謀家司馬懿。

3、關於後代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雖然能力有限,兵敗身死於鄧艾之手,但勇氣與忠誠不容懷疑。諸葛亮之孫諸葛尚與其父血戰綿竹,共赴國難,同樣令後世敬仰。

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呢,一個擅行廢立,另一個弒君奪權,再往後司馬衷更是專寵賈南風,引發的“八王之亂”直接給中原帶來了“五胡亂華”這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兩相比較之下,孰優孰劣,一目瞭然,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天壤之別。

因此,儘管很多朋友認為諸葛亮被過度神化,但相比較於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還是各方面都勝出的。


歷史,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請關注論史大能貓,一同發掘歷史的寶庫。


論史大能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多次,可以看出基本平分秋色,但仔細分析一下綜合實力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他們兩個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兩個人做事情都非常謹慎小心,不同的地方就是諸葛亮很愚忠,而司馬懿很堅忍。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兩個人交戰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每次都已失敗告終不是他打不過司馬懿,而是蜀國薄弱的軍事力量所導致。在三國中,蜀國是最弱的,而且人口最少,沒有多少可用的文臣武將,地理位置最差。而魏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人口眾多、兵多將廣。再加上蜀國北伐曹魏需要翻山越嶺,後備供給資源嚴重不足,所以導致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的時候一直處於劣勢。

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也要強於司馬懿,他把夷陵之戰後千瘡百孔的蜀國得到了休養生息,百姓生活富裕,周邊很多小國還向蜀國進貢稱臣。而司馬懿在治國理念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他能穩定局勢,就是因為有他在,所以魏國朝廷能延續很多年。

在君臣方面,諸葛亮與司馬懿都屬於忠臣,但是諸葛亮更相對愚忠,其實他完全可以廢掉後主劉禪自立稱帝,但是卻沒有這麼做,一直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其實也對曹魏非常效忠的,只不過曹睿死後魏國的很多曹氏貴族們對他的猜忌以及打壓太過於嚴重,最終讓司馬懿忍無可忍,最終發動兵變控制了曹魏政權。

總體可以歸納以下幾點原因:

1、諸葛亮安民,司馬懿屠民:

諸葛亮之前北伐多次退兵都是因為糧草不繼。諸葛亮雖然多次北伐,但是蜀漢百姓生活並沒有收到影響。司馬懿對待百姓可是很殘忍的,遼東之戰,公孫淵宣佈投降司馬懿,司馬懿本可兵不血刃奪取遼東,逼的公孫淵自殺,公孫淵自殺本來是想保全遼東百姓,可司馬懿還是屠了遼東。

2、諸葛亮謀事,司馬懿謀身: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以“隆中對”為顛沛流離的劉備指出一條明路,受任於敗軍之即,身使東吳,連吳抗曹。又為劉備推薦了龐統、蔣宛、劉巴等人才,白帝託孤之後臨危受命,輔佐後主劉禪。

反觀司馬懿,有人說司馬懿不能在正面戰場打敗諸葛亮,只知道固守不戰的原因,是因為“養寇自重”,如果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那麼他也離死期不遠了。可是假如司馬懿真的是“養寇自重”,不正說明了司馬懿做事情只考慮自己生命的保全而不考慮國家的利益。

3、諸葛亮殉國,司司馬懿竊國:

武侯滿門皆忠烈:諸葛亮北伐魏國,病逝五丈原。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以身殉國。諸葛亮徒弟姜維直到蜀漢滅亡依然“一計害三賢”,事情暴露覆國失敗,姜維兵敗自刎。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同為託孤大臣的曹爽滿門抄斬,又清剿諸曹諸夏勢力,夏侯霸逃難到蜀漢,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夷滅三族。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廢魏帝曹芳,又指示成濟殺害魏帝曹髦,司馬懿之孫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退位,建立晉國。

所以綜合上述分析來說還是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勝一籌。





大愛中國書畫


我是人文視角,這題我來回答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是在三國志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意思就是諸葛亮雖有遠大的抱負理想卻看不準時機,雖足智多謀但是優柔寡斷,雖擁兵自重但不知權變!簡單點就是說諸葛亮成不了大事。反觀諸葛亮是怎麼評價司馬懿的呢?雖說史書沒有明確說明,但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帝怒,上表決戰,天子不許,乃遣臣衛以制之。意識就是說司馬懿怕他,司馬懿不如我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是誰略勝一籌呢?這個就讓我們從他們幾次交戰中對比一下吧!儘管此二人對戰次數並不多,但是他們的每場對戰都是《三國》裡面的重頭戲,期間有三次比較經典的戰役發生在他們之間。不難看出司馬懿的謀略是不如諸葛亮的。

第一次:孔明彈琴退仲達

這場戰役便是《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此次戰役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完成其夙願第一次北伐。當時的情況是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老弱殘兵在城裡。諸葛亮當下傳令藏起旌旗打開城門,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談笑風生。司馬懿率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狀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於是撤退。

第二次:孔明上方谷火燒仲達

此次是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起因是司馬懿屢敗不出,諸葛亮深知自己時日不多糧草不濟,於是發明木牛流馬假裝運輸糧草誘敵,事先已在葫蘆峪預設乾柴準備來個火燒魏軍和司馬懿將其一舉殲滅,果然司馬懿父子中計欲截糧誤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難逃。正當司馬懿快嗚呼哀哉的時候,忽然天降大雨滅火給了司馬懿一條生路。司馬懿不禁激動大喊:“天不亡我!”經過此次戰役,諸葛亮一病不起,此後,諸葛亮也再沒有找到機會打敗司馬懿,最終在五丈原含恨而終。

第三次: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諸葛亮病逝之前,叫人給自己雕刻了一份木像,果不其然,當司馬懿得知自己的諸葛亮逝世的消息後,催動大軍追趕蜀兵,當他帶兵趕往五丈原的時候,蜀營空無一人,他唯恐蜀軍撤走,趕緊帶領人馬向前追殺而去。忽然間蜀軍掉頭殺了回來,只見中軍“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大旗飄動,四輪車上坐著一位活生生的“諸葛亮”!這可嚇壞了司馬懿,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於是勒馬往回逃,魏軍兵將丟盔棄甲,自相踐踏。事後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蜀軍已全部退回漢中。司馬懿遇見的諸葛亮僅僅是木像而已,他這才後悔不迭。

由此可見,論智謀,諸葛亮明顯略勝一籌,但是反觀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沒有順利,或多或少也是因為仲達的原因。司馬懿雖謀略上比不過孔明,但是論城府、論心計他還是和諸葛亮有得一拼的。你們覺得呢?


人文視角


依我看,從統兵打仗、智謀運用上,三國演義中,無人能及諸葛孔明,司馬仲達與諸葛的幾次交手,都明顯落於下方。

但司馬懿的性格優點在於隱忍,這使他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雖處劣勢但魏國無人可替代;也使得他在與曹芳的爭鬥中,反敗為勝,一舉奪得重權。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命長,他能熬到諸葛亮去世,熬到曹操、曹丕去世,熬到最後,自己成了元老。比他聰明的死了,比他權大的走了,正好由他說了算了。

所以,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珍惜生命,珍愛健康吧!





彭既開


如果要客觀理性分析諸葛亮和司馬懿孰強孰弱,根本在於“天時地利人和”,而不是通過從歷史事件中拿出幾件個別事情來看分析。

一、天時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天時除了意味著有利的時令和氣候,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勢中,天時也意味著政治局勢。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中,諸葛亮並沒有佔據天時的因素,在背後的政治勢力中,諸葛亮背後的君主是劉禪,而魏軍的君主卻是曹睿執政早期,而在對天時的看待上,從相關的歷史事實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己蜀軍的政治局勢,而低估了當時魏軍的政治形勢。從天時這個重要的因素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佔優勢,當時他既要考慮前方戰爭,還要考慮背後的政治局勢,曹睿雖然對司馬懿有猜忌,但曹睿對政治形勢的判斷及戰爭的洞察,這一點,是明顯高於劉禪的。

 

二、地利

在地利這個重要的因素中,諸葛亮要穿越秦嶺而攻打魏國,本身難度極大,同時對方處於防守的姿態中,則難度更大。秦嶺中段,這是一個敏感地帶。中段以北是長安,中段以南就是漢中。從當時的地勢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諸葛亮在考慮進攻魏軍的時候,主要面臨著4條道路的選擇, 從東到西依次是,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和陳倉故道。4條道路,沒有一條是好走的。在地利上,諸葛亮也不佔據優勢,長途跋涉糧食等戰略物資的補給都十分艱難,而對方司馬懿則利用自身的優勢拒不出戰。讓諸葛亮無何奈何。

 

三、人和

這裡我們需要分成幾個部分來分析當時關於人的因素,同樣在人的因素上,諸葛亮依然沒有任何優勢而言。

1、軍隊數量對比

當時蜀軍的軍隊總數約10萬人口,而魏軍是蜀軍的4倍以上。

 

2、人才對比

相比魏國,魏國人才濟濟,層出不窮,而蜀國到後期,人才出現了嚴重斷層,在人才方面,蜀國已經失去優勢。

這裡典型的一個故事就是,諸葛亮當時幾乎不得不重用了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一生謹慎,雖然當時犯了戰術上的失誤,重要了馬謖,但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蜀國人才缺失已經出現了斷層。

 

3、虎嘯龍吟

諸葛亮當時遇到了平生最強的勁敵—司馬懿,這個可怕的對手,一直活到了70多歲,熬死了諸葛亮,最終讓諸葛亮前功盡棄,諸葛亮與司馬懿彼此互相瞭解,同時各有優勢劣勢,其實兩人絕非浪得虛名之輩,兩人都是厲害的軍事戰略家、政治家,只是諸葛亮在各方面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很難最終獲得勝利。

 

因此,我們並不能說最終司馬懿獲得了勝利,就一定是司馬懿比諸葛亮厲害很多,當時兩個人各處的時局和大勢不同,諸葛亮在各方面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了幾場出彩的勝仗,而拋開背後的局勢,只能說,倆人都很厲害,各自有優勢和劣勢,但不公平的條件前提下,我們無法去判斷孰強孰弱。




溪源影視


司馬懿厲害?還是諸葛亮厲害?在我們的常人的印象裡,好像都是在傳揚諸葛亮的才智,司馬懿卻是很少,那麼到底誰才是三國影響力最大的人,最厲害的人呢?

簡單的說,要論才智,諸葛亮神機妙算,整個三國沒有人能超越他,司馬懿當然遠不及他;要論遠略和野心,司馬懿卻大勝於諸葛孔明,他輔佐曹操曹丕,比起來諸葛孔明輔佐無能的劉備,和扶不起的阿斗,都是更勝一籌,因此他最終能統一三國。

一、諸葛亮才智厲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多次,可以看出基本平分秋色,但仔細分析一下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他們兩個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兩個人做事情都非常謹慎小心,不同的地方就是諸葛亮很愚忠,而司馬懿很堅忍。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兩個人交戰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每次都已失敗告終不是他打不過司馬懿,也不是自己的計謀戰術不行,而是蜀國薄弱的軍事力量所導致。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中,諸葛亮並沒有佔據天時的因素,在背後的政治勢力中,諸葛亮背後的君主是劉禪,而魏軍的君主卻是曹睿執政早期,而在對天時的看待上,從相關的歷史事實中,我們基本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己蜀軍的政治局勢,而低估了當時魏軍的政治形勢。

曹魏在司馬懿掌權時期,不僅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而且一步一步地蠶食曹魏的權勢,最終在司馬氏三代人的努力下,成功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如果以結果來看,司馬懿給自己的孫子司馬炎,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呢,窮盡畢生所學,都未能完成劉備的遺願。

二、司馬懿謀略更厲害。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不同之處,是他要對付的敵手和潛在的敵手更多一些。

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睿視司馬懿不過是老臣之一,並不十分信任。諸葛亮在西蜀,幾無一人可與之相埒;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不小,與司馬懿不相上下,並對他深懷戒心。劉備託孤時,要他的兒子對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的評語。

因此,諸葛亮只有一個敵人,即曹魏;只有一個念頭,即北伐;也只有一個手段,即訴諸武力。司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在吳,防蜀甚於防吳,但從曹丕起,攻吳之心重於攻蜀。司馬懿知道魏強蜀弱,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則蜀必敗,但朝野上下,勢驕焰盛,務求必克。

司馬懿知道,功高不僅震主,也會引起同僚嫉妒,適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又不能使人認為他不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長遠來看,不宜急於和諸葛亮決戰,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戰果。他也瞭解,一旦太輝煌,同僚嫉妒固非小事,主子猜疑則更加可怕;而無所作為的話,有可能被黜還鄉,一敗塗地。

所以,司馬懿得把握住,贏不能大贏,輸不能大輸,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要比諸葛亮難多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心機和他處於荊棘叢中的謹慎,以及善處左右的韜略。在當時諸葛亮、陸遜與他這三個堪稱棋逢對手的主帥之中,應該說他處境最難,所以,他在政治上,也包括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命長,他能熬到諸葛亮去世,熬到曹操、曹丕去世,熬到最後,自己成了元老。比他聰明的死了,比他權大的走了,正好由他說了算了。

要是我說的話,還是司馬懿厲害,他笑到最後!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司馬懿避開諸葛亮的鋒芒,把諸葛亮熬死了!從謀略上看諸葛亮高一籌,從城府司馬又更深一層,最後司馬家得了天下!按照實際的情況,當然是司馬懿厲害!但是司馬家的晉朝是最黑暗的,被歷代多數漢人所詬病的。而到了唐代乃至後來,詩詞文學小說,無不歌頌諸葛亮,所以從人品,身前身後名來說,那是諸葛亮厲害!最後還是諸葛亮贏了!


禪見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軍事、政治、外交、發明,當屬第一。只是在用人方面有點睚眥,因自己能力太強,對人有的不放心吧。諸葛亮的各方面才能比司馬懿高出許多,但司馬懿也非等閒之輩,抓住諸葛亮的軟肋,跟你熬,跟你拼國力,堅守不戰,把操勞過渡的諸葛亮拖垮了。。。諸葛亮自出山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實施,為蜀漢建立發展和先帝遺志,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第一次北伐錯用馬謖,其相矛盾地用魏延而防魏延,使魏延不能盡其所才。第三次北伐因曹真不抵諸葛亮,魏主曹璿才派司馬懿督軍抵抗諸葛亮,不管是鬥兵計將鬥陣法,司馬懿都落下風。司馬懿以強兵堅守代戰,龜縮不出,你臥龍行雲布雨,我冢虎虎嘯山林,看你能把我怎麼樣,最後累死你。。。諸葛亮逝世後,姜維繼承武候遺志,九伐中原。司馬昭令魏軍學習諸葛亮的戰略戰術,對付姜維確實管用,比乃父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高出不少,諸葛亮一生用兵,不管勢力強弱,都是主動進攻,敵方只能被動應戰或防守。諸葛亮對每次戰爭都有準確的預測和應對,做到進退有序,把軍隊的損失降到最低。司馬炎統一晉朝後,對諸葛亮特別尊崇,如此忠心為國盡其所能史無前例,諸葛亮各方面的才能令人佩服,追尊諸葛武侯為武興王。就軍事才能而言,諸葛亮比司馬懿歷害。





劉坤忠120


確切呆說三國演義裡前半段諸葛亮厲害,後半段司馬懿更厲害,厲害的沒有司馬懿奠定的基礎就沒有後來司馬家族得天下的事情。

三國演義前半段,都是魏蜀吳創業的階段,曹操先崛起的,曹操成事兒的時候劉備還什麼都不是呢。直到徐庶向劉備說臥龍鳳雛得其中一大業可成。

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了山,諸葛亮出山後從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一系列的揚名的事件,讓天下知道了有個諸葛亮,一個能把周瑜嫉妒死的諸葛亮。所以三國演義前半段,要問誰最厲害,非諸葛亮莫屬。

後半段,曹操死去,劉備也在白帝城喪命並且拖孤給諸葛亮。此時曹丕當政,司馬懿浮出水面。諸葛亮的每次北伐的失利幾乎全拜司馬懿所賜。雖然諸葛亮曾大財過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也非常瞭解諸葛亮。就是堅守不出戰,熬著遠道而來的諸葛亮,即便諸葛亮拿女人來羞辱司馬懿,司馬懿都紋絲不動堅持自己的戰略。使得諸葛亮最後命喪五丈原,最後中斷了他的克復中原的大業。

司馬懿厲害之處在於善於偽裝和隱藏。不管升官還是降級他都處之泰然。他智慧的隱忍,使得時機到來之時滅掉了曹氏家族奮鬥的基業,為他的子孫創立晉朝奠定了基礎。

歷史的長河中歷來成王敗寇,從結果來諸葛亮幫劉備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非常厲害了。而司馬懿笑到了最後,最終收拾了其他兩個國家也很厲害。



讀書耕田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與諸葛亮誰厲害】

這應該從歷史角度去分析:

談不上誰厲害或誰不厲害。

二者皆是經天緯地之才,皆有為輔助其集團嘔心瀝血之功。

只是諸葛亮或可謂愚忠,明知劉禪非君王之德、之才、之能,卻無私毫立賢之意,也註定其政治命運的波折和蜀國必亡的宿命。

但諸葛亮之忠心卻是驚天地、泣鬼神,其忠至死不渝,其義感召日月。

司馬懿在歷史上可謂全才,其隱忍之功足見其大智慧,謀略與諸葛伯仲,但他的野心也為後世許多人稱為不忠,況他子孫建立的晉朝最終給中華民族上了血腥的一課。這或許是他不曾料到的。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歷史沉沙,我們只能從某一個角度去揣測一下這些人物的過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