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真實歷史嗎?為什麼有那麼多歷史公眾號把《三國演義》當成真實歷史?

天天快樂888888


《三國演義》當然不是真實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是小說而不是歷史。

陳壽的《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文本源頭,《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根據歷史上的三國故事編纂而成。羅貫中主要以《三國志》裡的歷史史實為根據,加上一些傳說,羅貫中再進行合理虛構,編寫而成。大學者章學誠評價《三國演義》說它“七實三虛”。

在《三國演義》中成功塑造出,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最典型的,孔明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

加上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三國演義》在中國的影響力十分大的,由於受知識結構的限制,有人把《三國演義》當成真實的歷史,就不足為怪了。


知無為而有益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的全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這本書在成書後曾流傳多個版本,直到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理,修正。在明崇禎八年的時候還傳入了英國牛津大學。

《三國演義》裡三分實,七分虛,其中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主要價值是文學性。

那麼《三國演義》裡有多少虛假劇情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解講解。

  • 草船借箭

喜歡三國的小夥伴都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但在幾千年前草船借箭的真正主人公卻是孫權,據《三國志》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親自坐船來曹操水寨前叫陣,曹操隨即下令射箭。當箭掛滿船身一側的時候,由於掛箭吃重,孫權下令掉頭,使“箭勻船平”之後滿載而歸,而且在歷史上叫 草船探箭。

  • 溫酒斬華雄

在歷史上,華雄是被孫堅所斬,《三國志》記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 三英戰呂布

這也是演義裡的劇情,不過真正歷史上打敗呂布的還是孫堅。

  • 貂蟬

在真實歷史中,呂布確實與董卓身邊的一個婢女有染,導致呂布與董卓分裂。羅貫中就是以此為原型創作出了貂蟬這一形象。

  • 單刀赴會

歷史上確有此事,但主人公恰恰相反,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的會。

  • 諸葛亮罵死王朗

真正的歷史上,王朗於228年去世,並未隨軍出戰。

  • 張飛

歷史上的張飛長的慈眉善目,還喜歡書法。他其實叫張益德。

  •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確是真實事件,但內容卻不是演義裡的那樣,真實歷史是劉備在諸葛亮家試探了3次諸葛亮,最後才決定啟用諸葛亮。

  • 空城計

主人公是曹操,發生於與呂布之戰中。

  • 三讓徐州

歷史上沒有這回事,陶謙死了,劉備直接接手。

  • 顏良

歷史上的顏良並不是關二爺所殺,是被徐晃的軍隊擊敗殺死,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假的。

  • 諸葛亮

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也沒有舌戰群儒,說服孫劉聯軍成立的是魯肅與周瑜。

  • 刮骨療傷

並不是華佗,那時候華佗已經死了十一年。

  • 周瑜

周瑜實際上是操勞過度而死。

  • 馬騰

實際上馬騰和董卓是一夥的。馬超也沒和張飛打過,是寫信給劉備投降的。

  • 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實際上是後人偽託。

  • 龐統

並非死於落鳳坡,而是在他死後改的名字叫落鳳坡,鐵索連環也不是他乾的,是曹操自己想的。

  • 實際上關二爺比劉備大一歲。
  • 武器

關羽,張飛,呂布用的都是長矛。

  • 七十二座墳

曹操葬在高陵。


調侃歷史


羅老的《三國演義》太神了!

羅老寫的《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裡面有好多被神化和虛構的元素,比如諸葛亮,整部小說沿用歷史的發展線絡,各種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

諸葛亮幾乎被羅貫中寫成了妖人,能呼風喚雨,神機妙算,上通天文,下曉地理!

  • 我們看看他的出場,諸葛亮出山的第一戰,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曹操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領兵10萬,直奔新野而來。此時劉備兵微將寡,諸葛亮臨危受命,指揮軍隊,在博望坡設下埋伏,一場大火將曹軍燒的潰不成軍,保住了劉備暫時的落腳地,新野。而歷史上大敗曹軍的是劉備,也是直接指揮者。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戰役“赤壁之戰”,更是將諸葛亮刻畫的神乎其神,能呼風喚雨。這一章節中出現了最被大家稱讚的“草船借箭”和“借東風”,

其實誘使曹操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的人是周瑜,“火燒赤壁”的直接策劃者也是周瑜。

  •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負責後勤工作。羅貫中之所以這麼些,就是想刻畫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
  • 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劇中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就是最成功的典型,現在關羽的雕像,都是按照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雕刻的。

由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引導,大家把小說理解為了真的歷史,這也就是好多創作者把《三國演義》當成正史的原因。


無成有終


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就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長篇小說。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所載史料,以及裴松之的註釋,在依據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按照"尊劉貶曹"的思想。將《三國志》加以改編,再對小說中的歷史人物進行精彩絕倫的藝術加工,或美化,或神化,或醜化,從而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三國演義》是小說,肯定不是真實的歷史。既便正史,多為後世所修,參照前朝史官記錄,加之當朝政治需要,修史者個人水平、好惡等,真實性也存疑,所以,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今自媒體時代,一些所謂的“歷史公眾號",為利益驅動,也把“歷史這個小姑娘“隨意打扮一番,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本著質疑的治學精神,我們當然不能當真。

言歸正傳,《三國志》是我國曆史上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對劉備和孫權來說只有傳,沒有紀。這是因為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是承魏而得的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這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尊蜀抑魏"思想最大的區別。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清論歷史


《三國演義》是小說,肯定不是真實的歷史。既便正史,多為後世所修,參照前朝史官記錄,加之當朝政治需要,修史者個人水平、好惡等,真實性也存疑,所以,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今自媒體時代,一些所謂的“歷史公眾號",為利益驅動,也把“歷史這個小姑娘“隨意打扮一番,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本著質疑的治學精神,我們當然不能當真。

言歸正傳,《三國志》是我國曆史上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對劉備和孫權來說只有傳,沒有紀。這是因為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是承魏而得的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這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尊蜀抑魏"思想最大的區別。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長篇小說。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所載史料,以及裴松之的註釋,在依據歷史真實的基礎上,按照"尊劉貶曹"的思想。將《三國志》加以改編,再對小說中的歷史人物進行精彩絕倫的藝術加工,或美化,或神化,或醜化,從而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

究竟《三國演義》離真實的歷史有多遠,我想,絕大部分人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肯定是真實的。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又比如劉關張,《三國志》確有劉關張,但並無“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記載,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義之志,是民間傳說還是作者杜撰就不得而知了。《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利用貂蟬施“美人計",但史書上貂蟬卻不可考,這顯然是作者將民間傳說移花接木而成。

演義是一種紀實體的歷史小說,由民間的“講史話'發展而來,一般依據大的史實,細節自由發揮。《三國演義》可作為文學作品閱讀,但不能當成正史引用,它究竟離真實的歷史有多遠,可能歷史學家都不完全清楚。


秋水長天H


《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或《三國志演義》,是一部取材於史書、雜記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一部歷史小說。但後人有大師評價說:《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也不是小說,而是一部把人世間.的世道人心,利益鬥爭描述的淋漓盡致“的智慧寶典。

關於有人把《三國演義》,當成真實歷史應該是取決於以下幾方面:

首先,《三國演義》書中所描寫某些人物、歷史事件的真實性,並且能在現實社會中找到它的影子,這是因為書中取材於歷史,書中所描寫的某些人物,歷史事件是有根據的,能在歷史典籍中能查到。

其次,《三國演義》,通俗易通,便於學習與交流,流傳極廣,為人民所喜歡。雖然中國歷史典籍多,但苦澀難讀。

然後,大眾能在《三國演義》中都能找到學習的地方,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力,比如性格某些方面像劉備,張飛等,並且能學習學劉備的喜怒衰樂不行於色,司馬懿的榮侮不驚,關羽的忠等。

所以,大眾都爰說,看《三國演義》,並把做為一個標準致不足為怪。







歷史天平


關羽擅長使劍,而非青龍偃月刀,我們熟知的十八般兵刃等等成型於宋代,漢代那時候不是環首鐵刀就是長劍,長杆兵器無非戈、戟、矛、殳、鈹、吳鉤。到了宋代極其缺乏馬匹,於是立足本能,將步兵兵器發揮到了極致,《武經總要》《夢溪筆談》包括其他宋人筆記都有記載。每每看到有關演義的部分,都有人拿魏延說事,說魏延多麼厲害,劉備又是派他守漢中,他又打了多少勝仗之類的。我覺得,劉備派他守漢中,能力有之,性格因素還是很重要的,畢竟放在別人的麾下,他不一定服管,派他守漢中,他是上司,而且,曹操剛剛退兵,短期內應該是不會大舉進攻的,小規模的話,他守得住,還能刷經驗。加上隆中對,將來季漢會是進攻多於防守。此外,通過派他駐守漢中,名正言順的升他官,這樣日後北伐,他也可盡其才,免得北伐前突然升官或牙門將軍領兵過多,惹得部眾不滿。換言之,魏延放過去,是沒什麼機會以漢中之地,拒曹操大軍的,也不用擔心和上司不和,生事端,還能順帶升他官。

反正現在三國問題就是越和演義出入大,越和人們印象出入大的,就越覺得是真的,於是出來趙雲只是馬前卒,張飛寫得一手好寫畫得一手好畫英俊高大的……誇大趙雲倒是說得過去,畢竟在演義中五虎排名是關張趙馬黃,而三國志裡是關張馬黃趙,但人家趙雲再次也是TOP5之一啊,國之爪牙啊。何況兩救阿斗,空營計,一身是膽,箕谷敗走都是實際見於三國志的事蹟,趙雲確實可圈可點。說趙雲誇大,也不至於抬高陳到啊,陳到也就那個白毦兵留下了點談資,還不排除是諸葛亮打腫臉充胖子說誰說我沒精兵,陳到手下的白毦兵能嚇死你們這幫渣子的可能性。要拿出一個白毦兵的輝煌戰跡來也算說得過去,否則就像日本戰國史一樣,起個刁炸天的名字太容易了:四天王,八本槍,十勇士,第一兵……而且他的地位無論如何也在五將之下,亞於趙雲的,我甚至懷疑都不一定比得過魏延。說陳到被低估也真是腦洞夠大。

趙雲算得上蜀漢少有的有政治眼光的將領了,也許戰績地位沒有演義裡那麼亮眼,但眼界和大局觀都是很不錯的,是難得的良將。黑他的一般也就是說他“雜號將軍”(多半是被易中天忽悠的),生前沒有封侯,和陳到齊名這些。不過我感覺這些黑點和他的能力高低實際上並沒太強的相關性…

演義裡的排名畢竟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但是演義中帶兵能力子龍沒有關羽張飛強(只看過一遍演義,印象裡子龍前期做劉備的護軍,後期做丞相的護軍,帶兵打仗好像都是聽諸葛的,沒有像關羽張飛一樣自己領軍,印象裡,我瞭解不多,說了請指教)。其實也不能怪電視主創們宣傳自己貼近正史,國內的歷史劇迷是最難伺候的一群人。要是哪個劇敢一開始就告訴觀眾,我這是演義,是虛構,是半架空,那就更沒人看了。因為這群對服化道要求到極度苛刻的歷史劇迷,現在的歷史正劇的生存環境已經急劇惡化了。

“子午谷奇謀”只是某些既不懂政治也不懂軍事對歷史更加無知到極點的網絡鍵盤俠在開腦洞YY而已。子午谷奇謀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拿下長安。魏延認為能成功拿下長安,無非是因為長安太守夏侯楙是個庸才,“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沒錯,夏侯楙卻是是個庸才。但是,長安附件卻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人,那就是——曹真、郭淮。

曹真就不用說了,熟悉三國曆史的都知道,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後三國時代曹魏第一名將”。諸葛亮一次北伐時,派趙雲出箕谷做疑兵引走的就是這位。而郭淮,雖然《三國演義》裡寂寂無名,但是史書裡那可是真真切切的大牛一枚啊!試問,有這兩個大牛在附近,夏侯楙就是再怎麼垃圾,也不可能直接不戰而逃吧?只要他閉門不出堅守兩三天,曹真郭淮大軍一到,魏延就算在牛,五千騎兵五千負糧只會變成人家軍功冊上的數字,連你魏大將軍能不能全屍都是個問號。更何況,三國時期,曹魏法律嚴苛,太守棄城不戰而逃幾乎是必死之罪,而那夏侯楙又只是個“女婿”,不是啥核心關鍵,不可能冒著這麼大風險不戰而逃。諸葛亮的“莫如取坦途”不過是給你魏大將軍面子而已。實際我估計諸葛亮不一定心裡怎麼罵魏延呢。

實際上,三國演義的一個主要宣傳期,是在90-00年代,由各地方教育部門作為課外經典讀物強行推廣下去的。90-00年代威權主義仍然強盛,同時社會整體不夠明智開化,所以上到父母下到學生,都把《三國演義》當做一部歷史名著來看,各種讀後感、作文引用寫了茫茫多,因此才造就現在這麼一批深受三國演義“毒害”的人。現在的中小學生,自身接觸面更廣,思辨力更強,其父母經歷過開明的社會影響後也不會再把“古典名著”當教條,那麼“三國演義誤人子弟”的情況自然就不會再發生。


歷史深度揭秘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何謂演義?根據《辭海》的解釋“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可見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近代認為演義與演繹意義相近,是作者根據史實由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而且歷史上對《三國演義》的定位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可見《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而已。其中歷史上真正性能存在一小部分。但其中絕大部分都被認為的誇大或者修改過。

比如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三英戰呂布”。這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中,顏良確實被關羽所斬殺,但文丑卻是死於亂軍之中。再比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這些故事,在真實歷史上並不存在。這麼一看是不是原本被神化的關羽,瞬間就成了一個凡人了。事實上《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根據自己的喜好寫出的一本娛樂大眾的讀物罷了。根本不具備一絲的參考性。如果想要從《三國演義》中瞭解歷史,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中演義杜撰的成分太大了。

雖然《三國演義》被譽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是不太認同的。當然了《三國演義》的寫作水平和精彩程度這個毋庸置疑。我不認同的是其中個人喜歡成分太濃厚了。整部《三國演義》小說貌似成了一部給蜀漢歌功頌德的宣傳作品一樣。為啥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三國曆史時期的蜀漢是正統的一方,正義的一方呢?就是因為受到了小說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我是很接受不了的。

至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講的三國曆史都是按照小說《三國演義》去講的這個也很好理解。因為《三國演義》太成功了。說難聽點,如果沒有小說《三國演義》,有多少人對三國曆史感興趣或者說知道三國曆史都很難說。小說對於三國曆史的推廣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小說的影響力也要比正史的影響要更大。除了三國曆史的死忠粉之外,其他的路人粉基本上了解的三國曆史都是從小說中瞭解到的。這樣就不難理解為啥大部分人講三國曆史都是講《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因為大多數時候講正史都是雞同鴨講,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演義粉大行其道的原因。當然了,也不否認很多寫歷史的人根本就不瞭解歷史。他自己所瞭解的歷史也都是小說演義而已。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關於《三國演義》的真實性,可以這樣說:真亦時可真,假亦時可假。因為三國裡的許多人物和傳記都是真的;也有一部分故事情節是靠作者的民間採集、想像構勒出來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既是一部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的劇作。又是依據《三國志》、《後漢書》、《三國志平話》,以及一些歷史史料編纂而成的歷史史作。所以說,把《三國演義》當做真實歷史,也是無可厚非的。


頭題融媒


羅貫中不僅寫了《三國演義》,還寫了《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也就是《三國演義》)

可以看出,羅貫中是小說家,寫小說的,從《三國演義》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來,“演義”,何為“演義”?就是長篇小說,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歷史架空小說,就是歷史人物、時代背景、時間等部分是真實存在的,以此為背景寫的小說,比如二月河的“王朝”系列,都是同類,

《三國演義》部分肯定是真實的啊,但是,畢竟是小說,真實的比例並不高,只有時間、人物、時代背景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