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有人想讓蜀漢贏得天下?

醉臥沙場君莫酷


這是一個歷史觀的問題。

其實,如果按照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正統的歷史軌跡應該是這樣的:

東漢——魏——西晉——東晉

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最後都被消滅掉了,只能叫地方性的割據政權。

但在歷史敘述的過程中,話語常常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這就必須回到相應時期去看。


1. 漢末

周天下崩盤之後,經過秦帝國的曇花一現,新建的大漢王朝持續了四百年,這是一個相當之久的歷史時期。

西漢開始重用儒生,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的理論為漢王朝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君權神授,神器不容篡奪,成為當時的社會共識。

這個信仰面臨危機,是西漢末王莽篡位的一波混亂,如果西漢就此混不下去了,那麼大漢也就崩了,但是偏偏是宗室成員劉秀又把漢天下續上了。

這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事件,一切都彷彿是上天的意志。似乎大漢就可以一直這樣繼續下去,就如同秦始皇當年的豪言,要傳到萬世。

那麼,當東漢也岌岌可危,名存實亡的時候呢?會不會有一個劉秀一樣的宗室出來重振乾綱?

所以,劉備的合法性是來自這裡的。

不杜劉備,君不見西晉八王之亂後期,匈奴人劉淵稱帝,也是定國號為漢?“漢”字在當時天然就是有合法性基礎的。


2. 明清

《三國演義》,按照一般的說法,成型於元末明初,流行於明清時期。所以,這本書反映的是明清主流大眾的價值觀,如果這書的價值觀和當時的公眾認知相牴觸,怎麼可能列入四大名著?


宋以後的思想傳統,是道德神學化的儒學。在唐末五代軍閥猖狂的基礎上,迎合了皇權復興的客觀需求,儒家對士大夫是要重新進行規訓的。

這個規訓的重點,就是“從一而終”的正統思想。於是,大宋養士的結果是文天祥的慷慨赴死。

在這種文化視角下,曹操、孫權都是以人臣身份篡逆大漢的亂臣賊子,只有劉備擁有皇叔的身份,是能真正合法地繼承大漢社稷的。

這才是《三國演義》以蜀漢為尊的真正原因。


夜小紫


原因一,正統思想。劉備出身皇族,是漢獻帝皇叔,屬於正統。孫權、曹操乃亂臣賊子,漢之奸臣,漢人崇尚邪不壓正。



原因二,英雄情結。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個個光明磊落,武功高強,俠肝義膽,有英雄氣概,是人人喜歡的三國好漢。

原因三,漢人思維。中國人大多數人是漢族,劉備建立蜀漢,史稱後漢,從感情上講,當然希望劉備贏,因為大家習慣上把自己當成了漢民族的一員。



原因四,崇尚智者。諸葛亮歷來是智者的化身,人們習慣上崇尚智者,認為智者無敵,所以都希望劉備、諸葛亮贏得天下。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從小受漢文化影響較深,與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和精神教育和影響有很大關係,是中國人正常的一種思維習慣。


知未是也


這其實與一直以來的口口相傳也有關係,特別本來讀一兩次的時候,立場不由得就站在劉備方,因為描寫他太為民著想,那個平民百姓不想有個這樣的賢君,從平原縣開始,就借百姓口告訴大家他是好人秋毫不犯,還為百姓著想,而反觀曹操,動不動就殺人,那個百姓喜歡動不動就殺人的君王。

劉備還會為下屬流淚,請個諸葛亮都是先生不出山,天下蒼生如何?完全看不出自私。

再看孫權從出場開始就是惦記著自己江東家的事。你再看看關羽何等忠義!好人全在劉備這邊,曹操就是壞人得勢,孫權就是小家子氣,連周瑜都小家子氣。

換著誰第一次看或粗略看的時候都認為劉備是好人。因為其事很多人看三國都是略略帶過,很少會深入去反覆看,感興趣看。所以正因為略略看是大多數人,而劉備刻畫的時候又是好人甚至有些認為何止是好人簡直就是聖君,所以大多數人覺得劉備要統一不然天沒眼


柳三先生的學史筆記


原因很簡單:其一,中國人的“正統”觀念比較強烈,儘管東漢末期朝政崩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最終被曹魏奪權,劉備旋即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孫權亦在金陵稱帝,於是進入三國時代。儘管漢朝已亡,但有些人還是念念不忘,便寄希望於皇室出身的劉備身上。其二,劉備個人形象較好,既是劉漢皇室出身,有成功營造了一個愛民親民的社會大眾形象,在一些人心中有較高威望,較之曹氏、孫氏似更有號召力。


簡明體


應該是愛屋及烏吧!

因為常見的幾個牛逼人物,都是蜀漢陣營裡面的人物。再加三國演義裡面這麼一捧,自然而然人們的立場就會站到蜀漢這一邊。

好多人,看完了劉備稱帝就不往下看了,因為後面自己喜歡的大將一個個死亡,全是下坡路了,無比淒涼。最多耐著性子看到諸葛隕落,也就合書神遊去了。


魯F飛8


當時都認定漢室為正統,認為以劉備為首的勢力代表著漢室宗親,以恢復大漢為己任。縱使曹魏和東吳勢力地盤比蜀漢大很多,也視其為割據軍閥、大漢叛逆。作者在這種心態下自然會更傾向將劉備勢力塑造成偉光正的代表,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