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是否真的出現過“花甲葬”的習俗?

太平洋保險劉曉龍


傳說古時候,人一到六十歲時,就要被送到一個預先在野地裡造好的墓裡,那裡將是老人過完餘生的最後居所,如果兒女孝順,能夠多送幾個月飯,就能夠多活一些時月,如果兒女不孝,那就只能餓死在裡邊。花甲老人死後,隨即把吊飯罐的口子用磚堵上封死,然後就用土掩埋。這個在家鄉婦孺皆知的傳說說的正是古代的花甲墓。

令人不解的是:這樣的事情似乎只有民間傳說,正史並沒有確切的記載,至於這樣的事情到底發生在何朝何代,更是一團霧水,民間傳說也只是梗概而已。

從傳說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在今人看來無法想象的花甲墓竟然在其中也飽含著孝道文化:假定是棄養,何必送水送飯?假定是棄老,又何必磚券墓室,打一地穴足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這種做法已經成為國家的制度,個人在無法違背和改變的情況下,只好盡力變通如此去做。在歷經多代的沿襲之後,花甲墓就成為老人晚年最終的淒涼居所,再後來乃至這種做法逐漸演變為一種民間的習俗,這種陋習甚至控制了整個民族的生活狀態,正如古代女人纏足的習俗,竟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一樣。

由於元代開始有了記述國史的蒙古文字,加上忽必烈對八思巴蒙古文作為官方文字的不斷改良,漢文便失去了其應有的地位。《託卜赤顏》作為蒙古國史的唯一記載,在明代原文竟然亡佚,殘餘的部分內容因為硬譯文體也顯得文理不通,於是在正史中竟然找不到對花甲墓的任何記載。對於當時的漢民族來說,這一事件的原委記載是不敢輕易示人的,更不敢把仇恨的種子直接嫁接到蒙古統治者的頭上,於是便產生了花甲墓種種離奇的口頭傳說,鍛造了一個個讓人費解的謎團。


大風起兮偶飛揚


我是河北石家莊趙縣的。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個傳說,老人60歲就得活埋掉,有人不忍心活埋自己的父母,就建造了花甲墓。這種墓為圓頂,墓壁為圓形或八角、六角型,頂部留有一個方口,用來往下吊飯罐,每日由此將飯送入,什麼時候地下的人歸天,就將頂口封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趙縣好多村子都發現了 “活人墓”。劉家莊村有一年,生產隊澆地,坍陷了個小坑,水咕咕的流下去,一直灌不滿。隊長說,錯不了,又是一個“活人墓”。膽大的年輕人扛上鐵鍬,去挖那個下滲的水眼,一挖就有戲,掀開或磚或石的頂蓋,是一個只容一人下去的磚砌的小洞口,下面是瓶子狀深達幾米的磚洞,臥磚到頂,洞底一側,再挖一個側洞,裡面有土炕,碗碟、紡車什麼的。這就是村裡人所說的“活人墓”了。

無獨有偶。城東楊家郭村曾發現過七八座這樣的墓。楊家郭是個有寨牆的村子,平原村莊有寨牆的不多,由此可見這個村莊的古老。

楊家郭與王家郭兩村之間是孫家的墳地,有四五畝大。墳地裡有十幾個“活人墓”,保存完好的七八座。村裡開展平墳運動時,曾從一座墓裡挖出一個棺槨,是穿綾羅綢緞的古代女子,衣服顏色很鮮豔,可惜一見空氣風就碎了。 “活人墓”裡面藍磚砌牆,墓底為圓形,三米多深,擺著桌凳,牆上有龕,用來放長明燈,應該是一些陪葬品。

趙縣南西章與百戶莊村是鄰村,兩村趙姓人共一塊墳地。趙家墳有過豎井式的“活人墓”,比水井直徑大些,有側洞。

我認為,所謂“活人墓”其實就是一種土葬形式,即土坑墓。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流行,從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後用土填實。河北趙縣這些發現的究竟是“花甲葬”、“活人墓”、還是土坑墓?你怎麼看?


聲宏紫閣


看到這個問題,我去查了一些資料,根本沒有可以證實“花甲葬”真實存在過的文獻史料記載。但關於花甲葬卻有一個傳說。

“孝為百行之原”“孝是為人根本”。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可是,在遠古時期,傳說凡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據說白毛村的來歷,就和殘酷的“花甲葬”有關。

傳說很早以前,浚縣東北30來裡有個偏僻的地方叫“老鼠嘴”。它南邊是一片陰森森的雜樹林,北面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蘆葦坡,還有一條丈把深的流水溝在這一地方繞個圈兒。那會兒有個規矩,人到60歲一律活埋。有一家,祖孫二人平時相依為命。爺爺年齡到60了,按法令應當活埋,小孫子不忍心,爺兒倆抱頭大哭。哭也當不了用啊。小孫子想個辦法兒,就在僻靜的老鼠嘴一邊挖了個洞,叫爺爺躲在洞裡。夜間為爺爺送飯,躲避官方的搜查。過了一些時候,不知從哪兒來了個孽障,在老鼠嘴這裡作怪。那東西灰顏色,眼似銅鈴,體大如牛,鋸齒獠牙,拖著長尾巴,夜出晝眠,尋找食物,有時還發出嘰嘰咕咕的叫聲。一連好幾個人從這兒路過,都叫它咬傷了,可誰也辨認不出它是啥怪物。

一傳十,十傳百,從這兒路過的人越來越少。這可急壞了小孫子,夜間不敢出門,只得在白天繞幾里路來給老人拱飯,他爺爺就問孫子,為啥不在夜間桌拱。老人聽孫子說完,就斷出那怪物是一“老鼠精”。他囑咐孫子:回去叫幾個年輕力壯的人,拿上棍叉,再把咱家養的那隻白貓帶去。天一黑,就去那兒等怪物出來,只要見到它,就讓白貓發出叫聲,那怪物見了貓,會渾身哆嗦,不敢再呈惡性。孫子就照爺爺說的辦了,那怪物聽見貓叫聲,立時牛大的身子變成了紅薯塊大小的老鼠。從此以後,再也不見那怪物出來傷人了,這裡的行人也漸漸多了。

這事傳到了官府,就把小孩帶到縣衙盤問,縣官得知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降伏了怪物老鼠精。縣官深知年邁的老人有涉世經驗,就奏明皇上廢除了對老人活埋的規矩。村人就把“老鼠嘴”村改名為“白貓村”,慢慢演變成白毛村。後來人口多了,分成了“白毛”“西白毛”兩個村。


拾遺補闕論古今


秦朝及以前有60歲不死活埋的做法,花甲葬太文雅了,常人看不懂,歸不正常人的說詞說法。即把常人整迷糊,顯自已高明的手段辦法。因而吃飯被述成用餐用膳。

民傳說周公治理天下時,卦算通神,治人無須牢獄,劃地上一個圓圈就是牢了,站圈內的人雖無看守的,也不敢跑,算得出逃在哪,抓回來罪加一等。此為劃地為牢說。

當時就興60不死活埋式,有貧人家,僅父子兩人,又無田畝,靠上山打柴賣錢為生。其父60歲在家做飯整理家務,其子入山砍柴再挑到城裡集市上賣,及買日用品攜帶回家過日子,兩頭摸黑往返的。家裡不可缺人的。

因此父60子須活埋其父,憂愁無限,其父教兒子避卦法,挖一丈深的坑,將父放裡面,地皮處蓋上草架,架上撒些白米,再米上加蓋些土,晚上放父出,清早再回坑。

周公卦視天下事,見其家有墳,墳內已生蛆,老人已死了。因父仍可夜間為兒子備飯食及入山的乾糧。

有一年京城鬧怪物,晚與夜襲人家糧食,各專家大臣不知何怪,無從下手對待處理,於是貼招賢榜,請明白除怪,歷經多時間傳致打柴兒知道,回家給父講城裡新鮮事,其父說明天不打柴了,去後山你舅爺家去借十二年的大狸貓,去城裡抓老鼠精,其子借到後除了城裡老鼠精,立功後被問咋識得是老鼠精的,其子如實說自不知,是父教,周公聞被帶入朝堂,言你父已死且生蛆,墳上草已出苗,你咋還有父教,其子如實告,周公聞後,明白人老經驗豐厚,可指導後生們不明白的事物,由是廢60不死活埋式。

現在在四川與貴州一帶,仍可看到等死墓,因而不是活埋,而是60歲後送進等死墓內,老人等著死亡降臨,其墓僅坎坡上挖一洞,有柵門防獸襲,居內等死的。屬當時習俗。因而死後再葬,等死墓是公共公用的。

悟空問看後,新春好。


味哎兒


只聽過口口相傳未見過典籍記載。


飛紅一點影下


沒聽說過。只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你說的事情如真有,那就太不人道了。在我國古代盛行儒家思想,講究百善孝為先,應該不會有你說的這種事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