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東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動物百科全書


“闖關東”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稱為“闖關東”,這是廣義上講的。從狹義上講,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關內百姓出關謀生的歷史。

本問,指的可能是狹義的“闖關東”。

清軍入關後,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開墾、生活,併為此頒佈了禁關令。

順治時期,滿族貴族傾族入關,關東人口劇減。同時,清朝政府藉口關東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實行封禁政策,並開始修築東北長城。

老百姓稱東北長城為“柳條邊”。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風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到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十九世紀中葉,破產的農民和流民潮湧般的闖開了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於是,洶湧澎湃的闖關東大軍從此興起。

人是文化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

山東闖關東的人數龐大,到了東北之後,他們按照自己的文化習俗,開始在東北複製“山東村”。

這種“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的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轉移。他們不是改變自己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而是把自己的文化帶到了東北,結果形成了東北與山東文化相容的局面。

當然,東北文化對山東文化的入侵併不是沒有反抗,這中間發生過很多對抗、爭鬥,但鬥爭的結果是融合。

我們知道,東北是一個以滿、漢、蒙、回為主,兼赫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朝鮮等少數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區。東北文化中不僅融入了這些民族的詞彙,還融入了俄語等外國語。

比如稱下小上大的水桶為“畏大羅”,稱俄羅斯麵包為“列巴”,這都是來自於俄語。“哈喇”(肉和油變質),“喇忽”(遇事疏忽)為滿語,松花江為女真語,吉林為滿語,卡倫(邊防哨卡)湖為錫伯語等等。

東北方言的形成不是單一、孤立的,蘊涵著豐富的東北文化內涵,有很多東北方言很難找到它的出處和來歷。但東北人習慣了這些說法,認同了其中的含義,也就流傳了下來。

比如東北方言“犢子”,是近於“混蛋”的意思,但“扯犢子”的意思,就不是扯混蛋了,而是閒扯、不幹正經事的意思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北文化中蘊含著多元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東北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用具文化等等,都具有東北特點,細究起來,這是一門大學問,不是靠悟空問答的形式能夠說清的。



閆秀樂


闖關東後,還是有很多山東人後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並且連續幾代人都說山東方言,直到現在。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獨立的山東村裡,整個村子都是山東人的後裔,沒有東北方言的干擾,所以保留的比較純正。但這樣的山東村佔比並不多,更多的是與東北原住民雜處相居,漸漸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車上碰到一個東北的山東老鄉,他是50年代去東北的,他媳婦是東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東口音,但到了他孫子輩,完全就是東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東北,嫁給東北人,現在已經一口的東北口音了。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作為移民來說,相比於當地的文化,脫離了自身的生存環境,自帶的文化就成了弱勢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東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東人都記得山西大槐樹的老家傳說。山西方言和山東方言的差異是巨大的,但經過了幾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經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東人,方言中再也尋不到山西的影子,這就是文化的強弱問題。

滿清入關,到了漢族的地盤,脫離了東北環境,最終不同樣被同化了嗎?

同樣,東北方言也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與滿語和其它少數民族語言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詞彙中可能摻雜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詞彙,但主體仍為漢語言系統。主要是在東北,漢族仍然佔絕大多數比例的,東北人口中,河北,山東,河南的移民漢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東北的衛所,依然是漢語體系,各種語言交相融合最終成了今天的東北方言。


山東味兒


我發現一個問題,黑龍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東人,而我們吉林德惠這邊,闖關東也都發生在我爺爺的爺爺那個年代。

比如我家家譜記載。我家祖上來自山東河間府的李家莊。名字叫李發

我已經是第七代人了,而周邊90歲老人也都說的東北話。

是不是黑龍江闖關東比吉林晚?


東北味道


闖關東的大多數都是建國前的事,隨說解放以後也沒有擔是歲數都八九十歲了,現在的原籍山東人都是第二代了,他們語言自然容和到當地了,在說他是在東北這上學,學的就是普通話……

在過三十年怕是一句山東話也不會說了,我五十多歲了有時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東話……比如俺家,俺這一塊,媽媽,叫娘,吃大煎餅,卷蔥,吃醬,喝玉米麵粥,這些都保留下來的山東人的習慣……


公證25324572混蛋


馬未都說過這個事,就是東北話是什麼話,東北話是說垮了的山東話。東北以前沒方言,那地方滿族人不開放,後來開放了,開始闖關東,山東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樣,去了以後綜合了各種口音包括當地的口音,這才有了東北話。而且東北好多地方還有很正宗的山東話,就是沒說垮的山東話,可以說山東話對於東北話的影響非常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覺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東方言了。


傑135934666


做為一個東北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東北從開禁以來,每年以五十萬的人口數量遞增,到了三十年代,人數已達三千餘萬。其中,山東人及其後裔佔絕對主力,據民國十九年人丁文獻記載,山東籍移民約2千萬餘。其他的有東北原生人(五代以上居東北人士),山西移民,冀北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之所以佔絕對主力的山東話沒有得到保留,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東人到東北後,飲當地的水,食當地的糧,不免生理上有些變化。再說,新生代在生活中遇見未知的事,未知的物,必然要問當地人,這樣有些東北土語變在腦海中紮下根來。二是當時的東北,移民一般都從事農耕,販賣,手工等低級行業,而政府機關,關口驛站多為當地人把持,你想要辦事麻溜,就必須會說一些東北話,久而久之,東北話就成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語種。三,當時的東北雖然山東人多,但大部分都是雜居,特別是在城裡,你想啊,各種方言交流起來多費勁。統一成山東話吧,人家山西人不幹。就是山東人之間交流也成問題(方言太多),這樣顯然不利於推進城市化建設。最後,大家都欣然接受東北話進行交流,既有歸屬感,又不傷和氣。後來,全國確定普通話標準後,由於東北最接近普通話,所以新生代的學習熱情更是高漲,時間長了反而忘記了家鄉話。





當年春水


山東人闖關東:

口音有一個地區沒變,只是都是老年人了。中國商品糧基地之一—三江平原,農業部下屬的國營農場。2012年有幸去那採訪,退休的老人清一色山東話,新生代東北話不標準,普通話卻非常標準,得益於那的知青多(河北,湖南,四川,山東,河南,哈爾濱,北京,上海),來自五湖西海的人多。普通話就成了大家溝通的標準。

敢於挑戰的山東人個性:

這部分人其實山西人居多,明朝洪武年間,山西天下紅雪,長紅蒼蠅,瘟疫盛行!不得已,移民山東,活下的,個性極其堅韌,一旦活不下去就去當“響馬,綠林”。清朝末年,私自穿越“柳編牆”去關東謀生。日本和俄羅斯在東北打仗,日本勝利後,朝鮮族就偷渡東北靠著日本人關係(日本朝鮮合併—見中國近現代史),暗中想佔領東北。清朝就開禁東北,幾千萬山東人瘋狂湧入東北,保住了邊疆,這是山東人一大功勞!

東北方言:

東北人並不是客家人,自古就走漢族在那生存,個性很強,不服輸,好鬥狠。看《三國志》,遼東是公孫淵的地盤!再看《史記》商朝紂王的叔叔箕子帶領商族人建立 朝鮮,橫跨遼東和朝鮮半島!這部分人和當地土著結合,一會變成匈奴,一會鮮卑,一會蒙古族滿族等等。 東北話就是博眾彩之長,在黑土地和嚴寒的哺育下,形成了獨特魅力的方言。


閻大嘴


大連丹東說的什麼口音?從大連往北,山東口音逐漸減輕。你仔細辨別,遼寧的各地方口音其實有差別。黑龍江最接近普通話,吉林次之。


盤錦凡人1


因為東北人創造了一個更牛逼的方言 東北話!所以都不用山東話了。我和東北人呆些日子也東北口音了!傳染能力太強了!


KKzqsong


古語講入鄉隨俗,去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不但生活習慣會維持改變,語言也會發生變化,而闖關東人群的下一代,在東北的語言環境當中長大,自然而然不會再講山東話。

方言被當地語言同化

雖然當年山東闖關東的人數群體非常大,但是平均到東北三個省份,人群呈比較分散的狀態,所以不可能因為幾個人的山東話,而影響一個地區,而一定是某個地區的方言影響山東話的使用群體。或許第一批闖關東的人因為語言的定型,還會繼續使用山東話,但是下一代從上學開始,便處在東北話的環境當中,那麼自己的方言定型,肯定還是東北話。

東北與山東相同方言城市

不過東北地區有兩個城市屬於例外,一個是大連,一個是丹東,這兩個城市的方言與山東方言的某一支是一樣的。闖關東之時,有兩條路線,其中一條便是從煙臺經渤海在大連或者丹東登陸,所以在大連和丹東形成了山東人大型聚集群體,人數多了也影響了當地方言。當前兩個城市,尤其是大連所使用的方言,與山東煙臺的方言,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也能夠看出群體對方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東北方言起源

東北的方言起源比較早,並且融合的方言種類比較多,從秦朝統一六國以後,華夏民族便不斷融合壯大,人口流動也更加頻繁,那時的山東、河北一帶就與東北往來頻繁,融合了東北當地的原住民族語言,初步形成東北方言,後來漢朝、晉朝、唐朝等,也不斷有中原人口流入東北,再次鞏固東北方言,明清及民國時期,東北的漢族人越來越多,加之東北曾受國外列強統治,方言最終就是我們當前看到的。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