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李自成回到京师后,没有组织防城战,而是迅速撤出京师,逃往西安。这其实是正确的选择。李自成最擅长的作战方式是野战,不是防守。在十多万清军和明军面前,死守京城不是明智之举。

陕西是李自成起家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四处流窜,到了1642年左右,李自成在陕西已经站稳了脚跟,“流贼”李自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后方,陕西已经在李自成的稳固控制之中。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也许是考虑到身边没有足够的兵力,又或许是“流贼”的本性未改,李自成选择了撤退,一路跑过山西,到了陕西才收住了脚。如前文所述,他并没有在山西留下得力干将,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大顺二流战将其实如狼似虎的关宁铁骑和势头正猛的清军的对手,山西失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时间比想象的还要快。

山西失守以后,清军很快逼近了陕西的门户——潼关,潼关一旦失守,西安就朝不保夕了,清军派多铎部进攻潼关,为了确保潼关的防守,李自成率领刘宗敏等原来驻守西安的部队增援潼关,以确保万无一失。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然而,正当李自成把宝压在潼关上面的时候,另一路由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清军由陕北进入了陕西,绕过了延安,直取西安。

李自成陷入了必败的境地,如果大军继续驻守潼关,则西安空虚,必将被阿济格部攻破,若大军退回西安防守,则多铎部攻破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城下,西安在两部清军的攻击之下也是必败无疑。

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西安守不住了,陕西根据地也会随之陷落,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李自成恢复了理性,决定主动放弃陕西,向湖北、河南转移。

为什么会选择河南呢?因为河南还有大顺的地方政权,还有部分驻守的军队,群众基础还不错,西南面是四川,已经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控制,而且李自成还盘算着由河南南下取南京,抢夺南明残部的生存空间,“柿子要挑软的捏”,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李自成的这个算盘没有打错,也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就这样,李自成从一个“流贼”混成了有几块根据地的“土豪”,还没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又被逼放弃自己的根据地,变回“流贼”了。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1645年正月,丢失了陕西根据地的大顺军南下转移,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等率领大顺军主力经商洛撤入河南,转进湖北,称东路军;另一路则是李过、高一功率领由汉中入川,辗转进入湖北,称西路军。

由于东路军撤退的时候携带了大顺政权的家属,所以行军非常缓慢,没有机动性可言,清军阿济格部又对东路军穷追不舍,再加上失去根据地后失去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所以东路军一路被清军撕咬,不断的打败仗,不断的减员。

李自成最得力的大将刘宗敏也在追击过程中被击杀,宋献策、牛金星等文人也投降了清军。可以说在到达湖北的时候,士气已经低落到极点,而且所以根据地全部丢失,人困马乏。

李自成此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手下仅存的十几万大军了,起初他的计划是顺长江而下,直取南京,东山再起。

但是多尔衮又一次走到了李自成的前头,在多铎部攻破潼关之后,多尔衮命令该部调头南下,进攻南京,此时清军已经逼近南京了,此时去南京不是个好选择,李自成又一次想到了南明这个“软柿子”,他计划由江西北部转进湖南,往西南方向仍由南明地方政权控制的地区发展。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原本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大顺军难以抵挡势头正盛的清兵,但是对付只知道拥兵自重的南明军阀还是不成问题,如果能够取下西南,休养生息,东山再起。

在五月初时,李自成率军到了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率领二十几个随从去勘察地形的时候,遇到了一股当地的地主武装,地主武装也不知道来的军队是哪路人马,只知道保家安境的地主武装对这股小部队发动了袭击。

虽然李自成率领的是久经沙场的正规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李自成和随从被击杀,只有义子张鼐和一个随从逃脱。一代乱世枭雄就这样死在了不知名的对手手中。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虽然随之而来的大顺军将这支地主武装消灭殆尽,并且顺带报复了当地的士绅百姓,但是这都改变不了大顺皇帝被杀的事实,历史的进程像是开了个玩笑。

失去主心骨的大顺东路军对前路毫无头绪,进入了彷徨而无助的境地。

李自成回陕西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