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這是一個歷史不同,文化不同,國情不同導致的差異化社會問題(筆者表述僅是個人觀點,無關應試與素質之爭)。

1,歷史不同。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教育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系統,直至隋唐出現科舉,科舉在封建社會存在了一千多年,那時候開始,家長們便有了固定思維:苦讀聖書,一朝題名。所以中國考試是自古有之的,為人父母自會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希望能中舉謀官從此富貴榮華,並且這一現象延續了好長時間,中國教育到了近代發展,開始向西方學習(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內幾所一流古老大學普遍建校於18世紀中期,比我國早約200年),有大學出現,育人成才,希望孩子將來考取大學便成了主流知識分子家庭或者主流富裕家庭的教育目標,現代化後,我國教育普及,更多的家庭接受教育,掃除文盲,於是“211”、“985”就成了目標。這個循環的目標式在筆者看來短期也是不會消失的。

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2,中外文化不同。中國自古“百善孝為先”,聽父母話,好好讀書,而國外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注重啟發孩子發散思維(當然近些年我國在教育改革中也一直在摒棄舊疾),這就促成了國外大部分青年成年後獨立性很強,家長關注的不僅僅是成績一項,而是每項都關注,比如孩子結婚前的工作,住所,婚姻等等,他們從小至老都是獨立生活下的模式循環,這也就顯現不出關注成績的獨特性,而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存在的,未結婚的女子叫“未出閣”,未結婚的男子叫“未成家”,不出閣、無家自然是吃住父母的,也就是孩子生活問題不在家長大局統籌考慮之內,而是希望以好成績博取以後好生活,而且這似乎成了我國教育界約定俗成的教育理念,獨立於成績之外的關注也就所剩無幾。

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3,國情大不相同。要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任何問題乘以這個基數就會變得無比巨大,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面對過的,於是基於這個國情導致我們國家的孩子想要出頭就會面臨極大的競爭,單從高考講,河北、河南、山東的考生眾多競爭大,強大的競爭直接導致學習上的白熱化,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然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不斷調整升級,不斷擴招,這一競爭壓力在不斷減輕,但這個問題仍然不能小覷。同比,國外相對人口稀少,並且普遍高校存在上學容易畢業難的問題,教育方式不太相同,教育水平普及程度也更高,所以入門看成績問題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總體來說,中國的歷史因素加上國情因素導致了中國家長在孩子學習成績上傾注了更多的努力,無所謂孰是孰非,在現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這種差異會越來越小,甚至有可能消失。

迴歸到我們,希望家長孩子學習上多培養一些自主性,多給以一些包容,多給孩子幾個思考方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快樂成長,擁有絢麗多彩的人生,在建設祖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少年強,則國強!

諸君健康!



為何中國家長普遍比外國家長更看重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