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近日,自媒體“互金商業評論”報道稱《諾亞財富私募產品再次踩雷9億元,投資人賬面虧損90%》。諾亞財富則在第一時間給出了官方聲明。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由此,圍繞諾亞財富不斷踩雷的討論再次甚囂塵上。

無論是各大媒體,還是從業人員,乃至投資者都在問“諾亞財富怎麼了,還會不會有更多的問題項目?”

在大家把諾亞當做風險集中地的時候,筆者卻認為這一切不過是市場發展的必然反映。諾亞財富更像是多年來國內財富管理市場的一面鏡子,照出了金玉、也照出了敗絮

有同樣遭遇者不必過度悲哀,有幸避免者也無需慶幸。在同一市場大勢面前,沒誰能獨善其身,只是有否暴露而已。


天賜良機

十餘年前,美國次貸危機引致全球連鎖反應。

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即所謂的四萬億計劃)。此項措施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給了國內理財市場難得的發展機遇,加之2012-2016年金融監管相對寬鬆,各類財富管理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破土而出。

一時間,起源於券商系、信託系、基金系、私行系、地產系、P2P系、資訊系等等機構的財富管理機構充斥著神州大地。耳熟能詳者,有如鉅派、宜信、恆天、新湖、大唐、海銀等等。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管理的先行者,成立於2003年的諾亞財富乘著市場東風,於2010年成功登陸紐交所。如今累計管理資產已超過6,718億元,並長期被視為國內理財市場的旗幟企業。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天馬行空

四萬億計劃讓國內經濟走入快車道,讓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理財需求旺盛,也徹底激活了國內固定收益類市場,讓財富管理機構以固收業務為依託有了長足的發展。

2014年資本市場強勢啟動,配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無股權不富”的洪流,使得股權投資異軍突起,財富管理機構也競相擁抱新的業務蛋糕。

在此期間,財富管理機構們各顯神通,有自建資管團隊的、有大規模代銷產品的、還有直接玩兒起了自融的……

諾亞財富早年的發展主要依託於代銷信託計劃等業務。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與監管政策的變化,諾亞財富成立了自己的資管公司——歌斐資產,從一家代理商轉型成為生產商,同樣橫跨固收、股權等多類型市場。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投資者的財富實現了增值,財富管理機構的規模不斷壯大,融資企業獲得了大量資金,“多贏”局面的理財市場其樂融融。

天雷滾滾

加槓桿,能夠發揮規模效應、提升發展效率、增加投資收益,同時也會派生大量泡沫和風險。為了避免因整體負債率過高導致的巨大系統性風險,2017年國家開始去槓桿操作。

“房住不炒”讓理財資金無法繼續參與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則讓高成本理財資金對政信業務望而卻步。固收市場兩大引擎瞬時熄火。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加槓桿皆大歡喜,出借方有租子收,借錢方有錢用;去槓桿則令人痛苦萬分,借錢方資金斷裂,出借方大量不良。

去槓桿導致的風險事件首先通過固收市場傳導出來,融資成本最高、業務根基最不紮實的P2P領域率先爆雷,隨後各持牌、非持牌機構的固收產品相繼出現延期或損失,無論信託公司、還是市場化的機構。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由於股權類投資起步略晚、期限更長,所以風險事件出現得相對滯後。但是,該來的總是會來的。由於股權投資的結構較固收產品更加多樣,其出現的風險事件也花樣百出。

擁有龐大客戶規模和資管規模的諾亞財富自然不能倖免於難:輝山乳業、承興國際、樂視、景泰基金、悅榕項目、萬家共贏、永宣等等,無論固收還是股權項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兌付問題,其中有些經過努力已經順利實現退出——如悅榕莊,有些則擱置至今。

天澤物競

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歇,無論登上巔峰,還是跌入谷底。

經濟市場的發展同樣也不會顧及財富管理機構的感受。經濟好起來,遍地都是投資專家;經濟下行時,多數機構捉襟見肘。

改革開放以來的40餘年間,中國的經濟以單邊上揚為主,即使強如97年亞洲金融風暴、08年美國次貸危機,都未能對我國經濟造成實質影響。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由於經濟單邊上揚的支撐,市場資金極度充裕,國內財富管理行業在比拼資管能力硬實力之外,衍生出了剛性兌付對整個行業的支撐,也埋下了潛在危機。

固收市場:存量緊張+供應消失

“去槓桿+經濟轉型”使得過往依賴於信貸關係而派生出來的固收業務面臨兩大困境:一是存量現金流緊張,二是增量資產無以為繼。

存量現金流緊張,導致大量融資企業無法按期還款,本應到期兌付的理財產品在延期中等待或者去處置相應資產。許多金融機構的延期項目即是如此,如中融信託涉及的雲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融資項目。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增量資產無以為繼,導致固收產品要麼斷檔、要麼虛增或強行供應。諾亞財富的輝山乳業項目、承興國際項目如果風控環節從嚴的話,根本不會出現在市場上。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站在業務的十字路口,諾亞財富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清盤非標固收業務,將風險扼殺在起點。

這個決定看似令人震驚,實則令人欽佩:在國人的固收理財意識根深蒂固並且慣性十足的背景之下,敢於摒棄這一規模巨大的市場,是對可預見風險的徹底切割。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風險出現後對其進行剝離和處置自然是最常規的動作。然而,與諾亞不同的是,仍在市場上奮戰的財富管理機構多數逆向加碼固收市場。

同樣的市場,為什麼不同機構會有不同選擇呢?他們不怕風險嗎?

怕!但是放棄了固收市場,多年“剛性兌付”留下的坑就填不上啦。

剛性兌付將獨立、較小的風險和成本疊加、牽連、擴大,使此類機構騎虎難下,不得不在固收市場上持續狂奔下去。

諾亞之所以能夠一刀斬斷與非標固收業務板塊,正是由於未通過設立“資金池”等方式進行剛性兌付,沒有關聯風險和成本的牽絆。

回過頭再看,那些熱火朝天的固收業務機構和投資者真的高枕無憂嗎?

也許吧,如果資管新規持續延期,如果資金池或其替代產品繼續存在,如果經濟回暖把之前的虧空賺回來。

股權投資:高買低賣+風口不再

股權投資與炒股的原理是一樣的——-低價買高價賣,中間即是收益;所不同的是股權投資對象多為非上市企業,且持有的時間更長。

企業還沒上市、投資時間很長,單單這兩個因素就會產生眾多的不確定性,此外還有企業的經營、交易結構的設計等等問題。

股權投資為大眾所知是在2015年前後——資本市場的階段性高點,彼時企業估值高企、參與機構眾多(半路出家者不在少數)、投資者多是帶著投資翻倍賺大錢的心態投身其中。

炒股高買低賣必然虧損,股權投資亦然。股權投資在資本市場持續低迷時進入退出期,必然面臨低估值的困境。

對於股權投資標的企業而言,不乏有實實在在真功夫的優質企業,也存在大量階段性美好的流星企業,而這些流星企業在資本熱潮之中偏偏備受青睞——存在爆發式增長的可能。

“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是經濟世界不破的鐵律,那些投資時帶著美好憧憬的風口企業,少數為投資者圓了股權暴富夢,多數則折戟沉沙。然而,這才是股權投資的遊戲規則。

諾亞財富的經歷,與眾皆同


回到本文開頭想要講的。

諾亞財富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既有管理人需要提升的專業水平的要求,又有整體市場波動帶來的波及影響。有一點是明確的,暴露出來的問題遠比被隱藏起來的問題更好解決,特別是那些還在不斷被​放大和惡化的問題。​

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冷靜觀之反而更能夠從這些問題的表象和處置措施上反省出整個行業的困境與水面下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