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想鑽空子的監管套利者,最後都倒下了

最近,諾亞財富誠摯推出《監管“去”系列》,分別從去剛兌、去嵌套、去槓桿、去資金池、去非標債權、去監管套利等角度,與您深度剖析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目的只有一個——在強監管的大環境下,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清楚金融監管名詞。

今天和大家聊的是第六期“去監管套利”。互聯網金融、寶萬之爭這些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這些概念背後還有一個大家忽視的共同特點:監管套利。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監管套利的邏輯和對我們帶來的危害~

作者 | 諾亞財富品牌市場中心 繆欣欣

什麼叫監管套利?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尋找監管制度中的漏洞,為自己實現利益所得。

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互聯網金融。

近年來,一大批缺少資質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宣稱自己不是網貸平臺,不受《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暫行辦法》)約束,在監管漏洞下大肆斂財。

在違規成本與巨大收益極不匹配的誘惑下,一些P2P平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異化為龐氏騙局,唐小僧、e租寶都是其中代表案例。

監管套利者的遊戲

“套利”一詞源於金融學概念,本無好壞之分。

在金融學的基本原理中,套利是市場經濟達到均衡的核心驅動力,在交易活躍、流動性強的金融市場更是如此,所有的交易行為,無不圍繞著套利開展。

那些想鑽空子的監管套利者,最後都倒下了

股票的低買高賣就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市場套利行為。

在金融市場中,套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監管套利,一種是市場套利。

一個健康的市場,一定是在合理、平等、有序的統一制度框架和宏觀審慎框架內,由市場化套利而非監管套利驅動,來得更有保障。

而巨大的金融風險,就源自於市場參與者的收入,過多地來自監管套利,而非市場套利。

以互聯網金融為例。長期遊走在金融和科技之間灰色地帶的平臺公司們,披著普惠金融的外衣,宣傳自己做的是撮合交易的信息中介,又常常做著非法集資的業務,讓投資者看不清真相。

另一方面,憑藉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這些平臺的跨區域活動更加便利,其規模可以迅速擴張。

一些平臺註冊地在上海,但是其業務和辦公地點都不在上海,一些公司通過頻繁地更換公司名稱,科技公司、互聯網理財公司、投資公司等各種“馬甲”繼續玩,...一系列的灰色空間,都使得互聯網金融成了監管套利者最鍾愛的遊戲。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分業式監管帶來灰色空間

為什麼會出現監管漏洞的情況呢?這還要從我國持續了20餘年的分業監管體制說起。

在分業監管的框架內:

  • 銀行、信託、網貸歸銀監會管;
  • 券商、基金、期貨歸證監會管;
  • 保險歸保監會管。

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制度標準各不相同,缺乏穿透性。

以公司信用債券發行為例,國際市場上一般要求公募發行由政府予以註冊或審核,私募則可豁免註冊。

而我國目前由多個部門對公司信用債券進行註冊或審核,既未區分公募與私募發行的管理嚴格程度,又因多個部門的具體規則不統一且穿透式監管難以有效實施。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機構人員已對分業監管重心和運作模式瞭如指掌,能夠在不同行業之間套取資金,進行監管套利。

以2016年“寶萬之爭”為例。

那些想鑽空子的監管套利者,最後都倒下了

寶能系藉助各種金融渠道,通過對各類槓桿資金的組織,尤其是對資管計劃的嵌套使用,耗資430億元成功收購了萬科25%的股權,從而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從收購資金來源上,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金融領域。

儘管穿透看,整個收購是用債務資金作股權投資,明顯有違常理,風險明擺在那,但從分業監管角度看,所涉及的中小保險公司行為又均屬合規。

事實上,除了前海人壽股權配置滿足保監會“不突破 30%的紅線並保證資本金充足”的要求之外,其背後的關聯公司質押、融資等一系列高風險運作,並不在保監會監管範圍,而證監會只管市場收購行為是否合規,其他問題不在其監管範圍,最後就是事實上高風險但形式上又都合規的荒唐。

銀保監合併,打消監管套利空間的第一步

正如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行研究局前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曾經發文所表示的那樣:

監管標準不統一,導致監管套利;

監管缺乏穿透性,“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對用債務資金作股權投資等高風險行為難以抑制;

一些金融業態處於監管盲區,沒有人管,出了事才被迫補救;

監管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暢,使重要決策缺乏依據;

部分監管職能重疊,導致衝突、扯皮和政策信號不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宣佈,銀監會、保監會正式合併,正式打響了穿透式監管的第一步。

那些想鑽空子的監管套利者,最後都倒下了

本次合併將銀保行業進行混業監管,打破了監管部門壁壘,銀行、保險中的所有機構、業務和產品,由一個監管機構實現穿透式監管,以減少監管盲區、信息難以共享等問題,實現監管的全覆蓋式管理。

而四月資管新規的發佈,則標誌資管業務在宏觀審慎的角度向統一監管邁向了紮實的一步。

縱觀整個資管新規內容,其核心思路是統一監管標準規則,最大限度減少套利空間,其中重點提出要解決“資產管理業務規避金融監管、套利嚴重等問題”。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無論是各類互聯網金融,還是資管計劃,可實施監管套利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少,穿透式監管將會滲透到大資管行業的方方面面,而那些想要鑽空子的監管套利者,最後都難逃一劫。

多學習,不傻白

為了幫助廣大投資者更好地瞭解市場上五花八門金融陷阱的背後規律,近期,諾亞財富推出了資管新規的系列解讀稿件《“去”系列》,相信通過這些監管政策的解讀,您不僅可以掌握大資管政策的由來和邏輯,還可以進一步獲得保護自己投資的盔甲和方法!

1、《當我們在談論“去剛兌”時,我們在說什麼?》

2、《史上最好懂的資管新規“去嵌套”解讀,所有投資者都需要看一看》

3、《刮骨療傷的去槓桿“歇菜”了?只是在苦口的良藥裡放了點糖而已》

4、《百億騙局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自建資金池”瞭解一下》

5、《人人喊打的“非標債權”又撿回一條命?》

更多財富資訊,請關注諾亞財富(微信ID: NoahGroup)、諾亞研究工作坊(Noah_Research)、歌斐資產(gopher-asset),稿件轉載請聯繫原公號獲取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