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已近三月中旬,大地回春,草木泛綠,若不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小學校裡定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春忙”景象,老師、學生上課下課,初三、高三複習備考。

然而,疫情讓全國各地中小學開啟網課模式,現已將近一個月之久,大部分省市尚未明確開學日期。長時間網絡上課、居家學習,這是學生、家長都未有過的經歷,暴露出種種問題,特別是一些初三、高三學生出現反常行為,讓家長既困惑又焦慮。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1

綜合最近一段時間我們收到的來自學校、家長的諮詢,學生的反常表現主要有以下三種:


1.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家長溝通困難

初三學生小涵,原本是一個成績不錯、學習努力的孩子,在家比較聽話,很少與父母發生爭執。然而,宅學以來,她變化很大,經常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作息飲食越來越不規律,常常很晚才睡,白天沒精神,不想吃飯就不吃了,餓了就隨便吃幾口零食。有時,雖然坐在書桌前,但是學不進去,不由自主地發呆。在家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父母說話稍有不順心,就怒氣衝衝地懟回去。她的表現讓父母感到十分奇怪,也很擔心。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2.自我否定,喪失信心,過度焦慮。

高三學生小楊最近意志消沉,學習懶散,缺乏動力。小楊原本處於班級中等偏上水平,努努力很有希望衝刺重點一本。但是學校安排網課以來,不太適應,總感覺跟不上老師的節奏,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安排複習。他特別害怕老師在網課上出新題,因為常常看到同學們陸續報出答案,自己卻還沒有思路,就感到頭皮發麻頭腦發懵。有時,他甚至冒出極端的想法,認為自己被這個遙遙無期的長假毀了,沒什麼希望,隨便考個大學算了。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3.放縱自己,逃避現實,沉迷遊戲。

小軍也是高三學生,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家裡對他原本寄予厚望,但是沒想到宅學讓小軍大變。他除了上學校的網課以外,其他時間都在上網玩遊戲,老師佈置的作業彷彿與他無關,自己也不安排複習,好像高考結束了似的。小軍以前從不沉迷遊戲,高考一天天逼近,竟變成“網癮少年”,家長無法理解,焦慮萬分。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2

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為何宅學一個月竟變“壞”?

其實,上述反常表現是由於孩子們沒能快速適應當前環境變化而引發的應激反應。突發的肺炎疫情打亂了孩子們的學習節奏,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習慣的校園群體學習環境變成了宅居的獨自學習環境,難免會感到心理不適應,引發焦慮、內疚、恐懼、抑鬱、習得無助等負面情緒反應,或者引發合理化、壓抑、倒退、補償、抵消等心理防禦機制。

而長時間宅在家中又極易引發“孤島效應”,加劇負面情緒反應。人天然具有社會交往需求,而因特定原因,被限定在某個具體空間或抽象的特定範圍之內時,社會交往受到限制,就會產生急劇的情感變化,這就是心理上的“孤島效應”。孤島效應強化了學生與老師、同學們的疏離感,會引發孤獨、被疏遠、失落、無助等感覺。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此外,對於初三、高三同學而言,壓力管理不善也是導致反常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中、高考給初、高三同學的壓力無處不在,不少同學由於缺乏自我察覺能力、缺乏壓力管理知識,不能正確識別壓力、覺察情緒。有學生表面上看去毫無壓力、輕鬆自如,但內心早已焦慮不安,不知道如何正確緩解壓力,就通過玩遊戲、追劇等暫時性逃離的方式緩解痛苦與不安。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3

面對孩子的反常行為,家長該如何正確干預?下面給出四點建議。

1. 引導孩子對當下客觀環境、主觀行為及情緒的變化有所認知。家長可以首先嚐試理性地和孩子談談,讓孩子認識到當下的“封閉隔離”只是暫時狀態,引導孩子反思自己最近的行為、情緒表現,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讓孩子通過自我察覺來調整情緒。這裡可以採用“長焦透鏡”工具,也就是讓孩子去思考,如果過三年、五年再來看這一段特殊時期,他/她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會怎麼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如果親子關係緊張,孩子不願意向家長敞開心門,也可以請孩子喜歡、認可的親友代勞。

如果正面交流實在困難,不妨試試暗示的方式。比如,一家人吃飯時,父母兩人像隨便聊天一樣,聊聊自己對疫情的感受,吐槽一下自己宅家的負面情緒,總之就是把要說與孩子聽的話間接地傳遞給他/她,引起他/她的反思與自我察覺。

2. 使用積極語言營造積極學習氛圍。何為積極語言?積極語言,是指能為自己,也能為他人帶來愉快體驗和愉快情緒的語言;是能讓人感到被理解、有希望、被安慰的語言;是引導自己或他人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發揮優勢和潛能的語言。積極語言並不是一味誇讚對方,而是能讓交流變得有趣、有效、可持續的語言。在平時親子溝通中,少用以“不”“別”開頭的話,如“不行,不努力、不聽話、別動、別看手機”等,這種話讓孩子感到被否認,不被信任;多說理解孩子、正向肯定的話,如“好,試試,能做,我理解、我尊重、我期待”等,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被肯定、被尊重、被激勵。有家長可能會問,如果孩子有不良行為,難道不說不管嗎?不是的,關鍵在於怎麼說。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看到孩子不正確的行為,家長常常會一通批評,或者稍微表揚一句然後是一通批評。據研究表明,無論是“始終批評”還是“先揚後批”的語言風格,聽話者的厭惡感受幾乎相等,而“積極引導”的語言風格比“始終表揚”更讓聽話者樂於接受,讓聽話者更能感到振奮,感到被信任。那麼,“積極引導”怎麼說?“積極引導”的話語結構是,先表揚,再指出不足,最後引導改變。下面舉例說明。

看到孩子學習磨磨蹭蹭,晃晃悠悠,每天很晚才睡,次日沒有精神。如何用積極語言引導?家長可以這樣說:媽媽(爸爸)看到你最近很用功,每天學到很晚才睡覺,精神可贊,給你點贊。不過,睡太晚也有很多弊端,你看你白天沒什麼精神,效率是不是會打折扣啊。媽媽(爸爸)建議咱們確定一個時間,準時睡覺,落下沒學完的部分,想辦法第二天、第三天給補上,先把作息時間調整過來,你看怎麼樣?

3. 引導孩子深入關注疫情發展情況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自我的小世界投向更為廣闊的大世界,從而幫助孩子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新冠肺炎疫情必將成為中高考的重點切入話題,家長可以此為由,鼓勵孩子每天收集疫情相關信息,並固定一個時間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建議家長和孩子事先商量好信息收集、分析的角度,比如:

(1)關注疫情每日數據,探尋一次傳染病疫情的發展規律。

(2)關注社會各界力量的反應,政府、醫務人員、社區服務人員等。

(3)關注疫情期間湧現的抗疫英雄的故事,平凡人的感人事蹟。

(4)關注疫情在全球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反應。

……

具體選擇哪些角度,如何收集、分析,要儘量讓孩子決定,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提高孩子的參與度。

宅學一個月,孩子反常變“差生”?現初高三學生需要更多心理關愛

4.為孩子選一些中高考壓力管理的課程或者文章,讓孩子對所面臨的壓力有更理性的認識,同時學習一些實用的解壓方法,能進行自我調解。



結語

肺炎疫情與宅家學習,對於初高三學生們來說,無疑是提出了新的心理挑戰。在這特殊的情況下,家長要義不容辭地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護者,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科學地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當下的學習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