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庭院、庭院裡盛開的文學情結

●吳茹烈

那庭院、庭院裡盛開的文學情結

圖中左二為作家楊天華老師

“庭院深深深幾許,美人綿渺在雲堂。落花遊絲白日靜,錦薦金爐夢正長。”……

走出清鎮水晶集團貴州作家楊天華老師的家,我就想起了宋朝陳造的這首詞來。

和楊天華老師認識,是一種偶然,也是一必然。我們同在一個學會,常見面。但由於他年長我一輪,十二歲。況且他平常話不多,雖六十老幾,但面清眉秀,有點子“女人味”。到是他同單位的譚繼賢老師,雖比我和他年長多歲,但,去年四月在織金採風時,吃完晚飯應東道主邀請逛夜市吃小吃。由於同做過企業報的編輯、記者,有著相同的工作經歷和對文學的狂熱追求經歷,也就較之隨緣。

清明前夕由平壩返貴陽,不自覺中,我從馬場折回多年未走的省道,路經水晶集團突然想起給譚繼賢老師打電話。譚老師來接我,走過水晶集團宿舍區的一段水泥補就的小路,譚老師突然把我帶進一個四周圍滿小菜園和泥土芬芳的庭院裡。出來迎接我們的正是楊天華老師。

當晚,楊天華老師便把水晶集團,還有在清鎮的幾位文友張紅梅、冷雪燕、陳貴均、肖吉川、何江一起約來相聚。在他那四周爬滿各種植物花卉的庭院裡。他精神爍爍地為我們介紹著各種花卉,介紹他曾觀察到的小貓抓魚池裡小魚的趣味動作,他的第一篇在小院補滿大雪的冬季裡寫就的第一篇稱得上文學作品的散文,他與妻子閒暇時共打理菜園、花園的諸多趣事……我們聽著,魚池裡的錦鯉也歡快展示著它們的盛妝歡快地聽著,正專心致至採花的不知公蜂或母蜂也在各色各樣的花瓣上不停地點吻著……

這時,他的妻子已為我們準備好了豐盛的晚餐。

就著小菊為我們做的一桌可口酒菜,幾杯老酒下肚,大家都樂樂哈哈地聽楊天華老師講他“陋室”裡、外曾經發生的怎樣愛上了文學創作的故事。

楊天華老師是我認識的又一個較為“獨特”的作家,他僅小學文化程度,五十二歲那年,突然心血來潮想提筆寫些什麼,而且要寫出名堂來,想做一個別人認為不可能達到的作家。他告訴我,這在當時的別人看來,由於其各方面起點都較底,是一個另類,有些異想天開之說。但“只要愛上了,我就要寫出些名堂來,哪怕只我自己讀懂,也不往來這世上走一回,我,只講過程,不講成果”。終於,他楊天華就這樣將自己的大名連同一篇篇散文、小說接連印在了他所在的企業報《貴州有機化報》等全國各地報刊雜誌上,後來,又終於有了散文集《歲月轍痕》,再後來,又終於有了貴省散文學會、貴省作家協會會員等頭銜……

春夏之交的天氣依然寒冷,文友們走後,而我那憋了很久的心早已躁動不安了,我大膽問了他一個問題:我看你妻子小菊比你小很多呢?他笑了笑,是的,她小我22歲,但,你讀了我的散文集就會理解,對待愛情:要想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要懂得會愛別人,愛一個人,要捨得放棄自己所有的一切利益及生死,自私的愛情不是真愛情,愛情是瞭解、是傾心、是責任和犧牲。

是夜,他給我講了許多他的愛情經歷故事……

我在他家留宿,一大早,聽著他與妻子老早就起來,送完侄子上幼兒園,就共包起了早餐“湯圓”來,樂比熔融……

本來我有認床的壞毛病,聽他們輕言細語的交流,我不忍打擾他們,只好等他們做好了早餐才起床。難怪後來其它文友告訴我,去楊天華家不必拘束,他妻子己把所有楊的朋友當她一樣的朋友了。

從揚天華老師家回來近一個月,總想寫一點關於揚天華老師的故事。但,他本身的故事太多,他的經歷也多,總找不到切入他特點輪廓的地方,想來想去,要真正瞭解他,就在他今後的作品中去尋找吧。今天,在這裡我只能記下些點滴,也算是對文友們的一點素描和交待吧。

最後我想用揚天華老師的一首自嘲詩來作這篇文章的結尾:

“貧民窟,泥瓦屋,鋤小菜,修翠竹,弄琴絃,酒一壺,書齋樂,苦尋求,看似農夫又染儒,笑對清貧迎寒暑”。……

寫2016年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