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胖是因為你身體是酸性的,易瘦的人身體都呈鹼性"

當選擇礦泉水時,會發現不少商家將自己的礦泉水貼上了鹼性水的標籤,往往這種水比普通的水價格總是貴上不少。商家也會給消費者灌輸一個概念,認為人身體是呈弱鹼性好,肥胖等現象都是因為身體呈酸性,那麼這個現象是真的嗎?其實早在18年身體弱鹼性問題就引發了一波巨大的爭議。



當時,一篇題為《"酸鹼體質理論大師"被判罰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文章援引美國當地媒體報道,聖地亞哥高等法院的陪審團裁定"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向他曾經指導治療的癌症患者道恩·卡利支付1.05億美元的賠償金。這筆賠償金中包括近9000萬美元的損失性賠償和1500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


18年,一則美國"酸鹼體質理論大師"羅伯特·楊被判賠1.05億美元、當庭承認騙局的文章在網上熱傳。由羅伯特提出的酸鹼體質理論終於卸下了虛無的光芒,人體酸鹼說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緊接著,一些宣稱自己所銷售的弱鹼性水的商家也默默刪掉了相應的鏈接。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體真的能通過外界來改變自己身體的酸鹼性嗎?並不能!


人體酸鹼度是指體液的酸鹼性強弱程度,一般用pH值來表示。室溫下pH值7為中性。體液,英文Body fluid 或者 Bodily fluid,簡單的說就是身體內的液體,所有動物體內都有體液,人體的體液占人體體重的65%以上。


人的體液和其他任何液體一樣,都有酸鹼之分。pH值是以0—14的數字來表示的。pH是"potential Hydrogen"的縮寫,是表示人體中H的濃度。數字越小,代表酸性越強。常況下,7是中性的,大於7是鹼性的,數字越大表示鹼性越大。


人體組織的正常pH值應是在7—7.4。血液的正常pH值是在7.35—7.45。血液的pH值始終要保持一個較穩定的狀態,如果血液pH值下降0.2,給機體的輸氧量就會減少69.4%,造成整個機體組織缺氧。


同食物的pH值各有不同。可以看出,無論食物本身的酸鹼度如何,均衡膳食、平衡搭配才更有益於健康。


科學上沒有"體質酸鹼性"這一說法


以某一種體液在某一時刻的酸鹼度來衡量所謂體質的酸鹼性是不科學的。"酸鹼體質說"傳播過程中,將體液或等同於血液、或等同於尿液、或等同於唾液或不加區分籠統地稱為人體體液,是典型的偽科學言論。國際上常規的人體環境檢測方法主要從靜脈血、尿液、體內鹼貯備和二氧化碳結合率四個方面進行測試,單憑pH值來看人體的酸鹼性同樣不科學。


食物酸鹼性劃分是偽科學,同一種食物會分別產生酸、鹼性代謝


"酸鹼體質說"會簡單地將食物區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劃分理由是根據食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但實際上一種食物往往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它們經過消化、吸收、代謝之後也會產生多種不同化學性質的代謝產物。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隨意指定一種代謝產物來認定原來食物的酸鹼性屬於想當然,這樣的劃分方式有時會自相矛盾,導致同一種食物既被認為是"酸性食物"又被認為是"鹼性食物", 難以自圓其說。


人體內酸鹼永遠處於平衡狀態,無法通過飲食調節


事實上,人體的消化系統、排洩系統和呼吸系統都能夠精密地控制酸鹼平衡,同時血液中有各類緩衝物質,它們組成了身體內部的酸鹼緩衝系統。在正常人體內,酸和鹼是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比如不論是什麼食物,吃到胃裡都會變成酸性的,因為胃酸是含0.2—0.4%鹽酸的強酸。當食物從胃進入腸道,又會被鹼性的腸液影響,變成鹼性的。酸鹼度不同的食物無法改變人體體液的酸鹼度。


所謂的"鹼性食品"能保健並非因為其"鹼性"


被"酸鹼體質說"推崇的蔬菜、水果等"鹼性食品",之所以對一些慢性疾病有預防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鹼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鹼體質說"的飲食觀念,糾正"酸性體質"靠每天引用蘇打水就可以解決問題,完全不用大費周折去吃各種"鹼性食品"——事實上,即便是蘇打水對人體體液酸鹼度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均衡的飲食,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的食物都應該適量地合理地攝取,而不必在意什麼酸鹼性。


傳播人體"酸鹼體質說"最大的動力來自於利益,這一"理論"反覆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推銷自己的商品。某些弱鹼性水是通過炒作過自身的"弱鹼性",聲稱通過飲用或服用就可以平衡體內的酸鹼性。事實上,食物區分酸鹼性毫無意義,人體體液的酸鹼度也不會因為某種食品發生明顯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