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身體“上熱下寒”怎麼辦?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接前文)“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並”就是互相交通的意思。“良醫弗為”,意思就是雖然良醫有妙法,但是不好用,就是不能去幫助他解決問題,叫做“良醫弗為”。再往後“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當”在古代通“擋”,“隔”就是阻塞,“蓄”就是儲蓄、寄存的意思。這段話連起來就是與上文的“上下不併”是呼應的,如果“邪蓄陽分”,邪氣蓄積陽分,“積而不行,陽亢無陰,其病當死”,這個時候陽就會亢上,陰氣不能與陽相交集,陽在上陰在下,陰陽一分離,其病當死。


正常人的身體應該是陽在下陰在上,陽氣往上升,陰氣往下降,水火既濟。陰陽分別代表水火,水往下走,火往上走,水火一既濟,身體健康。要是陽氣在上面,陰氣在下面,水火一分離,其病當死,講的是一個疾病規律的意思。所以說,“蓋即上下不併之謂也”,因此是上下不交通的意思。“何以驗之?”如何通過這個臨床來驗證呢?其實就是“阻塞不通,則其證耳”,就是上下阻隔不通,這就是證驗。這個時候“陽氣當隔,隔者當瀉”,要是上下不交通,中間陽氣蓄積,底下陰氣下行,這個時候問題出現在中間,也就是所謂的中焦。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隔者當瀉”,就應該把中焦打通。(今日頭條 )“瀉”就是疏通的意思。而這個時候沒有打通,叫做“不亟正治”,“亟”就是及時、急速的意思,這時候沒有及時進行正確的治療。“粗乃敗之”,“粗工”就是那種醫術粗淺的醫生,把這個病給治失敗了,叫做“粗乃敗之”。所以,這段話連起來就是說病邪留的時間長了,就會內傳而變化,若到了上下不交通這種階段,雖然有“良醫”也沒有辦法了。所以陽氣蓄積也會導致身體死亡。因為陽氣蓄積、阻隔不通導致的,就應該用疏通的瀉法,如果不迅速地給以正確的治療,那麼“粗工”,就是說這種庸醫,就會讓患者正氣敗亡而死亡。

全文的意思就是講病要及時給予正確的治療,不能夠不治療。尤其是這個病陽氣蓄積的時候——這個陽氣蓄積的“陽氣”不是“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的陽氣,也不是“陽氣者,大怒則行氣絕”的陽氣,也不是“陽氣者,煩勞則張”的陽氣。這些陽氣是指的正氣,而此處的陽氣指的“陽蓄積”,指的陽盛這種內熱或者是陽熱的病邪,蓄積的時間太久了而導致的疾病,導致死亡。這個時候“陽氣蓄積當隔”,擋隔在中焦,這個時候應該疏通,應該瀉。邪實則應該瀉,正虛應該補。這時候就應該疏通,疏通了之後,身體就能好。要不疏通的話,“粗乃敗之”到最後就失敗,這個人可能就死了,這是古代的一種對於臨床現象的描述。

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不好的身體狀態,叫做“上熱下寒”,上面是熱的,下面是寒的。表現就是眼睛上火,嘴上火,耳朵還上火;火氣都在頭上,眼睛上火,兩眼紅;耳朵上火,耳鳴耳聾,有的人感覺耳朵裡像蟬鳴,有的人感覺轟隆隆,總之,就是耳朵響;鼻子上火有鼻炎,容易流血。嘴上火長口瘡,外面上火長嘴泡;眼睛、耳朵、鼻子、嘴都上火;還有的人上火是長在頭上,頭髮裡邊有火癤子;有的人長在臉上,臉上長痤瘡。(今日頭條 )總之,這個火氣是往上走的,大家想想有沒有上火上到腳後上的?沒有。有沒有上火上到腿肚子上的?沒有。所謂的火都是往上走,上面是火,底下對應的是寒。結果肚子特別涼,稍微一吃點涼東西,就腹瀉;腿特別涼,腳特別涼,腿腳到了冬天特別涼,穿棉鞋,穿厚厚的靴子都感覺到特別冷,渾身怕冷,尤其是腿、腰、肚子怕涼;臉上、鼻子上、眼睛上還上火;心還熱,晚上還睡不好覺,心煩;腳還涼,晚上夜尿還特別多。原因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上熱下寒,熱為什麼下不來呢?是因為中焦阻隔。所以,“陽氣當隔”,就擋在中焦了,擋住了下不去了,這時候怎麼辦呢?“隔者當瀉”,這個“瀉”可不是讓腹瀉,吃點藥讓腹瀉的意思,“瀉”是疏通的意思,把中焦的氣給疏通。

《傷寒論》中有一張藥方就是專門治療類似的病,病機也是類似這樣的情況,叫做半夏瀉心湯。已故的北京中藥大學有一個著名的老教授叫董建華,董建華喜歡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病。他用半夏瀉心湯治好了很多類似這樣的病。比如說失眠、健忘,上火,上熱下寒等等的這種病都特別多,這就是董先生的這種思路。在他的臨床著作裡邊專門講過,他的醫論、醫話,醫學經驗裡面喜歡用半夏瀉心湯。

這些老中醫到了晚年用的方子都不一樣,董建華先生喜歡用半夏瀉心湯。我的師爺劉渡舟——我的導師是傅延齡教授,傅延齡教授是劉渡舟先生的學術繼承人,從輩份上來講,劉渡舟先生是我的師爺。我師爺劉渡舟老先生,喜歡用小柴胡湯。他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老教授,是傷寒派的宗師,他喜歡用小柴胡湯。還有的老中醫,像趙紹琴,是溫病學派的宗師,他用溫病的很多方法來治療腎炎。(今日頭條 )會發現他用的那些藥平正輕靈,都是小方子,治病的效果也非常好。他喜歡用荊芥、防風這些“風藥”來疏通氣血而治療腎病。還有不同的老中醫,像西安有一位老中醫叫麻瑞亭,到了晚年就喜歡用下氣湯來治病。我在臨床上也用過下氣湯,就是把氣往下引,有茯苓、陳皮、法半夏、白芍、杜仲、何首烏,這些補腎的,還有丹皮清肝火的這些藥。他運用的就是黃元御的思路,就是讓中氣斡旋,讓氣往下沉,來治療很多種疾病。這就是不同的中醫有不同的門派。

這裡邊涉及到一箇中醫流派問題,不同的門派和流派對於疾病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他們用的方法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根據患者的情況來選擇應用這些中醫的傳下來的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注意,雖然方法不同,但是它的機理都是一樣的,機理其實就是讓中焦的氣得以斡旋,得以疏洩,得以通暢,讓上下的氣通順,讓陽氣邪熱蓄積的問題得以疏解。這樣一來的話,上下氣一交通這個病就好了,身體就健康了。(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七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