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條魚,王陽明的一朵花

莊子的三條魚


莊子的三條魚,王陽明的一朵花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北冥有條很大的魚,能變成一隻大鳥,遨遊千里。

但是就這樣的大的鳥,也需要憑藉風才能飛行。

歷史上的聖德之人列子能駕風行走,輕盈美好,他雖然可免於行走的勞苦,卻還是要有所依賴。

一個人再強大,也需要憑藉外物,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隨心所欲,基本是不可能的。

功名富貴,能讓你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這些東西終究是外物。

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你會失去他們。

真正的自由一定來自內心的充實與覺悟。

王陽明認為,人內心的痛苦都來自“我”,自我的執著,帶來了生命的束縛與痛苦。

所以他才選擇進入石棺求道。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

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

捨棄個人的榮辱得失,尊重天道,跟著自然的節奏行動,才能真正的自由。


第二條魚:濠梁之魚

莊子和惠施在濠水橋上游玩。

莊子說:“白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悠閒自得。”

惠子答:“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活得怎樣,說到底,只有自己知道。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選擇活在別人眼裡,曲意逢迎,小心演戲。

而實際上,你的悲歡,從未在別人眼裡。

活在別人眼裡,是面子,自己活得漂亮,才是裡子。

楚王請莊子去做官,莊子指著汙泥裡的烏龜問使者,我不喜歡當寺廟裡供奉的龜殼,只想自由自在的在汙泥裡搖尾巴。

莊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喜歡別人趨之若鶩的富麗堂皇。

人生百年,不要活在別人眼裡,要活在自己心裡。

與其絞盡腦汁去想著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三條魚:江湖之魚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了,兩條魚困處在陸地上,用溼氣相互滋潤,用唾沫相互沾溼,就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而自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放棄彼此的恩怨,給彼此一條生路,是一個人的通達。

魯迅曾寫: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蘇軾也曾說: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

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是一種糾纏和綁定。

相濡以沫,是一種溫柔,卻也是一種束縛,耽溺在這種溫柔裡,只能慢慢等死。

仇深似海,是一種綁定,更是一種無解的糾纏,倘若不能放下,一輩子就只能活在仇恨裡。

莊子在《大宗師》裡講: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與其稱譽堯仁慈而非難桀殘暴,就不如恩怨兩忘而與大道化而為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困在泥潭裡,相濡以沫。不如去海里,去天空。

人要有更大的視野,更大的格局,著眼於未來,去看更大的山河,去見更廣闊的人間。

不斷清空自己,不斷開拓自己。經歷未知,充盈自己,才能迎來更精彩的人生。


莊子的三條魚,王陽明的一朵花


王陽明一朵花:心中之花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

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沒有看這朵花時,這花就和你的心一樣是寂然,像是沒有存在過一樣;當你來看它時,它的顏色才在這時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這樣便知道這朵花並不是獨立於你的意識而存在的。

一樣東西,沒有進入你的視野,你的內心,就不存在意義。

換句話來說:萬事萬物都在你心裡,心即天理,心就是良知。

天地人物,都是以這人心的一點靈明,人的良知,也是天地萬物的靈明。

一生中遇見的所有風景,都只為你而來,

你對了,世界就對了。

世界就在你的心中,心美好,一切都美好!

放下眼前的是非苟且,用美好的心靈面對更廣闊的天地,萬物也會以美好待你。

放下榮辱得失,忽略種種偏見與成見,活出自己的樣子,才是最美的樣子。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