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莊子》是一本奇特的書,其行文瀟灑飄逸、內容超脫、觀點新穎,歷朝歷代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對象,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

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可能不是真的《莊子》,現在只能確定《莊子》內7篇是其所作,其他的都無法確定和考證,

今天“王庶文講壇”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莊子》版本的流變。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司馬遷看到的莊子

先秦的書籍,往往都存在版本上的錯亂,我們今天要理解先秦古籍和思想,首先要做的一步是分清楚他的流變過程,哪些是原汁原味,哪些是後人偽造,哪些是牽強附會,哪些根本不著調,我們都要一一弄清楚,否則很容易讓人認知失調。

這種認知失調在《論語》和《孟子》裡面最為典型,讀著讀著根本不知道孔老夫子在講什麼,比如:是“以直報怨”還是“以德報怨”?不同的版本,斷句不同,存在很多斷章取義的現象,當然《論語》也是被刪減過的,這個內容在“王庶文講壇”一篇名叫“《論語》從何而來?”的文章中提到過,歡迎擴展閱讀。

司馬遷《史記》裡說《莊子》有十幾萬字,《漢書·藝文志》說莊子總共有52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只有33篇,也就是內7篇,外15篇,雜11篇,總共7萬字不到。這種編排是晉朝郭象確定下來的,缺掉的那些篇章也是郭象刪掉的。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郭象與《莊子》

晉朝郭象當初為《莊子》做註解的時候,充分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看到有邏輯悖論的地方全部刪除,他的目的是想還原《莊子》的原貌。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現代人和古人完全相反的觀念了,今人的崇古與古人完全不一樣,今天的人崇尚古物,古籍總是抱著小心翼翼的態度,生怕一點破壞帶來的缺失;而古人不同,他們的方法我們今天很難理解,要麼加,要麼減。

一些崇拜者會自發的往某一類文學作品中添加自己的內容,他們的思路也很奇特,認為:古人的一些思想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行文規範、社會侷限以及認知不足,所以很多應該表達的內容並沒有表達清楚,所以很主觀的往裡面添加內容,這一修改久而久之原著基本就面貌全非了。

另外一批人則認為:古籍應該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應該進行添加修改,於是開始了大肆的刪減,這種刪減是建立在增加的基礎上的,一不留神也會把原著刪掉。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這麼一來二去,書籍原來是什麼樣的,就都亂不清了。唐代大學者,學術權威陸德明就說過:“原始版本的《莊子》有很多荒誕不羈的內容,又像《山海經》,又像《占卜術》,今人讀起來實在是匪夷所思。只有《莊子·內篇》,才有明確的邏輯性和深刻的道家思想,而且各家註解都一致,所以只有《莊子·內篇》才是莊子原創,其他的都可以打成偽做”。

這也是我們今天能夠判定《莊子·內篇》是莊周本人創作的基礎依據,這種判定方法可能不太準確,不過也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莊子在戰國時期的名氣太大,在那時候書籍的流通和出版又不如今天這樣便利,偽託莊子之名著書立說的人又實在太多,我們根本無法真正判斷“真偽”。

不過陸德明還是肯定了郭象的刪書工作,他認為郭象刪減過後的《莊子》是最合莊周本意的內容,而司馬遷看到的那個版本則沒有流傳的必要。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佚文收集

雖然司馬遷那個時候的《莊子》原文已經看不到了,但是還是會在一些古書裡面引用《莊子》的句子,是現在《莊子》中所沒有的,這些內容就叫做“佚文”,也就是丟失的文字,蒐集佚文是古文研究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

比如:我們經常說孔子刪定《詩經》是從3000多首詩裡面,挑選了305首,可是直到今天能夠蒐集到的《詩經》佚文其實很少,所以孔子到底有沒有刪訂《詩經》這件事情是值得重新考慮的。

最早蒐集《莊子》佚文的,應該是《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他蒐集到的《莊子》佚文有很多非常有“莊周範兒”的內容,比如:“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這是對“自然”下的定義,還有“夢者,陽氣之精也。心之喜惡,則精氣從之。”這是對夢的解釋。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這些內容在古代是非常深刻的“真知灼見”,也很有莊子風格。那麼郭象到底為何要將他們刪掉呢?他有一套自己的解釋:莊子是不出世的大才,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和思想,但是有些水平低的人,不能理會莊子的境界,所以修改和增加了他的文章,搞出了很多貌似很深刻但是卻粗鄙的文字。

按照郭象的解釋,他刪掉的文字都是粗鄙之語,然而以上兩句我們卻看不出粗俗在何處,其實這就是時代觀念。我們今天認為的真知灼見,在古代可能就是一灘爛泥,晉朝玄學之風盛行,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所以這部分文字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莊子》還是太長

我們從“佚文”中不難發現,其實《莊子》中有很多不該刪卻刪掉的文字,實在是可惜得很,但是在明朝一位叫做王世貞的大哥,還嫌刪的不夠多,他說:寫書不宜長,要簡短、精煉,書寫長了大家都會厭煩。《老子》只有五千言,《莊子》是《老子》的十幾倍,實在是繁瑣得很

幸運的是,這位大哥說歸說,卻沒有動手去做,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寫長文的高手,其中《金瓶梅》這樣的典雅鉅著就很有可能是他的作品。

不過我們從他的話語中還是能夠明白一些道理,《老子》是私人著作,他的作品主要是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辯論內容;而《莊子》不同,他是一部多人的“合集”,裡面除了表達觀點之外,還要在戰國時候與其他人進行辯論,所以往往都是長篇大論。

今版的《莊子》,與原始版的《莊子》,到底有何不同?

好了,“關於《莊子》的流變和版本”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是由晉朝郭象刪訂而成,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只有內篇是本人所作;第二、蒐集“佚文”是古文的一種研究方法。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