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大家還記得《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中申公豹那句瘋傳的臺詞嗎,“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搬動”,這句話說得怪心酸的。可不心酸嗎?

“成見”這種情感,有時候還確實比較霸道,它一旦形成,可不看對方是好是壞,因為對方好壞不重要,關鍵是心在成見下判定對方壞,那麼對方在自己眼裡就一定屬壞,於是惡意便呼之欲出。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相信沒有哪位朋友會覺得傷害他人很有趣,也相信沒有哪一位朋友覺得被他人惡意相待會十分好玩。於是,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己的“成見”刺傷別人,以此營造一個互相理解、尊重的大環境,我們就要學會理解。那麼如何破除“成見”,學會理解他人呢?莊子最有發言權。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莊子作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十分精妙,能夠幫助我們解決身心上的諸多煩惱,譬如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降解不自覺中產生的“成見”。要消除“成見”,就要理解“成見”是怎麼來的。那麼“成見”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能從《莊子》一書中找到答案。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必是乎哉?.....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這句話十分耐人尋味,這裡就不浪費篇幅逐句翻譯了,通俗來說,莊子大抵是想告訴我們,我們口中的“是”,就一定是對的嗎?我們口中的“非”,就一定是錯的嗎?在不同角度下,“是”可以是“非”,“非”也可以是“是”。基於此,我們可以推理,莊子這是在告訴我們,是非的界限,如果沒有個範圍,當屬無窮。而所謂的範圍,往往就是立場的產物。為何有立場?我們的“心”為我們圈定了立場。也就是說,人因立場不同,會出現非此即彼的範圍,範圍是有限的,人侷限於有限的風光而得出的結果會導致人做出以偏概全的判斷,繼而武斷否定或者肯定範圍外的東西。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為什麼人會有“立場”?為什麼不同的人基於自己的“立場”,會形成是非對立?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等等,於是人基於自己的獨特性,在理解能力上往往有所不同。因此,每個人看同一件事情,大抵會因為自己的理解能力而無法全面看待事情的整個面貌,繼而與他人出現尖銳的是非對立。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從上述分析,我們大抵可以知道“成見”形成的原因了。因為我們基於自己的“立場”,在自己獨具特性的理解能力下,往往無法理解對方的“立場”。不同“立場”看到的風景不一樣,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於是,我們無法對他人之經歷“感同身受”。因為無法知道對方在自己的“成見”下有多痛苦,抑或者多無辜,於是,便肆無忌憚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價”他人。

其實,哪有那麼多人喜歡傷害他人,只是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原來自己基於“立場”下產生的片面想法,會如此不符合實際,會給他人造成那麼大的傷害和困擾。

《莊子》:成見禁錮人的視野,懂得理解,首先得戰勝自己的心


也就是說,要消除“成見”,建立理解,首先就得戰勝為自己設置立場的“心”。其實,按照莊子的說法,讓我們別具個性的“心”是無法完全消除的,因為我們生來獨特,怎麼可能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模一樣呢?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成見”是源於自己的別具個性之“心”下衍生出的“立場”,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便會不自然儘量去靠攏對方的“立場”,儘量去看看站在對方的“立場”下,會看見什麼。我們會變得十分小心,不會隨意因為一面之詞,或者一些現象而武斷作出評價。因為我們知道,立場不同,風景不同,在不瞭解的情況下隨意評價批評,會給他人造成痛苦,抑會讓自己陷於一葉障目之悲而不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