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中國古代的醫學,得從商代開始

要談中國古代的醫學,得從商代開始

網絡圖

生老病死是人生所不能避免的過程。其中疾病最為痛苦,是人人想避免的。在缺少藥物的遠古,古人因疾病而引發的煩惱一定大大超過現今的我們。想來遠古的人看到有些動物有天然的本能,於是知道食用某種東西可以療傷,進而知道某些外傷用藥。比如菲律賓叢林中有過著舊石器生活的山洞野人,他們沒有神的觀念,生病時任由病勢發展,輾轉呻吟,除依靠體內自身的防疫本能外,也不知向鬼神求救;但當他們被蛇咬到時,卻曉得用某種特定草藥治療。中國有神農嘗百草而發現草藥的傳說,這應有相當可信的成分。不過,只有人對內科的病疾有了認識,並遵循一定治療的方針時,我們才可以說已有了醫學。

但在未有文字的時代,想要了解某個民族的醫學水平,除了從地下偶爾遺下的痕跡加以推論,以及藉助今日未開化部落的情形加以比照外,實難給予過多的猜測。所以要談中國古代的醫學,目前還只能從商代開始。

疾病是商代卜問決疑的項目之一,可以從卜問的辭句來了解當時的情況。遺憾的是商王對疾病的佔問只盛行於早期,不能讓我們瞭解那時對病疾的知識有何改進。商人對於內科病疾的瞭解大半有限,其卜問的是病人能感覺到的疼痛及不舒服的部位,如身頭、手腳、耳目、口鼻、骨齒等,還沒有辦法分辨同部位的不同病情,以及給某種病症以特定的名稱。從卜辭可看出商人把得病歸咎於四種原因:鬼神的作祟、突變的氣候、飲食的不慎和夢魘。其貞辭如:“不唯上下肇王疾?”“雀禍風有疾?”“有疾齒,唯蠱?”“多鬼夢,唯疾見?” 治療的方法是以祈禱、舞蹈、供獻品物等巫教的手段,乞求鬼神幫助去除災禍的根源,沒有提到用藥。

不過,問卜是為決疑,如果致病的原因知道了,就可以謀求對策。卜辭不問箭石等外傷的對策,想來已有一定的治療法。前已言之,人類使用藥物還是在知道向鬼神求援以前。常見的外傷病徵清楚,從經驗知某種草藥對之有必然的療效,因此能對症下藥。商人知道用藥,可由以下幾個現象看出。《孟子》引商代文獻:“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顯然是對內服藥有相當經驗後的知識。在河北一商代房址發現去殼的桃仁和郁李仁。這些果仁吃後可致腹瀉,歷來被用為下瘀血、通經、化腹中結塊、通便的藥物。商人顯然將其作為藥材貯藏。商代還有對罪犯和奴隸切腳、去勢的刑法,並已掌握對雄豬去勢以加快成長速度及增肥,所以一定有外服藥膏防止發炎而死,避免財產的損失。

商代的巫醫很可能還施行切割、針刺及燒灸等各種類似外科手術或物理治療法。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已用針刺、燒烙、放血等方法治人及家畜。或以為某些與病疾有關的商代象形文字,就是表現以針刺、艾草燒灸、按摩等的療法。由於那些字可能後來被形聲字所取代,難於確定就是那些療法。但地下發掘的一些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石器中,有些造型奇特,沒有顯明的用途且有鑽孔,很可能就是作為砭石用的。在一個商代中期的墓葬中,此類東西被盛放在一個在當時是非常名貴的漆盒中,同墓且有三塊修整供占卜用的牛肩胛骨。知死者是個巫醫,而鐮刀形的石塊就是按摩、切割用的砭鐮。

後世以藥物治病者為醫,以祈禳等心理治療者為巫。商代只有巫。巫常以藥物讓自己達到恍惚的精神狀況以行巫術,或用藥物使患者昏迷而易於進行巫術。因此對某些藥物與病徵的關係遞有發現而具有醫生之實。故傳說早期的名醫都具有巫的身份。到了春秋時代,巫醫才分職。有病時巫雖在受召之列,但主要是卜問吉凶,視疾下藥則由醫來做。

一個社會的醫學水平,從平均壽命可以明顯地表現出來。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半數以上死於14歲前。到了西周時代,如果據墓葬者的年齡,則大部分死於25~35歲之間,只有少數達50歲,60歲以上的個體幾乎不見。到了西周時代,醫學上尚無突破。但到了春秋時代,醫學的研究就有了些成績。藥物有顯著療效,人們的壽命肯定增長,所以開始探索長生之道而祈望長壽。戰國時代嘗試煉製不死藥,後面會有專文討論。

戰國大概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及研究的建立時代。《周禮》是戰國晚期的人對理想政府組織的記述,對巫與醫的職務分得很清楚。而且分醫生之職為醫師、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五類,已注意到衛生行政及食物營養,在那麼早的時代是很先進的。當時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言論,可知當時的人對醫生的選擇是謹慎的,醫生的訓練也是嚴格的。

先秦時期中國醫學的發展似乎有兩大派別,東方盛行以砭石和針灸治療,西方則偏重藥物。漢代畫像石有半人半鳥的神醫扁鵲,手持細長砭石或針刺為人治病的題材。扁鵲傳說是山東齊人,齊是陰陽五行說的起源地,鳥是東邊地區普遍信仰的圖騰。反之,嘗試百草的神農氏是牛頭人身的神話人物,黃帝時也有藥獸以草藥治病的傳說,西方也是以野獸為圖騰的氏族。這大半是形成於地理與飲食的因素,沿海居民易染癰瘍的病,可以砭石攻之;內陸的人易生內科病疾,為針刺所不及,故要以草藥治療。

《神農本草經》及《黃帝內經》是代表先秦醫學成就的兩部醫典。前者託名神農,記載各地藥物特產及其治療的病症。收錄藥材365種,包括252種植物、67種動物、46種礦物。提及的病症170多種,以補藥為上,治療為下,已經知道重視預防的重要性。後者託名黃帝,主要在闡明醫學理論、臟腑的生理機能、發病的病源、顯病的徵象、脈絡的脈伏、以及治療的方法和病理的推論。而且還以陰陽五行的變化說明疾病的病理機轉,作為診斷的總綱及確定治療的原則,又講用針取穴的針灸技術,奠定中國醫學講陰陽五行調和的基礎和特色。

——本文選自《古事雜談》,許進雄 著

2016年度“中國好書”獲獎作者、世界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先生探尋古人生活的趣味之作

要談中國古代的醫學,得從商代開始

本書是國際知名甲骨文學者許進雄先生所寫的一本“說古事”的著作。作者用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態度,求索幾千年前的漁獵農耕、起居飲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戰爭祭祀……用71篇短文,以及189個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並從科學的角度發問,旁敲側擊古文字背後所隱藏的上古時代遺蹟,進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維與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