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普遍焦慮的問題,到底是因爲什麼?

深圳火頭軍

一、社會效率獲得飛躍式發展,舊生產關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導致分配扭曲,分配扭曲導致(勞而不得)社會價值觀體系扭曲

社會普遍焦慮我們往往認為是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出了問題,並且我們也總是試圖從這幾個方向去尋求解決方案。但這個藥方除了讓儒家文化復興(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儒家文化繁榮是社會衰敗的開始),根本不會起到任何好的作用。

直接上數據。2017年國企負債總額超過100.08萬億,居民存款65萬億,扣除居民貸款,居民淨存款24萬億左右。也就是說,國企把居民淨存款全部賺走,依然不夠還銀行貸款(另一個數據,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和30萬億)。請注意,這個債務的惡化速度是十分驚人的,2010年,居民貸款只有8萬多億,而2017年已經增加至36萬多億。同期,國企債務也是暴增若干倍。數據清晰說明:我們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所有人都欠銀行錢。理論上,根本還不上——這是整個社會的焦慮之源。

——為什麼?

企業是貸款搞工業化,政府是貸款搞城市化。

假設兩者整體貸款40萬億,這40萬億會通過工資變為居民40萬億存款。

在過去30年,40萬存款形成的利息最多20萬億。

而40萬億貸款形成的貸款利息則會超過100萬億。

因此,當工業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後,企業(和政府)要從居民身上賺回120萬億才能清償銀行貸款。但居民實際只賺了40萬億,加上利息也只有60萬億——還不起——購買力枯竭,另一面則是嚴重的產能過剩。這就使經濟進入死局。造成這個死局的根源不是某個人好或壞,而是隻要按照現代金融機制,一定會產生這個結果(西方教科書很明確的告訴大家,經濟危機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根源:貸款=存款,因此,存款被企業賺走,還貸款,利息差部分還不起,一定會引發經濟危機,而金融資本就是靠經濟危機發大財,我們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我們的金融規則則是完全照搬的,金融從業者是照章辦事)。這個

數學死局實際是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之所以歐洲人寧可打世界大戰,也不去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問題隱蔽在一個錯誤常識之內。這個錯誤常識是:大家以為貨幣是政府印出來的。數學表達:0=W(印的),但實際情況是:(-W)+(+W)=0,基礎貨幣[+]對應國債[-],存款[+]對應貸款[-],國債和貸款都是銀行的資產,基礎貨幣和存款都是銀行的負債。前者利息高,後者利息低。因此,時間越久,非金融機構(政府、企業、公眾)欠金融機構的錢越多,越無法償還。這個認知的巨大鴻溝使公眾認為政府能夠解決問題,而政府是一個個各司其職的部門,每個部門的從業者同樣認為錢是其他部門印的。

為了理解,我們增加一個模型。

假設政府印鈔1億。政府是先發行1億國債(政府的負債賬號增加1億),隨後,政府開始印鈔。假設用10天印完1億鈔票。政府將鈔票存入銀行(政府存款賬號增加1億,鈔票已經變成銀行的)。正常情況,政府是用這1億存款去投資基建。但我們做轉換一個路徑,假設政府直接還債。這會產生一個我們預期之外的結果:政府把1億存款交給銀行,還倒欠銀行10萬利息(日息0.01%)。請注意,我們把流程修改後,政府不僅白給銀行印鈔,還會倒欠銀行10萬利息。如果政府用這1億去投資修路,這1億會被企業和公眾賺走。未來,政府要分若干年,從企業和公眾手中收回2億過路費。因為國債有利息,本息之和會使政府必須收取2倍投資。但請注意,公眾和企業一共就賺了1億存款,他們如何償還2億存款給政府?這就產生了一個數學悖論!這個數學悖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嚴重,債務危機會包圍每個人和企業。

他山之石,歐美的解決方案

政府扮演終結貸款人。

政府貸款(根本不打算還)輸送給公眾社會福利與保障。

這個方案雖然不完美,但卻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依然用數據說話。

靠自己賺錢(存款的利息養老),1個人要獲得2000元退休金要攢60萬存款。

總體上中國人要賺60萬X14億人=840萬億存款,才能勉強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

但居民存款總額只有60多萬億,也就是說只有8%的人能夠賺夠,剩下的92%的人結構性焦慮。

反觀假設中國政府無條件給予每個適齡的老人派發退休金(2000元/月),則等於中國社會增加840萬億隱性財富。會使14億中國人不會一天到晚琢磨著攢錢,而是相對自由的消費,假設每人每月增加2K消費,GDP會增加2.8萬億X12個月=33.6萬億,稅收會增加33.6萬億X20%=6.72萬億。恰好可以給2.8億適齡人(20%)口每月派發2000元退休金。因此,政府不給予全民普惠的福利保障體系,那麼,過剩產能根本就不可能去掉,這是結構性問題。反之,如果給予全民普惠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那麼,過剩產能會很自然的轉換為中國居民的財富,焦慮會自然消失。

社會財富=流向實體貨幣X使用次數=世界工廠的價值

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貨幣才是財富。

但真實的財富是中國人每年享受的產品與服務的總量(交易量),交易量由貨幣的使用次數決定,貨幣流向實體的速度越快,中國人享受的產品與服務總量越多,世界工廠越值錢。反之,沒有消費與訂單(沒有享受,沒有幸福指數),世界工廠是過剩產能,是虧損,是負資產。

貨幣的使用次數,由社會保障體系決定

有健全的社會福利與保障體系,貨幣流向實體的速度會輕鬆翻倍。反之,貨幣就會流向房子,推高房價(把房子當作社會福利),推高渠道成本,進一步抑制消費,讓實體無利可圖,一起撞向灰犀牛。


高金波

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昨晚剛寫出來,發到悟空問答這裡,和讀者們討論。

2017年的一個熱門話題是中年焦慮。如果說9月份“保溫杯事件”還略帶溫情,年底42歲的歐建新從高樓一躍而下,則堪稱血淋淋。

歐建新是中興通訊程序員,他跳樓的原因是什麼呢?行業衰退,職場傾軋,家庭問題,財務危機,人們從各個角度解讀。最引人共鳴的還是中年焦慮。看似成功的中產階級,幸福的小康家庭,實際內外交困。他們長期焦慮,身心俱疲。

明明工作努力,生活越來越累,真讓人沮喪啊。很多人說,還不是你太貪心?既想生二胎,還想買二套房,揹著債生活,當然很苦啊。

持此觀點的人不少。可是,在物質發達的城市,多生一個孩子,多買一套房,這種需求很過分嗎?什麼時候二胎也成了奢侈品。中產階級大多舉債在身,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不這麼做,他可能買不起房,每隔幾年,財富縮水一大尺。誰甘心越努力越淪落?

當然,本文不是要討論歐建新之死,而是談當今社會普遍的焦慮。明明物質高度充裕,心靈卻異常緊張,這常被視為“資本主義病”。真是如此嗎?經濟學家許爾斯曼給出否定答案。他在名著《貨幣生產的倫理》裡給出解釋:現代社會的焦慮病,通貨膨脹要負很大責任。

通貨膨脹危害,經濟學研究已非常深入。概而言之,通脹使民眾積攢的財富無形無影中被掠走,政府權力擴張,市場遭到系統性破壞。早得新錢的部門格外繁榮,他們對未來過於樂觀的預判,會造成錯誤投資,差不多每十年一場的經濟危機,就是通貨膨脹的結果。

這種破壞不止限於經濟領域,它對日常、生活、倫理道德,社會心理,都造成潛移默化的損害。此種損害很難量化,卻不難用邏輯推導出來。

通貨膨脹摧毀美德,首先在於它無情嘲諷了勤儉節約,鼓勵無節制的負債。

想要發展經濟,就要節制消費,使財富變為資本品,才能用於再生產,創造更多財富——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展,都是這番道理。因此,無論哪種文明,傳統的美德都是鼓勵節儉,鄙夷無節制的消費。

通貨膨脹時代,這種美德受到挑戰。勤儉節約,積蓄財富,那又怎樣?法幣的稀釋,將無情洗劫他的財富積累。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一個老人拿出幾十年前的存摺,裡面幾百塊錢。放在三十年前,這筆錢絕對算得上鉅款,可以供養一家子人生活。現在呢?只怕吃一頓餐也不夠。很多人恥笑老人“傻”,可是他不偷不搶,做錯什麼呢?他的財富到哪去了?老人是通脹的受害者。應該譴責的是通脹製造者。

通貨膨脹時代,不事生產性活動,只靠借債週轉,往往就能發大財。法定利率那麼低,只要借到錢,借期拖得很長,通脹就會幫他把債務壓力減輕。欠債越多,通脹還得越多,這是變相在賺錢。房地產投資者歐成效為此總結:通脹時代,不要害怕負債,債務包乃是優良資產。

無論你如何看待,事實證明,這是明智的說法。很多中產階級寧願揹著債務過日子,也不願財富被偷。長期負債,心靈總不太舒展。這樣的人多了,難免有倒黴者。歐建新這樣的城市中產,若真是因為債務壓力而跳樓,我唯有噓唏,而不會加以冷嘲。

通貨膨脹之下,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他們辛苦賺錢,利潤微薄,高槓杆高負債的企業,大搞金融活動,往往活得滋潤。沒有投資理財知識的老人,他們一般信奉勤儉節約,財務獨立的觀念。通脹狠狠教訓了他們,存款縮水讓他們慌張失措。為此,他們經常成為騙子覬覦的對象。

物價緩緩上漲,商家受迫於成本上漲,經常上調產品售價。賺漲價的錢可比降價促銷難受得多——上調售價意味著客戶流失,還要承受客戶怨氣。一些商家採取“變相漲價”形式應對。減少份量,歧視顧客,這些都是常見做法。

美國的家庭主婦經常抱怨,同一款餅乾,同一種價格,奶油年年變少,商家還搞出各種鏤空和圖案,使分量越變越少。她們抱怨商家雞賊,商家其實也無奈啊。直接漲價太醒目,會讓銷售額急劇下跌,只好採取這種小把戲。

通脹毒化商業氛圍,讓互利關係多了幾分猜疑,它使人抱怨世道澆漓,人心不古。

通貨膨脹之下,財富分配不依賴於市場服務,而是體制性分配。對受剝奪者而言,憤懣不平總是難免,仇恨隨之而生。日本是養老型社會,老人身居高位,握有資產,日元通脹通過養老金系統進入社會,使全社會的養老保障都很好。老人是日本通脹的受益者。(很多人都將日本視為通縮社會的典型。其實只要看看日本央行的資產表,就能知道日元也是通脹貨幣。)

與此同時呢,年輕人背上沉重壓力。現實困境面前,尊老敬老的美德被侵蝕了,日本偶爾就會爆發出虐老殺老的新聞。有許多兇手坦言,他們這樣做乃是出於仇恨。

通脹對財富的侵蝕是無形的,對道德的腐化是慢性的。恰恰因為這種特點,溫和通脹的禍害總被忽略。現代社會,科技昌明,物質繁盛,人們卻壓力巨大。焦慮、不安和痛苦的情緒,籠罩普通人的生活。多少人情冷漠,都是緣於安全感缺失。這些危害很難量化,卻實在不宜低估。


菁城子

物質和精神追求的不相匹配是當下人們普遍存在著焦慮的根本原因。活塞如果不配套,就會失去效用;夫妻如果總是不合拍,早晚有一天會同床異夢;器官移植可以救命,但如果不匹配,很可能就會加速死亡;水裡如果缺氧了,魚兒就會感到窒息。人生的追求無非是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可以度量,而精神卻需要感覺、感觸,甚至感動;物質是可見的外在,精神是內心對自由、尊嚴的嚮往。在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過程中,自然會衍生出“主流”而又“各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各異可以說是“豐富”,而主流一旦被“扭曲”,就會造成普遍的“焦慮”。過去說“英雄不問出處”,現在講“成功不講手段”,即有錢就是成功,有錢就可以任性。面對這種扭曲的“功成名就”價值觀,無法企及的“大多數”能不焦慮嗎?現在的物質確實豐富了,收入較之過往也高了許多,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希望黑夜早一點來臨,甚至不願在睡夢中“醒來”? 因為一旦睜開眼睛就將面對工作、住房貸款、孩子補課費等諸多壓力,能不焦慮嗎?房子是有了,但卻不完全是自己的,一旦還不起房貸,還不一定是誰的呢?每天除了工作的壓力,還要為孩子的學習發愁,還要為孩子的補課費發愁,為孩子就讀什麼學校發愁,能不焦慮嗎?有人會說為這些事焦慮是自尋煩惱,可又有幾人能置身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主流”之外呢?別人的車停在公共位置,別人的攤位擺在那裡沒事,而你的車、你的攤位擺在同一個地方卻被罰,原因就是你和別人的身份不一樣。面對自己內心對公平和尊嚴的渴望,你能不焦慮嗎?當你因為沒有正規單位而沒法註冊“微博”時,王思聰的一條寵物狗卻已有了幾百萬的粉絲了,面對這樣的價值觀,你能不焦慮嗎?崇尚物質沒錯,但如果拿物質來“覆蓋”精神,那就是悲哀了!現在還有一種傾向,那就“固化”階層,就像爬山一樣,在半山腰的人,看著山腳下的人,總感覺“渺小”。每當思考物質和精神不配套的問題時,就會想到“主流”和“暗溪”。腦海中就會展現出一幅巨輪行駛在“平靜”水面上的畫面。


人生觸底反彈

社會普遍焦慮的問題,到底是因為什麼?

焦慮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是根、外因是輔!對於人來說這種焦慮無法避免,只能緩解!人生的痛苦就在於此!


焦慮的內因:這是人性使然

焦慮就是做人的代價!焦慮是人的天性!人自開化以來就會焦慮,焦慮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惶恐惴惴不安!人只有在絕對矇昧或者絕對超脫的境界上才不會焦慮,不焦慮的人要麼是傻子要麼成了神仙【實際上就是死了,活著的想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多,接近的人也不少,例如老莊,但是做到的不會有】

心病還需心藥醫,焦慮其實是一種心病,適當的焦慮並沒有壞處,它會促使人離開舒適區,但是過度了絕對有害,過度焦慮非常影響生活體驗,要緩解這種焦慮一方面需要正視它不要草木皆兵,另一方面重點在於調節心理預期,過於不切實際的人往往在現實世界會感受到更大的落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肯定比總愁明日無閒錢的人焦慮更少!我們要協調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允許現實存在一定的瑕疵,允許不完美!你能接受的落差越大你抗焦慮的能力越強!



焦慮的外因:當下的不平等形成落差、未來的不可控形成落差

一個人為何會焦慮,除了內因之外,當然也有現實世界讓他體會到這種落差的關係,其實這是現實世界的常態,這種常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平等,人與人之間存在相對落差,例如貧富差距等等,因為這些落差存在會刺激一個人產生焦慮感!

第二個方面就是未來的不可預測,現在有個詞叫財富自由,人為什麼要追求這種自由?說到底就是為了緩解焦慮感,因為未來不可預測不可控我們是有不安全感的,為了緩解這種不安全感造成的焦慮感我們在當下就會做很多準備工作,例如囤積很多的錢財來應對未來的災禍!


我的觀點:

物質文明是外因,精神文明是內因,這個社會之所以普遍焦慮是因為人性如此,是人就焦慮,但是一個社會能如此焦慮既有物質文明的問題,更有精神文明的原因。

物質文明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貧富差距過大,分配不均是關鍵,這種落差是每個人都很難迴避的,當然生產力還不夠高也是重要原因,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那麼強的生產力保證所有人都過上相對體面適宜的生活,如果生產力真足夠發達了,共產主義社會可能焦慮會少一點吧!

更重要的原因是精神文明跟不上,例如人的貪慾更膨脹了,人要索取的東西太多,你想要的越多從心理上來說就越貧窮,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人不能太貪婪,需要心態平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心安理得君

即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原因。


幸福對不同的人而言方式不同。



幸福對不同的階層而言高度不同。



幸福對女人和男人而言意義不同。



《天道》有句話:女人是形式主義的典範,邏輯思維的障礙。說的是女人是美(虛榮)的化身,不講理的典範。估計這話一定會被罵上三千遍。當然不是絕對的。



這兩句話透露出來的意思;女人易被表象滿足,也意味著好滿足,幸福高度自然不高。第二句:女人不講理時很可怕,她只有立場,沒有道理。咒了我幾遍?



講點可愛的。女人好滿足,一個溫暖的小家足慰一生。女人不講理,為了兒女可以不顧一切,無法理喻,只有是愛。



看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換個角度,意義不同。



學歷不高,通常講易獲得幸福感。先談好的方面。我在很多文章中說到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沒有學歷意味著對精神層面的要求少了。那麼難度是不是自然就低了。只有身體之慾而無心靈之慾。可問題是社會平均價值的幸福指數被不斷抬高,這又造成了物質滿足的障礙。虛榮係數加大,真是難為了男人。相對而言,三十年前或古人比我們的幸福感會更好。因為虛榮係數小,幸福指數低。



今時的社會或許一個學歷更高的妻子才更能相互理解和關心。當“物質財富”不能滿足的時候又無更好的心靈透晰,普通女子會有思維障礙的。此時家庭易發生矛盾。因為“物質財富”滿足不了共有,那就只好攬為“己有”。從相濡走向對立。而心靈通透,能自我平衡的女子可能會主動降低“物質慾望”的高度轉而保持家的合諧與平衡。我始終認為:這類問題,個人佔次要因素,社會佔主要因素。大部份人的幸福感沒有了,那麼制度的設計一定出了問題。社會制度的設計基本原則:更簡單、更明瞭。越複雜難度越大、危險越大。誰不得讀到博士後才能出來混。沒有知識怎麼活?



活的輕鬆與知識無關,與階層無關,與貧富無關才是社會的根本。所以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制度簡單,道路複雜。不能變成制度複雜,道路更復雜。



這裡面依然包含著更深層次的原因。當一個群體靠勤勞與汗水都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感”。實際上幸福就己經變質了——虛榮的幸福。幸福應是一種對生活經歷與社會實踐的心靈反饋,這種幸福最長久而且實實在在。而幸福一旦轉變成了虛榮的感覺,那麼這種幸福感不穩定,易喪失

。也說明人心的浮燥與社會價值取向的喪失。縱觀社會,90後的結婚花的都是父母的,雙方沒有人生實踐的幸福感受,短暫“幸福”後,虛擬幸福感會迅速喪失。然後不知所向。



該社會的還給社會,留給精英們去解決。多嘴一句——化繁為簡。



該個人的交給個人,留待自己好好反思。——因為簡單所以快樂,因為需求所以煩惱。



人若無求,天奈我何!



曾經寫的《男人、女人》



喜歡是橋,陌路是船



男人與女人



男人是山。總是努力向上生長,是因為渴望更高、更遠、更自由。巔峰永遠是男人最大的夢。野心是那漫山的野草從未滅絕。



山是厚重的如男人的骨是剛強的。



山是孤寂的,越是高處越是孤獨。



男人渴望三妻四妾就似總是群山環繞而一水獨平。



女人如水,清澈透明。女人大多感性、不長交往便能一窺到底。



水永遠向下流淌,女人永遠活在丈夫和兒女之後



水清澈漂亮:愛美和虛榮是女人不變的主題。



水自清自明,女人眼裡容不得男人花心如草。



水無孔不入:女人更注重細節、小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個美滿的家肯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男人經營事業



女人經營家庭



男人經營事業是實現自我



女人經營家庭是放棄自我



男人失敗,有家可回

女人失敗,無家可歸。


來去無意58911149

此問面大、深奧,只能以個人認識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談點粗淺的看法,歸結存在著三個層次方面的問題;

一是社會制度矛盾突出的問題

1,政府對社會及其企業的調控存在的漏洞與平衡控制制度缺乏管理和監督。

其表現形式在零亂、氾濫,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禁而不止。

2,法律法規的落實、實施與執行力度的問題。

表現形式在於社會各類事物中,尤有突出的建築行業,工廠、公司,招工用人不按勞動法進行,有法不依。

3,普通平民百姓基本工資太低,進廠,進公司待遇與社會普通生活差距太遠。

二,文化差異問題

1,道德教育與素養問題

表現在思想品德缺失與低下,缺乏本性本真自然的關心、憐愛與仁慈之心,歸納為正義感缺失。

2,專業技術與不對口和注重文憑而不重品德及真才的問題。

三,個人慾望的膨脹問題

1,利慾薰心,不擇手段,勾心鬥角,損公肥私…

2,家庭及社會負擔壓力大

表現在贍養老人、哺育孩子以及工作的招工應聘等生活中,壓力之大、超乎想象。

自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任是工業、農業、科學技術、軍事、國防、人文思想與意識,都隨著改革的步伐迅速發展而改變。那本就純樸、單純的思想被激流而進的改革洪流所淹沒,隨之而成為的是多變,複雜、狹益自私,妒嫉猜疑的多孔心態,從而產生了膨脹的私慾強盛之心而無日不感焦慮,無任當官、從商、幹企業或者平民百姓都心感焦慮,生活之艱難,人心變化太快,不到40年的時間卻整整改變了幾代人的思想與意識,隨之改變了社會,真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偉大的壯舉與創新。

如何讓人回到本真?其實這就提了個疑難之大問,個人認為這是不可能也不能的事情了,唯一切以調整心態、控制慾望太過膨脹,多點關心多點幫助,主持伸張正義,順應時代發展,增強個人意識,加強學習,用辯證唯物的思想求得真理。以順其自然、實為最好!

個人心得可供分享,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手機用戶雁門風正

你提的這個問題特別好,也是當今普通大眾所關心的問題想回答下:社會為什麼普遍存在焦慮?1.最大社會問題貧富懸殊,最直觀的大家經常看到報導就算有近億人出國旅遊暴買什麼什麼...這些人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我們有14億人口,就那點人能快樂的生活著...財富不均只撐握在少數人手裡,剩下的其他人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2.分配不均,居高不下的物價,不能過上人人平等的生活。也是普通大眾最不滿意的。

3.住房保障問題,有錢人可擁有多套房產可供出租收益,沒房的普通百姓沒錢買房還是沒房住當然焦慮。

4.醫療方面,我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醫療體系,看病難,收費高,藥品價格不統一,醫療保健怎麼能惠於民急待解決。

5.退休養老問題,關乎千家萬戶。退休養老金三六九等卻都享受同樣物價,不平等的生活怎能不讓百姓焦慮?我國的食品安全、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導致很多40多歲人身體就開始出問題,加強食品安全身體健康了壽命才會延長,才能去談延遲退休的問題。這些都是大眾焦慮之所在。


無知乏味171286888

不可否認,現在的人們普遍非常焦慮,甚至有的人因此而抑鬱。焦慮的表現為不敢休假、不敢失業、不敢生病、不敢生孩、不敢旅遊、不敢花錢……甚至都不敢來一場風花雪月、天真浪漫的戀愛。現在的人,為什麼會焦慮?看看下面五條你就明白了。



一,房子。現在一套房子,在三四線城市都動輒一二百萬,而職工的收入普遍在三四千元左右。一套房子要掏幹六個錢包。買了房子,家是有了,可是把老爹的棺材本也搭進去了,將來咋辦?想想都頭疼啊。

二,看病。有句話說的好: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一場大病來襲,生活水平立刻倒退回解放前,甚至負債累累。哪個體制外的人,不是天天求告老天爺,讓我沒病沒災活個幾十年呢。

三,教育。有了房子,又要愁孩子。二胎不敢生,一胎也不好養啊。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沒個百八十萬能下的來嗎。托兒費、伙食費、擇校費、補課費……這哪兒是錢啊,都是父母的血啊。

四,工作。體制內的人旱澇保豐收,可能沒什麼體會,也不會焦慮。可是體制外的人,特別是在私企打工的人,哪個不是提心吊膽的過日子,一不留神就被老闆炒了魷魚。魷魚是好炒,可是房貸咋辦?孩子上學咋辦?

五,風氣。現在的社會風氣很不好,可以說是奢侈和攀比成風。你不為所動吧,與社會就會格格不入,甚至被人瞧不起。你入鄉隨俗吧,實在又力不能及。一邊是浮躁的風氣,一邊是生活的壓力,能不焦慮嗎?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第一,跟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有關。當初中國為了改變貧窮,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改革開放,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大力吸引外資,變成世界工廠,發展出口經濟,因此出口成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但因為只是掌握了比較低端的製造技術,而高科技技術還主要在歐美國家手裡,因此利潤薄,人口數量又比較龐大,每個人分的紅利很少,所以很忙很累賺的少;反而是歐美國家人口少,但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利潤大,就像拿到了金字塔上的明珠,所以每個人分的紅利大,生活得就很舒坦。整個中國跟歐美相比就像是富士康跟蘋果相比一樣。

第二,行業的貧富差異。投資是經濟發展的第二架馬車,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大量投資高鐵、高速公路、地鐵……這些領域就像激流中的漩渦,拼命吸納周圍的財富,於是其中就產生了大量的有錢人,在促進gdp的同時卻讓其他行業的人感到辛苦艱難壓力大焦慮重!

第三,競爭的加劇!經濟發展、增發貨幣、物價提高、工資提高、福利提高、各行各業成本提高利潤降低,企業撤退、工廠倒閉、失業增加,在職人員壓力大出現年齡一刀切;鼓勵全民創業,於是大力發展電商,失業下崗人員、大學生剛出校門都紛紛創業,很多打工者也不滿現狀、響應號召,於是出現全民經商的壯觀場面,各行各業都呈現飽和狀態,粥少僧多,於是出現大量的企業店鋪倒閉的情況,一地雞毛!無論在職的還是創業的,都感到競爭壓力山大,能不焦慮嗎?

第四,福利福祉少。西方列強人少掙得多,富得流油,全民醫保養老都不夠,還發錢發工資;反觀國內,掙得少,人口多,部分群體還幹得少福利好還能雞犬升天,大部分老百姓面臨收入少卻高房價高物價,醫療教育哪個是吃素的,還要準備一大筆錢養老……不焦慮才怪!

第五,人比人氣死人。從上到下唯經濟發展至上,缺乏精神信仰,利己主義盛行,包容謙遜的美德漸行漸遠!以前的教育是讓,現在的教育是爭!什麼都爭,從在娘肚子裡就爭,連出生日子都精挑細選,更不用說長大以後好幼兒園、好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好工作、學區房、好醫院、甚至死後好的墳地……能爭過來就是比人家強,心裡就舒坦!還要讓別人看看,啥都比,出國留學移民、房子車子票子、吃的喝的穿的,各種曬各種炫各種比。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能不焦慮嗎?


北風2012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焦慮。因為,慾望膨脹的是人。形成社會文化的誘因也是人。所以,探討人為什麼會焦慮,才是答題的關鍵所在。焦慮,是人特有的意識反應。它產生的誘因無非是環境對人的精神刺激,再就是這種刺激超出了人自身的精神承受力。這才會導致人意識的心理平衡,從而產生意識焦慮現象。那麼,現如今對人的環境刺激是什麼呢?我覺得,首先就是貧富對比的刺激。一邊是養尊處優的高消費,一邊是艱苦打拼維持生計。這種經濟上的懸殊對比,就會導致人的心理失衡而焦慮。其次,工作和事業心的失衡。因為,現如今,各種職業的從業人員普遍存在著壓力和危機感。那就是理想工作做不了,在做的工作不理想。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做,沒了精神支撐,事業心哪來。整天在這種失衡的心態下工作和生活,難免會產生意識上的焦慮。最後就是信仰危機。這就是為什麼活著,人的前途何在的問題?!這可以說是困擾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因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撐。有了信仰,人就有了精神動力,有了做人的目標,有了做人做事的參照系。而沒有了信仰,就如同有迷了而焦急。從而產生意識上的焦慮。綜上所述,這恐怕才是導致很多人意識焦慮的根本原因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