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普遍焦虑的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

深圳火头军

一、社会效率获得飞跃式发展,旧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导致分配扭曲,分配扭曲导致(劳而不得)社会价值观体系扭曲

社会普遍焦虑我们往往认为是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出了问题,并且我们也总是试图从这几个方向去寻求解决方案。但这个药方除了让儒家文化复兴(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儒家文化繁荣是社会衰败的开始),根本不会起到任何好的作用。

直接上数据。2017年国企负债总额超过100.08万亿,居民存款65万亿,扣除居民贷款,居民净存款24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国企把居民净存款全部赚走,依然不够还银行贷款(另一个数据,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30万亿)。请注意,这个债务的恶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2010年,居民贷款只有8万多亿,而2017年已经增加至36万多亿。同期,国企债务也是暴增若干倍。数据清晰说明:我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所有人都欠银行钱。理论上,根本还不上——这是整个社会的焦虑之源。

——为什么?

企业是贷款搞工业化,政府是贷款搞城市化。

假设两者整体贷款40万亿,这40万亿会通过工资变为居民40万亿存款。

在过去30年,40万存款形成的利息最多20万亿。

而40万亿贷款形成的贷款利息则会超过100万亿。

因此,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后,企业(和政府)要从居民身上赚回120万亿才能清偿银行贷款。但居民实际只赚了40万亿,加上利息也只有60万亿——还不起——购买力枯竭,另一面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使经济进入死局。造成这个死局的根源不是某个人好或坏,而是只要按照现代金融机制,一定会产生这个结果(西方教科书很明确的告诉大家,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根源:贷款=存款,因此,存款被企业赚走,还贷款,利息差部分还不起,一定会引发经济危机,而金融资本就是靠经济危机发大财,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的金融规则则是完全照搬的,金融从业者是照章办事)。这个

数学死局实际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所以欧洲人宁可打世界大战,也不去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问题隐蔽在一个错误常识之内。这个错误常识是:大家以为货币是政府印出来的。数学表达:0=W(印的),但实际情况是:(-W)+(+W)=0,基础货币[+]对应国债[-],存款[+]对应贷款[-],国债和贷款都是银行的资产,基础货币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前者利息高,后者利息低。因此,时间越久,非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公众)欠金融机构的钱越多,越无法偿还。这个认知的巨大鸿沟使公众认为政府能够解决问题,而政府是一个个各司其职的部门,每个部门的从业者同样认为钱是其他部门印的。

为了理解,我们增加一个模型。

假设政府印钞1亿。政府是先发行1亿国债(政府的负债账号增加1亿),随后,政府开始印钞。假设用10天印完1亿钞票。政府将钞票存入银行(政府存款账号增加1亿,钞票已经变成银行的)。正常情况,政府是用这1亿存款去投资基建。但我们做转换一个路径,假设政府直接还债。这会产生一个我们预期之外的结果:政府把1亿存款交给银行,还倒欠银行10万利息(日息0.01%)。请注意,我们把流程修改后,政府不仅白给银行印钞,还会倒欠银行10万利息。如果政府用这1亿去投资修路,这1亿会被企业和公众赚走。未来,政府要分若干年,从企业和公众手中收回2亿过路费。因为国债有利息,本息之和会使政府必须收取2倍投资。但请注意,公众和企业一共就赚了1亿存款,他们如何偿还2亿存款给政府?这就产生了一个数学悖论!这个数学悖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严重,债务危机会包围每个人和企业。

他山之石,欧美的解决方案

政府扮演终结贷款人。

政府贷款(根本不打算还)输送给公众社会福利与保障。

这个方案虽然不完美,但却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依然用数据说话。

靠自己赚钱(存款的利息养老),1个人要获得2000元退休金要攒60万存款。

总体上中国人要赚60万X14亿人=840万亿存款,才能勉强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

但居民存款总额只有60多万亿,也就是说只有8%的人能够赚够,剩下的92%的人结构性焦虑。

反观假设中国政府无条件给予每个适龄的老人派发退休金(2000元/月),则等于中国社会增加840万亿隐性财富。会使14亿中国人不会一天到晚琢磨着攒钱,而是相对自由的消费,假设每人每月增加2K消费,GDP会增加2.8万亿X12个月=33.6万亿,税收会增加33.6万亿X20%=6.72万亿。恰好可以给2.8亿适龄人(20%)口每月派发2000元退休金。因此,政府不给予全民普惠的福利保障体系,那么,过剩产能根本就不可能去掉,这是结构性问题。反之,如果给予全民普惠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那么,过剩产能会很自然的转换为中国居民的财富,焦虑会自然消失。

社会财富=流向实体货币X使用次数=世界工厂的价值

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货币才是财富。

但真实的财富是中国人每年享受的产品与服务的总量(交易量),交易量由货币的使用次数决定,货币流向实体的速度越快,中国人享受的产品与服务总量越多,世界工厂越值钱。反之,没有消费与订单(没有享受,没有幸福指数),世界工厂是过剩产能,是亏损,是负资产。

货币的使用次数,由社会保障体系决定

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货币流向实体的速度会轻松翻倍。反之,货币就会流向房子,推高房价(把房子当作社会福利),推高渠道成本,进一步抑制消费,让实体无利可图,一起撞向灰犀牛。


高金波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昨晚刚写出来,发到悟空问答这里,和读者们讨论。

2017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年焦虑。如果说9月份“保温杯事件”还略带温情,年底42岁的欧建新从高楼一跃而下,则堪称血淋淋。

欧建新是中兴通讯程序员,他跳楼的原因是什么呢?行业衰退,职场倾轧,家庭问题,财务危机,人们从各个角度解读。最引人共鸣的还是中年焦虑。看似成功的中产阶级,幸福的小康家庭,实际内外交困。他们长期焦虑,身心俱疲。

明明工作努力,生活越来越累,真让人沮丧啊。很多人说,还不是你太贪心?既想生二胎,还想买二套房,背着债生活,当然很苦啊。

持此观点的人不少。可是,在物质发达的城市,多生一个孩子,多买一套房,这种需求很过分吗?什么时候二胎也成了奢侈品。中产阶级大多举债在身,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不这么做,他可能买不起房,每隔几年,财富缩水一大尺。谁甘心越努力越沦落?

当然,本文不是要讨论欧建新之死,而是谈当今社会普遍的焦虑。明明物质高度充裕,心灵却异常紧张,这常被视为“资本主义病”。真是如此吗?经济学家许尔斯曼给出否定答案。他在名著《货币生产的伦理》里给出解释:现代社会的焦虑病,通货膨胀要负很大责任。

通货膨胀危害,经济学研究已非常深入。概而言之,通胀使民众积攒的财富无形无影中被掠走,政府权力扩张,市场遭到系统性破坏。早得新钱的部门格外繁荣,他们对未来过于乐观的预判,会造成错误投资,差不多每十年一场的经济危机,就是通货膨胀的结果。

这种破坏不止限于经济领域,它对日常、生活、伦理道德,社会心理,都造成潜移默化的损害。此种损害很难量化,却不难用逻辑推导出来。

通货膨胀摧毁美德,首先在于它无情嘲讽了勤俭节约,鼓励无节制的负债。

想要发展经济,就要节制消费,使财富变为资本品,才能用于再生产,创造更多财富——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这番道理。因此,无论哪种文明,传统的美德都是鼓励节俭,鄙夷无节制的消费。

通货膨胀时代,这种美德受到挑战。勤俭节约,积蓄财富,那又怎样?法币的稀释,将无情洗劫他的财富积累。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一个老人拿出几十年前的存折,里面几百块钱。放在三十年前,这笔钱绝对算得上巨款,可以供养一家子人生活。现在呢?只怕吃一顿餐也不够。很多人耻笑老人“傻”,可是他不偷不抢,做错什么呢?他的财富到哪去了?老人是通胀的受害者。应该谴责的是通胀制造者。

通货膨胀时代,不事生产性活动,只靠借债周转,往往就能发大财。法定利率那么低,只要借到钱,借期拖得很长,通胀就会帮他把债务压力减轻。欠债越多,通胀还得越多,这是变相在赚钱。房地产投资者欧成效为此总结:通胀时代,不要害怕负债,债务包乃是优良资产。

无论你如何看待,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说法。很多中产阶级宁愿背着债务过日子,也不愿财富被偷。长期负债,心灵总不太舒展。这样的人多了,难免有倒霉者。欧建新这样的城市中产,若真是因为债务压力而跳楼,我唯有嘘唏,而不会加以冷嘲。

通货膨胀之下,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他们辛苦赚钱,利润微薄,高杠杆高负债的企业,大搞金融活动,往往活得滋润。没有投资理财知识的老人,他们一般信奉勤俭节约,财务独立的观念。通胀狠狠教训了他们,存款缩水让他们慌张失措。为此,他们经常成为骗子觊觎的对象。

物价缓缓上涨,商家受迫于成本上涨,经常上调产品售价。赚涨价的钱可比降价促销难受得多——上调售价意味着客户流失,还要承受客户怨气。一些商家采取“变相涨价”形式应对。减少份量,歧视顾客,这些都是常见做法。

美国的家庭主妇经常抱怨,同一款饼干,同一种价格,奶油年年变少,商家还搞出各种镂空和图案,使分量越变越少。她们抱怨商家鸡贼,商家其实也无奈啊。直接涨价太醒目,会让销售额急剧下跌,只好采取这种小把戏。

通胀毒化商业氛围,让互利关系多了几分猜疑,它使人抱怨世道浇漓,人心不古。

通货膨胀之下,财富分配不依赖于市场服务,而是体制性分配。对受剥夺者而言,愤懑不平总是难免,仇恨随之而生。日本是养老型社会,老人身居高位,握有资产,日元通胀通过养老金系统进入社会,使全社会的养老保障都很好。老人是日本通胀的受益者。(很多人都将日本视为通缩社会的典型。其实只要看看日本央行的资产表,就能知道日元也是通胀货币。)

与此同时呢,年轻人背上沉重压力。现实困境面前,尊老敬老的美德被侵蚀了,日本偶尔就会爆发出虐老杀老的新闻。有许多凶手坦言,他们这样做乃是出于仇恨。

通胀对财富的侵蚀是无形的,对道德的腐化是慢性的。恰恰因为这种特点,温和通胀的祸害总被忽略。现代社会,科技昌明,物质繁盛,人们却压力巨大。焦虑、不安和痛苦的情绪,笼罩普通人的生活。多少人情冷漠,都是缘于安全感缺失。这些危害很难量化,却实在不宜低估。


菁城子

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相匹配是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着焦虑的根本原因。活塞如果不配套,就会失去效用;夫妻如果总是不合拍,早晚有一天会同床异梦;器官移植可以救命,但如果不匹配,很可能就会加速死亡;水里如果缺氧了,鱼儿就会感到窒息。人生的追求无非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可以度量,而精神却需要感觉、感触,甚至感动;物质是可见的外在,精神是内心对自由、尊严的向往。在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主流”而又“各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异可以说是“丰富”,而主流一旦被“扭曲”,就会造成普遍的“焦虑”。过去说“英雄不问出处”,现在讲“成功不讲手段”,即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可以任性。面对这种扭曲的“功成名就”价值观,无法企及的“大多数”能不焦虑吗?现在的物质确实丰富了,收入较之过往也高了许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希望黑夜早一点来临,甚至不愿在睡梦中“醒来”? 因为一旦睁开眼睛就将面对工作、住房贷款、孩子补课费等诸多压力,能不焦虑吗?房子是有了,但却不完全是自己的,一旦还不起房贷,还不一定是谁的呢?每天除了工作的压力,还要为孩子的学习发愁,还要为孩子的补课费发愁,为孩子就读什么学校发愁,能不焦虑吗?有人会说为这些事焦虑是自寻烦恼,可又有几人能置身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主流”之外呢?别人的车停在公共位置,别人的摊位摆在那里没事,而你的车、你的摊位摆在同一个地方却被罚,原因就是你和别人的身份不一样。面对自己内心对公平和尊严的渴望,你能不焦虑吗?当你因为没有正规单位而没法注册“微博”时,王思聪的一条宠物狗却已有了几百万的粉丝了,面对这样的价值观,你能不焦虑吗?崇尚物质没错,但如果拿物质来“覆盖”精神,那就是悲哀了!现在还有一种倾向,那就“固化”阶层,就像爬山一样,在半山腰的人,看着山脚下的人,总感觉“渺小”。每当思考物质和精神不配套的问题时,就会想到“主流”和“暗溪”。脑海中就会展现出一幅巨轮行驶在“平静”水面上的画面。


人生触底反弹

社会普遍焦虑的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

焦虑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是根、外因是辅!对于人来说这种焦虑无法避免,只能缓解!人生的痛苦就在于此!


焦虑的内因:这是人性使然

焦虑就是做人的代价!焦虑是人的天性!人自开化以来就会焦虑,焦虑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惶恐惴惴不安!人只有在绝对蒙昧或者绝对超脱的境界上才不会焦虑,不焦虑的人要么是傻子要么成了神仙【实际上就是死了,活着的想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多,接近的人也不少,例如老庄,但是做到的不会有】

心病还需心药医,焦虑其实是一种心病,适当的焦虑并没有坏处,它会促使人离开舒适区,但是过度了绝对有害,过度焦虑非常影响生活体验,要缓解这种焦虑一方面需要正视它不要草木皆兵,另一方面重点在于调节心理预期,过于不切实际的人往往在现实世界会感受到更大的落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肯定比总愁明日无闲钱的人焦虑更少!我们要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允许现实存在一定的瑕疵,允许不完美!你能接受的落差越大你抗焦虑的能力越强!



焦虑的外因:当下的不平等形成落差、未来的不可控形成落差

一个人为何会焦虑,除了内因之外,当然也有现实世界让他体会到这种落差的关系,其实这是现实世界的常态,这种常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平等,人与人之间存在相对落差,例如贫富差距等等,因为这些落差存在会刺激一个人产生焦虑感!

第二个方面就是未来的不可预测,现在有个词叫财富自由,人为什么要追求这种自由?说到底就是为了缓解焦虑感,因为未来不可预测不可控我们是有不安全感的,为了缓解这种不安全感造成的焦虑感我们在当下就会做很多准备工作,例如囤积很多的钱财来应对未来的灾祸!


我的观点:

物质文明是外因,精神文明是内因,这个社会之所以普遍焦虑是因为人性如此,是人就焦虑,但是一个社会能如此焦虑既有物质文明的问题,更有精神文明的原因。

物质文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均是关键,这种落差是每个人都很难回避的,当然生产力还不够高也是重要原因,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那么强的生产力保证所有人都过上相对体面适宜的生活,如果生产力真足够发达了,共产主义社会可能焦虑会少一点吧!

更重要的原因是精神文明跟不上,例如人的贪欲更膨胀了,人要索取的东西太多,你想要的越多从心理上来说就越贫穷,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人不能太贪婪,需要心态平和!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心安理得君

即有个人原因,更有社会原因。


幸福对不同的人而言方式不同。



幸福对不同的阶层而言高度不同。



幸福对女人和男人而言意义不同。



《天道》有句话:女人是形式主义的典范,逻辑思维的障碍。说的是女人是美(虚荣)的化身,不讲理的典范。估计这话一定会被骂上三千遍。当然不是绝对的。



这两句话透露出来的意思;女人易被表象满足,也意味着好满足,幸福高度自然不高。第二句:女人不讲理时很可怕,她只有立场,没有道理。咒了我几遍?



讲点可爱的。女人好满足,一个温暖的小家足慰一生。女人不讲理,为了儿女可以不顾一切,无法理喻,只有是爱。



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换个角度,意义不同。



学历不高,通常讲易获得幸福感。先谈好的方面。我在很多文章中说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学历意味着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少了。那么难度是不是自然就低了。只有身体之欲而无心灵之欲。可问题是社会平均价值的幸福指数被不断抬高,这又造成了物质满足的障碍。虚荣系数加大,真是难为了男人。相对而言,三十年前或古人比我们的幸福感会更好。因为虚荣系数小,幸福指数低。



今时的社会或许一个学历更高的妻子才更能相互理解和关心。当“物质财富”不能满足的时候又无更好的心灵透晰,普通女子会有思维障碍的。此时家庭易发生矛盾。因为“物质财富”满足不了共有,那就只好揽为“己有”。从相濡走向对立。而心灵通透,能自我平衡的女子可能会主动降低“物质欲望”的高度转而保持家的合谐与平衡。我始终认为:这类问题,个人占次要因素,社会占主要因素。大部份人的幸福感没有了,那么制度的设计一定出了问题。社会制度的设计基本原则:更简单、更明了。越复杂难度越大、危险越大。谁不得读到博士后才能出来混。没有知识怎么活?



活的轻松与知识无关,与阶层无关,与贫富无关才是社会的根本。所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制度简单,道路复杂。不能变成制度复杂,道路更复杂。



这里面依然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当一个群体靠勤劳与汗水都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实际上幸福就己经变质了——虚荣的幸福。幸福应是一种对生活经历与社会实践的心灵反馈,这种幸福最长久而且实实在在。而幸福一旦转变成了虚荣的感觉,那么这种幸福感不稳定,易丧失

。也说明人心的浮燥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丧失。纵观社会,90后的结婚花的都是父母的,双方没有人生实践的幸福感受,短暂“幸福”后,虚拟幸福感会迅速丧失。然后不知所向。



该社会的还给社会,留给精英们去解决。多嘴一句——化繁为简。



该个人的交给个人,留待自己好好反思。——因为简单所以快乐,因为需求所以烦恼。



人若无求,天奈我何!



曾经写的《男人、女人》



喜欢是桥,陌路是船



男人与女人



男人是山。总是努力向上生长,是因为渴望更高、更远、更自由。巅峰永远是男人最大的梦。野心是那漫山的野草从未灭绝。



山是厚重的如男人的骨是刚强的。



山是孤寂的,越是高处越是孤独。



男人渴望三妻四妾就似总是群山环绕而一水独平。



女人如水,清澈透明。女人大多感性、不长交往便能一窥到底。



水永远向下流淌,女人永远活在丈夫和儿女之后



水清澈漂亮:爱美和虚荣是女人不变的主题。



水自清自明,女人眼里容不得男人花心如草。



水无孔不入:女人更注重细节、小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美满的家肯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男人经营事业



女人经营家庭



男人经营事业是实现自我



女人经营家庭是放弃自我



男人失败,有家可回

女人失败,无家可归。


来去无意58911149

此问面大、深奥,只能以个人认识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谈点粗浅的看法,归结存在着三个层次方面的问题;

一是社会制度矛盾突出的问题

1,政府对社会及其企业的调控存在的漏洞与平衡控制制度缺乏管理和监督。

其表现形式在零乱、泛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禁而不止。

2,法律法规的落实、实施与执行力度的问题。

表现形式在于社会各类事物中,尤有突出的建筑行业,工厂、公司,招工用人不按劳动法进行,有法不依。

3,普通平民百姓基本工资太低,进厂,进公司待遇与社会普通生活差距太远。

二,文化差异问题

1,道德教育与素养问题

表现在思想品德缺失与低下,缺乏本性本真自然的关心、怜爱与仁慈之心,归纳为正义感缺失。

2,专业技术与不对口和注重文凭而不重品德及真才的问题。

三,个人欲望的膨胀问题

1,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勾心斗角,损公肥私…

2,家庭及社会负担压力大

表现在贍养老人、哺育孩子以及工作的招工应聘等生活中,压力之大、超乎想象。

自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任是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军事、国防、人文思想与意识,都随着改革的步伐迅速发展而改变。那本就纯朴、单纯的思想被激流而进的改革洪流所淹没,随之而成为的是多变,复杂、狭益自私,妒嫉猜疑的多孔心态,从而产生了膨胀的私欲强盛之心而无日不感焦虑,无任当官、从商、干企业或者平民百姓都心感焦虑,生活之艰难,人心变化太快,不到40年的时间却整整改变了几代人的思想与意识,随之改变了社会,真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伟大的壮举与创新。

如何让人回到本真?其实这就提了个疑难之大问,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能也不能的事情了,唯一切以调整心态、控制欲望太过膨胀,多点关心多点帮助,主持伸张正义,顺应时代发展,增强个人意识,加强学习,用辩证唯物的思想求得真理。以顺其自然、实为最好!

个人心得可供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手机用户雁门风正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好,也是当今普通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想回答下:社会为什么普遍存在焦虑?1.最大社会问题贫富悬殊,最直观的大家经常看到报导就算有近亿人出国旅游暴买什么什么...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我们有14亿人口,就那点人能快乐的生活着...财富不均只撑握在少数人手里,剩下的其他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2.分配不均,居高不下的物价,不能过上人人平等的生活。也是普通大众最不满意的。

3.住房保障问题,有钱人可拥有多套房产可供出租收益,没房的普通百姓没钱买房还是没房住当然焦虑。

4.医疗方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看病难,收费高,药品价格不统一,医疗保健怎么能惠于民急待解决。

5.退休养老问题,关乎千家万户。退休养老金三六九等却都享受同样物价,不平等的生活怎能不让百姓焦虑?我国的食品安全、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很多40多岁人身体就开始出问题,加强食品安全身体健康了寿命才会延长,才能去谈延迟退休的问题。这些都是大众焦虑之所在。


無知乏味171286888

不可否认,现在的人们普遍非常焦虑,甚至有的人因此而抑郁。焦虑的表现为不敢休假、不敢失业、不敢生病、不敢生孩、不敢旅游、不敢花钱……甚至都不敢来一场风花雪月、天真浪漫的恋爱。现在的人,为什么会焦虑?看看下面五条你就明白了。



一,房子。现在一套房子,在三四线城市都动辄一二百万,而职工的收入普遍在三四千元左右。一套房子要掏干六个钱包。买了房子,家是有了,可是把老爹的棺材本也搭进去了,将来咋办?想想都头疼啊。

二,看病。有句话说的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一场大病来袭,生活水平立刻倒退回解放前,甚至负债累累。哪个体制外的人,不是天天求告老天爷,让我没病没灾活个几十年呢。

三,教育。有了房子,又要愁孩子。二胎不敢生,一胎也不好养啊。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没个百八十万能下的来吗。托儿费、伙食费、择校费、补课费……这哪儿是钱啊,都是父母的血啊。

四,工作。体制内的人旱涝保丰收,可能没什么体会,也不会焦虑。可是体制外的人,特别是在私企打工的人,哪个不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一不留神就被老板炒了鱿鱼。鱿鱼是好炒,可是房贷咋办?孩子上学咋办?

五,风气。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可以说是奢侈和攀比成风。你不为所动吧,与社会就会格格不入,甚至被人瞧不起。你入乡随俗吧,实在又力不能及。一边是浮躁的风气,一边是生活的压力,能不焦虑吗?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第一,跟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当初中国为了改变贫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力吸引外资,变成世界工厂,发展出口经济,因此出口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因为只是掌握了比较低端的制造技术,而高科技技术还主要在欧美国家手里,因此利润薄,人口数量又比较庞大,每个人分的红利很少,所以很忙很累赚的少;反而是欧美国家人口少,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利润大,就像拿到了金字塔上的明珠,所以每个人分的红利大,生活得就很舒坦。整个中国跟欧美相比就像是富士康跟苹果相比一样。

第二,行业的贫富差异。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第二架马车,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大量投资高铁、高速公路、地铁……这些领域就像激流中的漩涡,拼命吸纳周围的财富,于是其中就产生了大量的有钱人,在促进gdp的同时却让其他行业的人感到辛苦艰难压力大焦虑重!

第三,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增发货币、物价提高、工资提高、福利提高、各行各业成本提高利润降低,企业撤退、工厂倒闭、失业增加,在职人员压力大出现年龄一刀切;鼓励全民创业,于是大力发展电商,失业下岗人员、大学生刚出校门都纷纷创业,很多打工者也不满现状、响应号召,于是出现全民经商的壮观场面,各行各业都呈现饱和状态,粥少僧多,于是出现大量的企业店铺倒闭的情况,一地鸡毛!无论在职的还是创业的,都感到竞争压力山大,能不焦虑吗?

第四,福利福祉少。西方列强人少挣得多,富得流油,全民医保养老都不够,还发钱发工资;反观国内,挣得少,人口多,部分群体还干得少福利好还能鸡犬升天,大部分老百姓面临收入少却高房价高物价,医疗教育哪个是吃素的,还要准备一大笔钱养老……不焦虑才怪!

第五,人比人气死人。从上到下唯经济发展至上,缺乏精神信仰,利己主义盛行,包容谦逊的美德渐行渐远!以前的教育是让,现在的教育是争!什么都争,从在娘肚子里就争,连出生日子都精挑细选,更不用说长大以后好幼儿园、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好工作、学区房、好医院、甚至死后好的坟地……能争过来就是比人家强,心里就舒坦!还要让别人看看,啥都比,出国留学移民、房子车子票子、吃的喝的穿的,各种晒各种炫各种比。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能不焦虑吗?


北风2012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焦虑。因为,欲望膨胀的是人。形成社会文化的诱因也是人。所以,探讨人为什么会焦虑,才是答题的关键所在。焦虑,是人特有的意识反应。它产生的诱因无非是环境对人的精神刺激,再就是这种刺激超出了人自身的精神承受力。这才会导致人意识的心理平衡,从而产生意识焦虑现象。那么,现如今对人的环境刺激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就是贫富对比的刺激。一边是养尊处优的高消费,一边是艰苦打拼维持生计。这种经济上的悬殊对比,就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而焦虑。其次,工作和事业心的失衡。因为,现如今,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压力和危机感。那就是理想工作做不了,在做的工作不理想。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做,没了精神支撑,事业心哪来。整天在这种失衡的心态下工作和生活,难免会产生意识上的焦虑。最后就是信仰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活着,人的前途何在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困扰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因为,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有了信仰,人就有了精神动力,有了做人的目标,有了做人做事的参照系。而没有了信仰,就如同有迷了而焦急。从而产生意识上的焦虑。综上所述,这恐怕才是导致很多人意识焦虑的根本原因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