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我們科舉制度的源遠流長,其中當然不乏很多精彩的故事等著我們去發現。今天我們一起來看幾則科場軼事吧。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南北榜案——分榜錄取的開始

明洪武三十年春,會試放榜,主考官劉三吾主持了會試,選取宋琮等51名舉人。但劉三吾還沒來得及向皇帝邀功,一封舉報信已經送到了龍書案頭。原來劉所取51名貢士均為南方人,而北方書生則一名未取。憤憤不平的北方學子聯名將劉三吾告發,認定他徇私舞弊,偏袒南方人。

開科取士歷來是千年大計,國之大事,朱元璋怎麼能容忍屬下欺瞞自己呢?於是他命官員再從落第的卷子中擇優錄取。但隨後,北方舉人再次上書,稱奉命調查的官員也和劉三吾等人沆瀣一氣,以陋捲進呈。於是朱元璋大怒,將涉案的一干官員磔殺,而主犯劉三吾因為年老得以保全性命,被髮配邊疆。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隨後朱元璋親自舉行策問。這次的前三名都是北方人——狀元榜眼均來自山東,探花來自山西。新取的61人全都是北方人,無一例外。

洪武三十年的這一案件,史稱“南北榜案”。這之後,分區取士成為了慣例,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武濟川案——殿試成為定製

公元973年,宋太祖趙匡胤照例接見新科進士。在其中有一位武濟川,似乎是“南郭先生”,濫竽充數。臣下報告稱,武濟川是當年主考官李昉的同鄉,其父母還是李的救命恩人。

隨後,落第書生徐士廉擊鼓鳴冤,稱李昉在考試中“用情取捨”。徐士廉在殿上對答時展現出過人的文采,這種人才竟會落選,這更增加了太祖的疑慮。於是他決定在講武殿重新舉行考試,由皇帝本人親自做主考官,杜絕一切舞弊。結果原先錄取的36人中竟有10人落榜,朝野大譁。主考李昉因此被降職。武濟川也被免去進士身份。

讀到這個故事,我們自然應當為宋太祖的英明神武拍手叫好,但我覺得那10名後來落第的學子也是挺冤的。畢竟久經考場的文青們都清楚,考試這種事歷來就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靠運氣的。面聖時一問三不知的武濟川,有可能是因為一時緊張而導致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因此而丟掉了到手的官職,讓人不禁感到惋惜。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武濟川案的結局便是——從那以後,殿試從此正式成為了一級專門的考試,通過殿試者也就成了所謂的“天子門生”。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龔自珍——連我家的老媽子都會寫印刷體

科舉制發展到明清兩代,逐漸僵化,應試文體變成了統一的八股文。文章形式僵化,加上上千年來的考題一律由四書中來,可以說是“既極既窮”。

在這種形式和內容日益單調無新意的情況之下,主考官們評卷的標準變成了唯一的一條——書法。當時應試的書法稱為館閣體,考生們想要科舉奪魁,非得能寫一手漂亮的館閣體不成。

他們的答卷是這樣的: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清末著名詩人龔自珍就飽受館閣體之苦。他在殿試中撰《御試安邊撫遠疏》,文采斐然,但卻因為“楷法不中程,不列優等”,而屈居三甲第19名。自視甚高的龔自珍自然滿心不服。據傳,他乾脆下命令讓女兒、媳婦、小妾、婢女也每天臨池,專練館閣體,以此來表達不滿和諷刺:“看,我家的老媽子也會館閣體!”

古代“高考”那些事兒

以上幾則故事都是千年科舉歷史中流傳下來的點滴往事,想知道更多科舉趣事兒,歡迎來蜻蜓FM《高曉松談歷史》聽高曉松講講古代科舉那些事兒。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