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現在古裝劇很盛行,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某某東西需要“八百里加急”送到,那麼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信息的傳遞必須依靠人力完成,從秦朝開始,就在全國各地設立許多驛站,供往來的驛卒使用,逐漸建立了完善的驛站制度,這項制度在唐朝時達到了頂峰,據歷史記載,當時的驛站數量達到了1639個,從事這項驛站工作的人數達到21000多人,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各地的信息能以最快最準確的方式傳到到朝廷。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的驛站設立是有規定的,就是20裡就必須有一個驛站,距離遠了怕出問題,近了不划算。驛站主要功能是供官府文件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不過這也是有等級劃分的,驛是供貴賓和官府來往之人使用的,站是專供軍隊傳遞情報組織所用的,鋪是供地方官員和底層驛卒傳遞公文所用的。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的一里許多朝代都不一樣,最中肯的是古代一里相當於今天的450多米,公文上一旦註明“馬上飛遞”字樣,就得玩命的飛速送達,按照規定,一天最少得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繼續加快,最快是800裡,這是最玩命的跑法,一般能達到400至600裡就不錯了,比如唐朝安祿山在河北范陽起兵造反,3000裡外的唐玄宗6天之內就得知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唐朝的驛站制度非常完善,不止有陸驛,還有水驛,在驛站上班的人可不輕鬆,在郵遞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如果因為自身出了差錯,那處罰可是很嚴厲的,唐朝律法規定,驛長負有若干職責,首要有必要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狀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者,判處絞刑。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了,那要是半道上被土匪劫道了怎麼辦?首先要說的是,一般土匪不會去打劫這些官府文件,一是沒油水,二是防止被官府玩命剿殺。為防止被敵方半道埋伏攔截,傳遞重要文書都是分多路傳遞的,就是以防萬一,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相當於今天的特急件,根據馬匹的不同,每到一站換一次,人只要是能動都要繼續跑,吃喝都在馬上,這裡所說的“八百里加急”一般不會使用,除非遇到重大緊急軍情。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老實說,古代驛站是不能和現代的快遞相比的,不過古代驛站雖然在傳遞速度方面不如現代,但是其嚴密的組織程度並不比現在的快遞差,可以這樣說,是古代的驛站制度奠定了現代的物流基礎,驛站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高度發達的具體體現。對此,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