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可以看,哲學不可以不讀

公元前7世紀,有位古希臘哲學家夜晚走在曠野之間,抬頭看著星空,滿天星斗,可他卻預言第二天會下雨。就在他仰望星空之時,沒有留意腳下的坑,不小心掉了進去,差點摔個半死,別人把他救起來,他依然只顧著說:"明天會下雨。"


這時人譏笑他行為愚蠢,不切實際,只想瞭解天上的事,卻不知道自己腳下的是什麼。


這位哲學家被學界公認為“哲學史第一人”,但他的這個笑話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名人軼事的真假我們已無從辨別,但關於哲學的探索卻一直在延續。


在追崇自然科學的今天,有許多人不免質疑: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讀哲學,我們還要不要仰望星空?

的確,哲學不能直接拿來用於生產活動,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哲學,反而物質生活越是發達,我們越要學會反思,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


雞湯可以看,哲學不可以不讀


現代社會,為何還要讀哲學?


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自身,不隨波逐流,建立一個穩定的內在自我。


哲學學者陳嘉映說:“問為什麼是人的天性,哲學就是回答為什麼的學問”。


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大哲學終極問題在有些人看來很可笑——生活的煩惱已經足夠多了,哪來的時間去思考這些抽象的大問題呢?


但其實我們生活中許多的煩惱,比如職業的選擇、身份的焦慮、情感的迷茫等等,它的解決路徑就藏身在在一個更大的“道理”之中,而這個“道理”就是哲學。


但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雞湯氾濫、眾說紛紜的時代,從來就不缺道理,市場上還有泛雞湯式的哲學形式存在,那麼它與真正的哲學的區別在哪呢?


縱觀二者內容,雞湯往往具有情感煽動性、傾向性、侷限性,而哲學則是相對冷靜的、樸素的、經得起推敲的;雞湯往往是告訴你要怎麼做,而哲學更多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讓你能夠獨立思考。


人是社會性動物,除了理解自身,哲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是審視個人與社會及所處世界的關係。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中國社會後單位時代來臨,社會正逐漸走向原子化。


社會原子化是指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公共世界之間開始疏離,陷入利己主義的小圈子。原子化更表現在社會規範失靈,道德水準下降,當人際聯接的紐帶喪失後,各種社會制約因素也消解了。


人的生存失去了絕對的標準,此時此刻,需要做的就是:重建價值


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應該有怎樣的關係?他人有權期待我們做什麼?我們有權期待他人做什麼?

哲學會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它是我們內心的一把標尺,幫助我們重新評估價值,建立標準。


雞湯可以看,哲學不可以不讀


哲學是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格式塔。

哲學為人類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

哲學向人類提供簡潔而有效的世界圖像和認識基礎。

哲學就是幫助你調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學問,就是改變你自身、而不是改變你的環境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