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這個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學映射,我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下。

“激進、躁動、張揚、粗獷”,看到這些字眼的車,你第一時間會對車主產生什麼樣的印象?在高峰期的城市駕駛著這樣一輛巨無霸、大塊頭,車主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SUV系車,它流行於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而後傳入中國,它相對於純粹的越野車來說有點“柔”,是帶點休閒性質的越野車,既適合城市行走,又適合在野外奔馳。SUV系車會令人聯想到一種強悍的、不妥協的硬漢形象,如果說越野車的戰場是叢林,那麼鋼筋水泥的城市就是SUV系車的“都市叢林”。

為何粗獷風格的設計會壓倒速度和性能,越來越成為人們所考慮的因素?實際上,這類軍人般的,題主所提到的設計很“兇”的車,帶給人的強硬形象正是人們所需要的,它能夠帶給人們安全感,實際上反映了社會的面臨信任危機。

《紐約時報》曾刊登了一項社會調查報告"The latest fashion:fear of crime design",裡面探討了上世紀90年代SUV系車在美國社會流行的原因,這種粗獷風格的車,除了帶給人們安全感,還隱約體現了個人主義佔據社會意識形態上風的現象——由於社會的信任危機,所以想躲開他人,不具備合作性的公共精神,也不願意再接納“搭便車者”。


“人們試圖通過駕駛如同裝甲一樣的車,儘可能的讓潛在的襲擊者感到畏懼,從而擺脫這個殘酷的、不信任的社會的威脅。”——"The latest fashion:fear of crime design"


“在SUV大受歡迎的同時,其他跡象也表明美國人愈發對他人感到不安和害怕:封閉式社區數量增多,家庭安保系統銷量增加。”——“Driven to extremes:fear of crime and the rise of the sport utility vehicle in the US”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這是一輛2004年左右的老別克凱越。這張照片帶給我的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嚯,這個設計好溫和。無論是從整車形態,還是從細節設計上來看,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溫雅從容的氣質。


其實不僅僅是老凱越,千禧年附近誕生的那些車子確實都挺溫和的。


比如說,這是當年的馬自達福美來: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這是剛剛國產時候的第一代豐田威馳: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在那個時代,車輛的前臉造型理念中,大家都更熱衷於去營造一張笑臉。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化設計,就是上一代的馬自達家族設計,在那個時代裡,馬自達的車都是這樣的: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相比之下,現在的整車造型,明顯就要凌厲很多了。笑臉已經變成了怒視。比如說,這是現在的馬自達3: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下面是現在的馬自達6(阿特茲)。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這種凌厲不僅僅是體現在細節造型方面,甚至整車的姿態都朝著凌厲和兇悍的方向發展。就車輛的型面構成來看,大量運用的反R面特徵構成的光影,將層次感進行了立體化的雕琢。車輛的站姿也基本上保留了侵略性十足的運動化設計。


比如說,這是當年老帕薩特的站姿: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以當年非常流行的蒼穹式車頂,構成了整車上裝,配合車尾以及車頭的線條構成一個很標準並且很均衡的三廂車姿態。


而這是現在的新一代邁騰的站姿: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可以看到,大量曲面加速特徵的運用,使得新一代邁騰的車頭有了明顯的俯衝感。整車的視覺中心構成已經明顯的朝著車頭的位置偏移。車身的型面構成也大量運用了小倒角的特徵線條來提煉層次感。


這種感覺就像把亞洲人的面部輪廓變成了歐美人的面部輪廓。而整車的細節特徵形象,也在這種更富於變化的型面特徵中,變得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越來越兇。


說實在的,其實我並不喜歡這種富於侵略性的設計,因為,它會讓我在參與到交通行為的過程中變得易怒。不過,這並不是今天我要討論的重點……好,我們切入正文:


變兇第一步:大嘴(奧迪:怪我咯?)


現在所流行的這種侵略性設計,首先是得益於大嘴式造型的興起。在2004年,奧迪推出了第6代A6。在我看來,這是可以載入汽車設計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相比於同時期主流的前臉設計,第六代奧迪A6開創性地將中央進氣格柵和下方進氣口融合起來,打破了傳統設計理念下前臉橫向分層設計方式,使得整車前臉變成最主要的視覺中心,而大燈、霧燈被弱化,這種設計在當時來看是尤為驚豔的。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隨後,越來越多廠商效法“大嘴”設計,因為相比溫和的風格,這種誇張的設計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吸睛指數高。而在大嘴式的設計理念構成下,由於視覺中心得以集中並且被放大,所以車輛前臉兇悍和富有侵略性的一面就有了一個明確的設計導向。相比於溫和化的設計,這樣的趨勢顯然會更富有侵略感。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事實上,大嘴式設計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隨著車用動力的渦輪增壓化趨勢愈演愈烈,動力系統對於車頭進氣量的需求也在持續的增加。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嘴式進氣格柵無疑是一個既能夠保持造型風格具有前瞻性,又能滿足工程需求的處理方式。


變兇第二步:LED燈的採用(奧迪:又怪我咯?)

在過去溫和派設計裡,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這樣的情況,大燈的尺寸佔據了車輛前臉正面投影的大部分面積。比如說文章一開始就提到的別克老凱越。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傳統的鹵素光源以及後期的氙氣大燈,對於配光的要求限制了大燈尺寸在縱向方面的壓縮,而由於大燈尺寸的限制,整個車頭的高度也被限制——要滿足一個合理的造型比例,就不能讓大燈單純變得很大。所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車頭的多層次設計。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隨著LED技術的進步,以及在產業規模下所帶來的成本壓縮,LED技術現在被大規模的進行了普及。這也就使得,大燈的尺寸限制被打破。而隨著大燈縱向尺寸的壓縮,侵略感自然就應運而生。這個道理和我們皺眉頭是一樣的。


比如說我們可以來對比E90系的寶馬3系和F30系的寶馬3系。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從車頭的形象上來看,可以看到,由於大燈縱向尺寸的壓縮,F30系的寶馬3系在車頭位置設計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曲面加速,使得車頭的視覺高度得到了進一步的下壓。


變兇第三步:衝壓工藝的進步


衝壓工藝對於整車型面的構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不管你在紙上多麼天馬行空地勾畫一輛車,如果沒有先進的衝壓工藝,紙面上變化多端的曲面就難以實現。


最簡單的衝壓自然就是平板的衝壓,不需要複雜的衝壓模具,也不需要多倒序的工藝。所以在二戰結束後的經濟復甦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經典的國民小車的設計,都是直來直去的平面設計,比如說雪鐵龍經典的2CV。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當然,平面衝壓工藝簡單的背後,是造型被極大的限制住。隨著技術的進步,眼下的車輛外覆件的衝壓工藝可以達到七道以上的工序,來加工一個特徵。在20年前,這個數量最多也只能到三道工序。正如前文講到的寶馬3系車頭位置的曲面加速,這個細節至少是一個三道序的加工工藝,而它的上一代,則是明顯的兩道工序。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同樣的例子,還可以在大眾系列的車上看到。比如,新一代大眾CC上出現的這根硬朗的小倒角折線,至少在衝壓工序上經歷了七道序,才能夠做出這樣一道漂亮的特徵。隨著這條特徵的增加,新一代大眾CC的整車層次感有了明顯的提升,在多層次的構成下,侵略感自然會更好營造。與此同時,小倒角折線的運用也明顯的提升了型面的硬度,摸上去的厚重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小結

最後,現代的車越來越具有侵略感,自然也是離不開年輕一代消費者成為主流的因素。不過,設計和時尚這種事,從來都是在輪迴的。信不信再過上個幾年,溫和派的設計又會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呢?


汽車作為設計、技術與商業的結合,必須在商品化時代考慮如何在同質化海洋中讓用戶記得住。因此,設計必須讓汽車更有吸引力,美也好醜也罷,正所謂注意力才是一切參與的開始。

而兇是最讓人印象深刻、最能吸引注意力的情緒傳達之一。

說到汽車設計的吸引力,就不得不提豐田章男,豐田章男曾對雷克薩斯提出"要做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的要求。在強勢的頂層設計指導下,雷克薩斯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設計革命。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早期豐田的設計體系是這樣的:一份設計樣本出來之後要送到上百號評委那裡,評委們對所有的設計細節打分,再通過分析找出評委們觀點嚴重衝突的地方,然後由設計師淡化這些設計衝突,最後送到豐田總部給30名高管審閱,最終做出決定。這樣的評審體系讓豐田產出了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設計,也讓豐田設計沒有性格。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Lexus-LS_460-2007

改變這種狀態的是豐田新任總設計師福市篤雄,他認為以前豐田的設計體系是一個減少缺點的過程,但並沒有創造新的優點。所以他擔任總設計師後對評審體系進行改革,評審小組成員大幅縮減,而且不能直接決定設計方案,評審高管數也減少了三分之二。

最終豐田的設計過程由“刪減缺點”變成了“疊加優點”,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雷克薩斯在graphic與surface上產生的極致觀感,個性化的雷車由此誕生。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Lexus-LF-LC_Concept-2012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Lexus-LF-LC_Concept-2012

正如我們所見,這種極具特色的設計收穫了一大批年輕的狂熱分子,也包括部分汽車品牌。在豐田老大哥的帶領下,本田和日產也走上了怪異的設計道路,國內部分品牌也開始受此影響。


從車企迎合消費者的角度講,“兇”是設計年輕化與運動感最直觀的體現。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各個品牌的不同車型,以前只有運動車型才有“兇”的前臉表情。隨著車企們越來越重視年輕化與運動感在造型上的體現,不論什麼車,如果不提年輕化和運動感,都不好意思說是賣給年輕人的。當然,車企們認為擁有年輕心態的人群同樣需要年輕化與運動感的設計。

大車“兇”就是霸氣,小車“兇”就是年輕,“兇”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汽車表情。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豐田 埃爾法

越來越憤怒?從汽車設計越來越具有侵略性說開去

豐田 奕澤

豐田設計進化的案例十分經典,不僅是對當下汽車設計同質化現象強有力的刺激,更是對現有的設計體系具有啟發意義:如何剔除汽車設計過程中的“民主”?如何強化汽車設計的“優點”?如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