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對楷書的筆法和篆書的筆法怎麼看?對鋪毫和絞轉怎麼看?

書法經典


李振興書法藝術理念:書畫同源,道法自然。藝術在於創新,古漢字是中華先聖對天地人萬象的寫照,其生命結構思想博大精深,漢字文明成就了華夏文明古國稱謂,併成就唯一將幾千年文化記載傳承的文明古國。書法藝術在於漢字象形表意生命思想藝術表達性,一字多寫多意,同一文字不同詞句環境不同狀態意義體現,蘊涵綜合藝術陰陽五行之神魂,重在體現詩書畫意完美統一。書法藝術家在於能否識字,並對自己書作漢字生命結構思想藝術表達形式說文解字。

無論楷書隸書筆法,皆是秦朝以來為了政治文化統一,無視漢字生命結構狀態而框架規範工具性簡化字行為,是漢字學習交流的初級過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是中華民族第一部字典,是識字學文化和弘揚傳承漢字書法藝術的基本途徑。

刀是刀,桃是桃,框架刀桃睜眼瞎。

橫平豎直雷同戲 ,陰陽五行綜藝佳。

蠶之頭,燕之尾,眉毛鬍子一把抓。

複製臨摹效顰戲,囫圇吞棗美味誇。

貓是貓,鼠是鼠,盜娼貓鼠禍中華。

漢字規範本工具,說文詩書真奇葩。

鹿是鹿,馬是馬,指鹿為馬書法家。

書畫同源自然道,象形表意文明花。

漢字道法。翰堂李振興,己亥孟春。


篆書說文創始人李振興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談一下楷書筆法和篆書筆法的相同點。這兩種書體都是比較工整的字體,筆法上大都採用中鋒行筆,這是筆法上最大的相同點。一般來說,篆書筆法都是中鋒;楷書筆法絕大部分是中鋒,少部分筆畫是側鋒。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楷書筆法和篆書筆法的不同點。

1.篆書筆法上基本每個筆畫粗細很均勻,楷書筆法上基本每個筆畫都有粗細變化。(見下圖)

2.篆書筆畫的起筆和收筆都是藏鋒,很少有露鋒出現;楷書筆畫的起筆和收筆既有藏鋒,也有露鋒,穿插使用。

我們先來看一下篆書的起筆和收筆,都是藏鋒,很圓潤。(見下圖)

我們再來看一下楷書的起筆和收筆,有藏鋒,有露鋒。(見下圖)

3.篆書的拐折筆畫大部分是圓筆,楷書的拐折筆畫大部分是方筆。(見下圖)

以上是楷書和篆書筆法上的部分對比,差別還是很明顯。

對於鋪毫和絞轉,書法裡的一些書寫技巧,有利於筆畫特點的表達。

比如楷書捺筆就是鋪毫寫出來的,因為捺筆是由細變粗,所以毛筆用力越來越大,把筆鋒鋪開,容易出現越來越粗的效果。(見下圖)

以上就是小編對楷書筆法和篆書筆法的認識,如若有誤,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小書為


你好,我是新堂,一直關注書畫藝術的書畫人,很高興跟你分享我的見解。

您的問題涉及到比較強的專業性。我們先來理一理你的問題:第一,楷書和篆書的筆法區別,第二,鋪毫和絞轉的區別。

先來討論楷書和篆書的問題。以下我分點論述。

第一,楷書用筆以側鋒露鋒為主,線條講求起承轉合的變化關係。篆書行筆以中鋒為主,不論是大篆還是小篆,都要求首尾藏鋒。

第二,篆書在楷書之前,從筆法演變角度而言,先有篆書再有楷書,它們的筆法也有著前後的演變關係。

第三 ,楷書筆畫多,形狀變化多,而篆書一根線條寫到底,兩個筆畫的不同,而用筆上的技巧也有很大的區別。

而關於鋪毫和絞轉的概念,下面也做個論述。

鋪毫,籠統的講就是中鋒,只是在中鋒前提下更具了體操作方法。中鋒用筆,一個是鋪毫,一個是裹毫,兩者在具體操作上不一樣,但都要求線質渾厚。絞轉,應該是比較晚出的詞,明確說清楚定義的是當代的邱正振中。我個人認為更接近於裹鋒。

兩種用筆都有很經典的書法大家作為經典參考案例。鋪毫,最經典的代表就是伊汀洲,他的隸書名揚四海,就是用鋪毫寫出。而絞轉用筆的,一個是顏真卿,他的祭侄文稿堪稱一絕,另一個是康有為,近代的林散之用拖泥帶水之法,也頗見幾分絞轉意氣。

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我是新堂,歡迎關注交流。


新堂的藝術生活


         楷書筆法精妙,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以中鋒為主,兼施側鋒為輔,方可達到結體端莊嚴謹,符合傳統美學規律。

      篆書的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筆劃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筆畫凝鍊勁挺,圓健美觀,有立體感,更是篆書的主要用筆方法。

      

       鋪毫是一種用筆的技巧,中鋒運筆,力貫於手,壓筆行筆,筆毫鋪開即鋪毫,行筆有遲澀感,這種筆毫給人以筆畫有骨有力,有血有肉。

      絞轉用筆方法具有連綿的長節奏,速度變化產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有粗細、濃枯,產生線條的節奏感更強,線條形態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表達的情感也更為複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勢,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手札、孫過庭書譜表現的更為突出!


聖陽


古人對筆法的名稱,特別是不同人的口訣,我輩不可能完整理解。因為口訣幾乎是概括化,符號化了。除非是其本人口傳心授,入室弟子和弟子,才能較完整理解。

筆法不分字體,甚至字畫不分。都一樣。只是相對而言,篆書筆法較淺顯,楷書較複雜。

絞轉是用於圓筆的書寫方式。逆鋒後回鋒時,提後轉作圓弧狀,則為絞轉,成圓筆。

鋪毫主要作用於隸書的燕尾和重捺。必須將毫輔開才能完成。其實所有筆劃均可用其法。





竹葉篆


中國古代的“書”,一作動詞用,指書寫的動作;二作名詞用,指通過書寫動作而產生的留存物。所以說,書法這一藝術離不開書寫動作這一過程,而書寫動作這一過程想要體現出審美意識,也就與提按、使轉有密切關聯,從審美要求上看,書法藝術的美化也因提按使轉得到了有意識的發展。 從書法藝術角度來分析“提按”,提按是毛筆運動的兩個相反方向的運動。提,指在垂直方向向上用筆的動作,按,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筆的動作,兩個動作都是垂直方向的用筆,但在運動中卻是一對矛盾。按的動作過程中,提與按並不像我們字面意思理解的簡單提拉、簡單按壓的動作,而是在做提這一動作時,我們既要保持毛筆的筆尖有一定的彈性,同時也要有一絲把筆壓住的細微動作,做到提中有按。按,則是在保證把毛筆筆毫鋪散的狀態下,又要帶有提的細微動作,做到按中有提。“提按”兩者相鋪相成,無論在做兩者中任何一個動作,都需要有相反的一方輔助配合才可以,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

從書法角度來分析“使轉”,使轉是指行筆的轉折呼應。“使”指運筆,“轉”作為筆法則有兩個意義。其一,與“折”相對,指在書寫時毛筆筆毫左右圓轉運行,在書寫筆畫時,筆毫與紙的接觸在連續的時候又略帶些許停頓,在連與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其二,指字在轉角曲折之處,筆毫在轉向時以平移作圓弧形而不露方折角。“使轉”也通常作為一個詞使用,將書法的筆畫靈活展現,呈現出繚繞之美。使轉,有“平移之轉”與“翻絞之轉”兩種。所謂平移之轉,則是毛筆在做圓轉動作時,筆毫與紙面接觸的部分始終與之前筆速一致,作圓弧形,形成質感圓潤而均勻的線條質量。“翻絞之轉”則是指筆毫在紙上做圓弧運動時,接觸紙面的筆毫面不斷變化,有中鋒、側鋒、偏鋒的變化,左右翻絞。

“提按”產生的根源,取決於人體動作的生理條件與柔軟書寫工具毛筆的物理條件總和。手執筆到達文字書寫的載體之處是按,離開文字書寫的載體之時是提。從廣義理解,筆畫重為按,筆畫輕時為提,提按運動產生筆畫粗細變化。早在殷商時期,用毛筆書寫於甲骨或陶器上的文字面貌上來看,字的書寫形態就以具備提按的書寫方式了,筆畫當中多以“尖起中按提收”的用筆方式,形成的文字多是筆畫兩邊尖,中間粗,如同“棗核狀”。入筆順鋒拖入形成尖頭,行筆過程中稍按,筆畫略粗,形成“豐中”,收筆處順鋒而提,形成尖尾。提按也就有了一定的表現。

“使轉”則是在篆字當中有了顯現。篆字通常以線形筆畫構成,這也就使“使轉”這一書寫動作得到了運用。用毛筆畫出一個方轉稜角的圓形弧度,自然也離不開使轉的用筆方式。那麼實際上商晚周早時期的提按是與使轉是相互運用其中的。 提按與使轉也是有原始階段和發展階段的。自然的提按與使轉是“筆法”提按和使轉的淵源,而“筆法”的提按與使轉是從原始階段的基礎上得到的昇華。戰國早期出土的一些簡牘中,出現了一些“方頭銳尾”的筆畫,其特點一是在筆畫的轉彎處是直折,可視為書法意義提按筆法的起源。二是筆畫的入筆處重而出筆處輕,形成頭粗尾細,頭方尾尖的筆畫形態。側鋒入筆形成的方頭,是毛筆“按”的使然,收筆提鋒,形成的尖尾是毛筆“提”的使然。促進筆畫產生與發展,書法意義上的提按筆法則是功不可沒。提按的性質,從原始階段的實用性逐漸上升為審美的需要。提按也從不自覺走向了自覺階段,也就是具有書法意義的提按了。

書法的提按與使轉在不斷的發展中,從書法意義理解這也是筆法的不斷成熟——從實用性質的要求上升到實用與審美兼而有之。提按與使轉的不斷髮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文字學拉近了關係。 促成隸書形成的積極因素,離不開使轉與提按二者。隸書與篆書的區別,主要是用筆方式不同。郭沫若先生曾說:“在字的結構上,初期的隸書與小篆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在用筆上有所不同。”從筆法上來看,篆書用筆迂迴盤曲,圓健美觀,舒暢流美,而隸書的用筆則是化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改曲為直。從戰國晚期至秦的隸書中,由提按筆法產生了方折筆畫,同時也產生了隸書中最具有代表特徵的波磔筆畫。書寫者通過提按形成了粗細筆畫的對比,以及通過提按形成的塊面與翻絞之轉相結合,也為促進漢隸書的形成發展增添了一份力量,隨之也促進了章草的發展與成熟。

提按與使轉各自獨樹一幟,逐漸形成書法藝術展現的生命線,分別為今草、楷書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積極因素。作為最原始的、自然的平移之轉筆法,因實用性的需求平淡,而不得不需要轉型,於是將“圓潤”筆畫風格特點轉用於今草之中,並與其翻絞之轉融合,並將小篆中“圓而勻”筆畫與隸書中方折之筆融合改造,例如隸書中多些字右上方的直角形的方肩變為帶有弧度的圓肩。使轉的筆法同時也使今草的筆畫更加圓轉流暢,書寫感覺似行雲流水,這也促進了魏晉時期的今草成熟。提按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強化它的形態,使其筆畫更加稜角分明,例如隸書筆畫當中圓肩轉折慢慢的出現為帶有折筆的轉折,逐漸發展形成後來被稱為的“頓筆”,這就對隸書轉變為楷書所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線條是書法創作最鮮活的獨特藝術語言,而線條的靈活離不開提按與使轉。“用筆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性情乃見。”提按雖是一個小細節,但卻反映著書法藝術作品當中的小情趣。使轉同樣也為增添性情之處,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總之,要使一幅書法作品具有審美藝術,提按與使轉是非常重要,少了這兩個細微變化,線條將呈現呆板僵直、平淡無奇。 結語:中國漢字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相互發展結合,把原始階段的使轉與提按逐漸提升為具有書法藝術意義的筆法,同時筆法意義上的使轉與提按也促進了字體的演變發展,更加完善了漢字學的實用性與審美性。



國學紫微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我是初學者,也沒老師指點,全靠 悟。所以理論方面也不會太說。只是感覺隸書和篆書用筆差不多,我寫篆書筆筆中鋒,寫隸書多用鋪豪,剛開始練 玄秘塔 不好把握,很難!準備返回來練篆 隸!看看寫的中不中!











三藐三菩提菩提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楷書和篆書的筆法

說到筆法,首先你要明確一個概念,何為筆法?筆法粗略的講就是古人的用筆方法,可分為執筆,起筆、行筆和收筆,篆書的書寫孫過庭書譜裡有介紹“篆貴婉而暢”,就是篆書貴在婉轉流暢,他的筆法相對於楷書就少一些,線條也少一些。一般注意藏鋒起筆,收尾可以收,也可以不收,不收的話,古人謂之皴鋒。楷書的話屬於時代的產物,唐人尚法,所以在唐朝由於政治經濟,自己書寫的要求,在漢魏基礎上做了改進,制定了一些規則。它的起筆有尖(陰符經),有圓(顏麻姑仙壇),有方。在行筆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粗細的變化,收筆也會有頓筆,皴鋒,回鋒收筆。

關於鋪毫和絞鋒的看法:

鋪毫和絞鋒是筆峰在行進中的兩個狀態,鋪毫一般用到筆毫的三分之一處,如萬毫齊發,一般在寫榜書和魏碑時用的比較多。

絞鋒是一般在畫大圈的時候,順時針到七點方向,往十二點方向走的時候,會出現,古人結字時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是提筆換鋒,重新走下一個動作,這種寫法在書譜裡面體現較多,詳見書譜。並不是說我畫大圈,寫到七點方向,非要把它絞鋒寫過去,一旦這樣,必是枯筆。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筆墨丹青zsw


楷書的運筆相對比較嚴格,很注重藏鋒、回鋒,篆書更注重的是結構,運筆上中鋒運筆,注意收筆要穩。

鋪筆、鉸轉等技巧只是鋪助手段,還是要注重基本功的練習,不運用技巧才是最大的技巧。就像真正懂周易的人而不用周易去占卜。



雪飛188836876


楷書,篆書都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楷書能很好的掌握字形,結構,筆順等等方法,篆書能對字的線條起到很大的幫助,使線條更加厚重,有內涵。至於鋪毫或攪轉,我認為是順其自然就好,不要刻意去追求這種東西,刻意追求的話會使你走進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