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挖掘黃陵,萬曆皇帝和兩位妃子的屍骨是怎麼處理的?你怎麼看?

風蕭蕭285537696


其實對於一件未知的東西很好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比如經常就有人問偌大的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打開看一看,裡面肯定是奇珍異寶、機關重重,想想就讓人激動,但是在激動之餘你應該想一想當年郭沫若所帶領的團隊挖掘定陵後的慘劇,真是讓人慘不忍睹,所有的東西因為環境的改變瞬間變得面目全非,而這些所謂的考古學家也只能看著,沒錯就是看著。



看完之後估計就是涕泗橫流吧,普通人有好奇心也就算了,這專門的考古學家怎麼也一股腦的就知道往裡鑽呢?所以這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等等東西都丟失了,現在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仿製品,對於歷史研究已經毫無意義。在皇陵中其實除了大量的文物之外還有萬曆皇帝和兩位妃子的屍骨,其實也是具有研究的意義的。



但是隨著棺木被打開,加上原本屍體保存的就不是特別的好,打開之後發現已經腐敗嚴重,但是骨架頭髮保存的還比較好,因為開始文物被大量的破壞,在打開棺木之後也就沒有多動,後來就進行了所謂的修復工作,但是因為技術有限,修復也彌補不了什麼東西了,還找了雕塑來仿製人物,但是效果相差太大。



那麼後來這些屍骨去了哪裡呢?原本就經歷一次考古洗劫之後的定陵,再次天降橫禍,1966年,定陵被一群瘋子闖入之後,活生生的把萬曆皇帝以及兩位皇后的屍骨給拖了出來,還有大量曾經的照片、畫像、重要資料等等被他們一把火給燒了,還有質地良好的棺木居然被扔到了山溝裡,真是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目前為止,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皇陵,和乾陵,很多人納悶,為什麼不開呢?我可以告訴你,因為第一大悲劇定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寢,裡面除了萬曆,還有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動工發掘是1956年,在1958年時,正式宣佈“定陵打開”。


實際上,起初發掘的陵寢不是定陵,是朱棣的長陵。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陵寢大而豐富,考古價值極其的高。但是考古所才剛成立不久,沒什麼經驗,壓根無法發掘出長陵。

於是,打算拿明十三陵某陵練練手,之後再發掘長陵。經過探測,隱隱發現定陵的墓道,加上定陵所在位置,方便而安靜。天賜良機,這樣,開始發掘定陵。


在清理過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他是後面“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親,熹宗朱由校時才遷葬進定陵。可能是遷葬緣故,她的棺早就腐爛。

定陵的棺淳,朱漆,棺為楠木,淳為松木。只有萬曆和孝端的棺淳保存完好。之後,是和萬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後是萬曆。

骨骼出來,立即修補。再就是極其豐富的陪葬品。遺憾,由於技術的落後以及經驗的不足,很多文物都被毀壞了。比如那有機質文物,一旦遇到迅速流動的空氣,迅速氧化。當時有個鮮豔的彩陶,照相機快門的時間,什麼也不剩。


wg開始,定陵難以逃脫,打倒封建迷信嘛,很多文物在這次動盪中毀壞。目前,定陵裡除了那些石制,其餘就是仿製品。

各種批鬥下,楠木棺淳被扔下山溝之中,被農民砍了,有的當傢俱,有的做棺材板子。很奇怪,棺材剛做好,老太太就死了。沒福分唄。

一聲令下,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骨骼伴隨著燃燒的木柴“噼裡啪啦……”化為灰燼,送入到自然當中,塵歸塵,土歸土。

有了定陵這次教訓,帝王陵堅決不動……所以,秦皇陵和乾陵的發掘應仔細考慮。


非常茴香豆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都說萬曆皇帝懶政,說明朝亡於萬曆,因其在位48年中,就有三十年的時間不上朝。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真的只是因為他懶政嗎?定陵的考古發掘已經將答案告訴了世人。


1956年—1957年,我國的考古學者們對定陵進行了有計劃的考古發掘,而定陵也成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

隨著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棺槨被打開,考古人員發現,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已經腐爛,但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

通過對萬曆皇帝骨架的研究,人們發現,萬曆皇帝的左右兩條腿長短不一,也就是說,萬曆皇帝生前患有嚴重的腿疾,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跛腳皇帝。

因此,可以想象,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或許有懶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應該是他嚴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


同時,一個皇帝,一國之君,他也不願意被人看到他跛腳的樣子,這是皇家最看中的臉面問題,因此,萬曆皇帝才會選擇三十年不上朝。

這背後,或許他也是有著諸多的無奈與痛苦的吧。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鬥,在紅衛兵“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聲中,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及皇后的屍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后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接受批鬥,十餘名大漢抱起大石塊先將屍骨砸爛,繼而點火焚燒,在緊接而來的傾盆大雨中蕩然無存。


而皇帝和皇后的三口由上等金絲楠木製成的巨大紅漆棺槨,雖然歷經幾百年,但因本身質地堅硬,仍然完好無損,但也被扔至寶城之外的山溝中。

據說當年參與定陵考古發掘的人,以及後來私自撿拾萬曆棺槨的村民,後來的結局都不太好。


Ko蜀北一


朱翊鈞,史上所稱的萬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1572年,10歲時開始當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長達48年。萬曆是其年號,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先後有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定陵即為他與兩位皇后的合葬墓。
關於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他們的屍骨據說被當時的古人類研究所復原,穿成了一個整體,留在定陵的一個庫房裡。

1966年文革時期被毀於定陵廣場。當時被紅衛兵拿到定陵廣場用石頭砸壞,砸壞後又放了一把火。據說燒了一半的時候,天空下了大雨,把屍骨又澆滅了,骨灰順著定陵廣場流走了,所以今天這個屍骨已經無從查詢。當時定陵燒帝皇屍骨,被定為昌平區文革期間三大案之一。

關於棺槨,在定陵博物館建成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被從後山推了下去,當時這個金絲楠木的棺槨,還挺完好的。這件事傳到北京考古所,當時考古的一位巨匠夏鼐(nài)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震驚,聯繫博物館讓其尋找,找遍後山也沒有找到。

挖掘皇陵本就是一件爭議性很強的事情,也有損陰德。皇陵的挖掘其中利弊個人不下定論,但後面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大的。陵內大量的珍寶無法得到保存,許多重要的文物都沒得到保護遭到破壞。皇陵中許多神秘文化信號和文化現象都未被成功記錄,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一件無法預估的憾事。


冷酷的方程式


這場郭沫若主導的國家行為,也就是萬曆皇帝定陵的“搶救性”開掘,我不做任何評論。但我要對敬愛的周總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總理及時叫停皇陵的開掘申請,現在我們除了博物館裡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畢竟那場不算意外的浩劫中,多少文化瑰寶毀於一旦,包括萬曆帝后的屍骨,想來就覺得可惜

不過徹底否定這場挖掘也不對,畢竟通過考古發掘,揭開了很多歷史謎團;可是權衡一下利弊,只能是讓人再次感慨和嘆息


考古達人?掘墓狂魔?這場“搶救性”發掘到底有何意義?

關於郭沫若同志,我不願多說。畢竟他的詩歌寫的還是相當可以的,政治頭腦也算是比較發達,個人情商也算是高的可以,只是每當想起此人,總有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可能是個人喜好問題吧!

關於定陵的開掘,我想老郭也不是那麼單純的只是想一開眼界,畢竟對歷史有過研究的人都知道,萬曆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位,可以說是非常讓人感興趣的存在。無論是他的生前身後事,都讓很多人津津樂道,而除了卷帙浩繁的史書和滿嘴跑火車的野史雜談,其陵寢成為研究並揭開他真實面目的最佳工具

郭沫若在主導開掘定陵後,是有一定的收穫的,也側面揭開了很多歷史謎團。比如萬曆皇帝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為他腿腳不方便,因為通過他的屍骨檢測發現,他一隻腿不太好使,有嚴重的關節炎。

而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都見證了這位昔日帝王的衣食住行和明朝的經濟繁榮、技藝發達。這應該是定陵開掘最積極的意義了吧!雖然這很牽強,畢竟但凡考古發掘,這些都是常規收穫!

草草收場的考古發掘,和盜墓沒什麼兩樣!

萬曆皇帝耗費800萬兩白銀,用了整整十八年打造的豪華壽宮,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被徹底翻了一遍,我想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計要氣的跳起來!

的確,定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它的全部!有多少文物因為保護不當而被毀壞。那些光亮如新的絲綢在接觸氧氣後迅速碳化破碎,因為塌方又有多少精美文物毀於一旦,更別說陵寢牆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畫,也因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甚至說,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文物,也因工作人員的不細緻和不專業,遭到了不該有的待遇。比如很多精美的絲織品,因為裝裱反了,再也無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隻能看到內裡。像這樣的悲劇,是說不盡的,每每想起我總是握拳做義憤填膺狀

帝后遺體的處理是妥當的,只是後續的突發事件讓人猝不及防

老郭這人,雖然考古方面不太靠譜,但至少不是什麼渾人,他還是規規矩矩的給人皇帝三口放回去了,當然該拿走的也是一點沒少拿

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場失敗的挖掘已經不會再有什麼損失的時候,滅頂之災還是來了。伴隨著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破四舊的浪潮也撲向了萬曆皇帝的定陵。不僅陵寢前的墓碑被人潑上了紅色的油漆,帝后遺體也被那些狂熱的少年們抬出壽宮,拋到了深山之中,在一堆火焰中化為灰燼!是的,你沒聽錯,是一把火燒掉了!雖然今天我們提倡火化而不是土葬,但那會兒這麼做可一點道理都沒有

當然,同期遭受這樣待遇的不止萬曆皇帝一家,但論級別來說,他應該是遭受不公待遇中最高的一個了

時至今日,無數人捶胸頓足,為定陵的悲慘遭遇痛心疾首,也為萬曆皇帝的遭遇打抱不平,所以罪魁禍首郭沫若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郭沫若在嚐到挖掘定陵的甜頭之後,數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結果是令人欣慰的,就是無一例外全部被否決,但他仍樂此不疲,堅持不懈.....

其實,定陵和萬曆的悲慘遭遇,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於郭沫若水平不行,挖掘失敗,才讓皇陵開掘的步伐戛然而止,如果當初是妥善保存、保護挖掘,那麼就會有更多的帝王陵寢被開掘,而那場幾乎寸草不生的浩劫,勢必也將波及到更多

所以說,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苦了萬曆一個,但也算是幸福了更多人吧!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魯迅先生。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決定發掘萬曆皇帝陵墓,背後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萬曆皇帝作為明朝時期爭議最大的皇帝,一直以來都備受歷史學界和政治界的討論。開挖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為了郭沫若考古發掘的第一個皇陵。

在得到了上級指示之後,郭沫若便率領考古隊進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發掘從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隊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隨後終於找到了通往地宮的墓道。這點比起來盜墓賊確實遜色了許多。


然而由於設備落後,以及考古常識的缺乏,當地宮的宮門打開之後,人們蜂擁進萬曆皇帝的陵墓之中,萬曆皇帝的定陵的地宮之中,安葬著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屍體就躺在各自的棺槨之中,此時的考古修復技術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隊找來了兩個雕刻,專家為其復原生前相貌,毫無意外,修復後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歷史事實。

1966年,萬曆皇帝的屍骨被一群年輕人拉到一處廣場,公開砸爛,並且與地宮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燬。而曾經用來裝殮萬曆皇帝和其兩位皇后的棺槨也被推下懸崖摔爛。

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毫無疑問,由於缺少專業的考古知識,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損壞。萬曆皇帝的屍骨的出土,讓我們破解了一個困擾了世人幾百年的問題,那便是萬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為其跛腳的原因。

身為天底下最高貴的皇帝,是不願讓臣子們看到自己跛腳走向龍椅的。這樣既有損於皇家的威嚴,同時也有損於自己的形象,因此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關心政事,只是潛心在自己的寢宮之中辦理朝政。因此才使得萬曆在位的48年期間,國家機制運行良好,整體上而言,萬曆皇帝還是一位十分有作為的明朝皇帝。



這一歷史謎團便是通過開挖定陵使得我們瞭解到了歷史的真相。那麼有關其他皇帝的歷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後的地宮之中?尤其是大家最喜歡談論的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發掘秦始皇陵墓的條件一直不成熟!


珞珈山的貓


這件事情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中,當時擔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率先提出了有關於挖掘明十三陵的計劃。之後獲得了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支持,並且竟然還寫了一份《關於明長陵請示報告》。

這份報告幾經輾轉,最後到了周總理的手上。在報告還沒有最後確定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反對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時機的不成熟。最後這件事情還被捅到了毛主席面前,終於在他老人家的點頭之下,周總理寫下了原則上同意的認同書。但是還是感覺不怎麼可靠,又請了歷史學家趙其昌在旁指導。

在這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當中,一開始並沒有想去挖掘萬曆陵墓。但是後來考慮到他下葬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在位的時間比較長,藏有的寶藏可能比其他的要豐富。對他進行開發,還可以更好的為其他墓葬做出參考。於是考古隊的“武器”,對向了倒黴的萬曆皇帝。

畢竟是古代的皇帝陵墓,想要找到它的入口並不多簡單。但是在多方的努力下,在一年之後終於找到了入口。在1956年的5月份正式開工,用了相對來說比較短的時間,就找到了隧道門。找到他就代表著找到了通往地宮的具體位置,這一好消息給當時參與發掘的考古隊極大的鼓動。


又經過了金剛牆: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是明朝歷史書對於萬曆皇帝陵墓的記載,這塊金剛牆才是考古隊最想找到的地方。因為之前雖然找到了通往墓室的入口,但是並不知道萬曆皇帝的具體位置。然而金剛牆卻是萬曆皇帝沉睡位置的指向標。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終於打通了金剛牆上面通往萬曆皇帝陵墓的三角形入口。整個挖掘過程相當之短,僅僅過去了幾年時間。這麼大的陵墓就被挖通,只能說萬曆皇帝實在是太過倒黴。考古專家又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清出了萬曆皇帝的陪葬品。

當萬曆皇帝的屍骨第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不僅讓人大吃一驚。它的身體呈七星位置,這其實是明朝喪葬的一種習俗,這裡就不多加解釋。除了他之外,還有兩個妃子作為他的陪葬。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修復這三位的樣貌,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人員,一時間成為了難題。


當時有一位蘇聯專家,他曾經毛遂自薦要參與修復工作。因為在此之前,他曾經幫助北京博物館修補了兩個古人類的頭骨。但是考慮到種種原因,最後還是拒絕了這個請求。隨後在國內找了兩個雕塑專家,對文物進行修補。如果換了一個時代,可能結果就沒有這麼悲慘了。

因為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萬曆皇帝被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所以對它的修復,完全是按照當時人們對於地主的印象來的。最後修復出來的萬曆皇帝,他頭上戴著一頂瓜皮金絲小帽,兩眼大的像牛瞳。鷹鉤鼻子下面配著一個血盆大口,好像接下來就要把人吞下去一樣。這完全是當時舊地主的樣子,根本不是一個威嚴四方的皇帝。

而萬曆皇帝的妃子也沒有逃脫這種厄運,他的兩個妃子也被描述成地主婆。被打扮成濃妝豔抹,花紅柳綠。這在封建社會時代,就算是風塵女子,也不可能這麼妖豔吧,更何況還是皇帝的妃子。除了這兩個最珍貴的文物之外,其他的文物也難逃厄運。


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再加上整個發掘過程急於求成。深埋在黃帝陵墓幾百年的文物,剛剛發掘出來就立刻被氧化。其中最珍貴的是一件龍袍,當時的工作人員不懂得如何保護。他們看到龍袍被氧化之後,他們竟然用粗劣的軟化品塗抹在龍袍上面。在短短几個月之後,整個龍袍已經發黑變脆。

沈從文作為古代服飾研究的專家,他聽到萬曆皇帝陵墓當中出土了這麼多文物。曾經火急火燎的趕了過來之後,差點沒有氣的背過氣。因為文物當中的很多絲織品,被工作人員隨意的裝裱起來。完全沒有按絲織品保護的最佳方式來做,最後沈從文來了一趟什麼也沒看到。

更為可笑的是,其他幾個省市縣看到萬曆皇帝被髮了之後。紛紛向上面請求,也要發掘自己省內的文物,以此可以拉動旅遊經濟。當這些消息傳到周總理那裡之後,被他立刻給制止了下來,這才避免了很大的一場浩劫。


除了這些之外,當時裝著萬曆皇帝與他妃子的兩個棺材。也被工作人員從懸崖上面扔了下去。然而更加不幸的還在後面,因為在這幾年之後突然爆發的一場革命。一群還沒有讀過幾年書的小將,突然來到了萬曆陵墓博物館。他們在這裡轉了一圈之後,衝進了萬曆皇帝陵墓博物館的地下。抓住了倉庫保管員李亞娟,並從那裡搶走了倉庫的鑰匙。

從這裡面拖出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最後在博物館門口的廣場上,一把大火全部燒光。把萬曆皇帝和妃子的骸骨也被拖了出來,他們被當成最大的地主,骸骨被眾人給砸碎。然後和那些陪葬品,一同扔進了大火當中。每每回想起這裡,不禁潸然淚下。


史之策


黃陵是哪個陵?如果我們遍尋諸代的皇帝陵墓,我們就會發現歷史中根本查無此陵。

我覺得提問者可能想問的是挖掘皇陵,但是一不小心寫錯了,關於這方面的細節我們就不過多深究,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郭沫若挖掘了萬曆的定陵後萬曆皇帝和他妃子遺骸的遭遇。

深深吸引著郭沫若的三座皇帝陵墓

郭沫若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大詩人、大考古學家,因為他文采的卓越,所以他在近代史中營造出了不小的名聲。

而萬曆皇帝則是明朝比較荒唐的一位皇帝,因為常年不上朝而在歷史中留有大名。

他們二人在歷史中本該是沒有太多交集的,但是因為一件事情,卻使得他們二人的命運跨越過歷史歲月的河流交纏了起來。

在開國之後,郭沫若除了繼續從事著他的詩詞創作之外,他把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考古學中。

在時局開始變得安定起來後,一直被郭沫若深藏在腦海中的考古慾望變得蠢蠢欲動起來,最終在這股慾望的驅使下,使得他對各種考古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及非凡的動力。

郭沫若的後半生推動過幾次對古代皇帝陵墓的挖掘活動,其中既包括了秦始皇的秦皇陵,也包括了武則天、李治二人合葬的乾陵以及朱棣埋葬的長陵。

這三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皇帝大墓就是他眼中三座金光閃爍的寶山,一直在充滿誘惑力地吸引著他。

萬曆定陵挖掘的展開

不過在郭沫若推動挖掘這三座皇帝大墓之前,因為他和萬曆皇帝之間莫名的交集,使得他想挖掘這三座大墓的想法落了個空。


說實話,在郭沫若的本意中他是不太想挖掘萬曆皇帝墳墓的,他原本將自己的目光全盤匯聚在了朱棣皇帝規模浩大的長陵中。

要不是上頭不肯輕易挖掘長陵、需要他拿萬曆皇帝的陵墓事先練手的話,可能萬曆皇帝的遺骸就不會遭遇後來的下場了。

在郭沫若急需找個皇帝陵墓練手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的定陵就開始經歷了被挖的結局。

那一次的挖掘活動是由當時北京市的副市長吳晗主導的,不過雖然當時的主導人並不是郭沫若,但是如果沒有郭沫若在裡面的各種牽頭推動,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發生的。(頭條孤客生原創)


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郭沫若當成這次活動中的一個隱性主導者。

萬曆遺骸的最終下場

在萬曆皇帝的陵墓被挖出來後,因為當時的考古人員根本就沒有保存墓中文物抗氧化的技術,所以導致了很多原本在墓中光鮮亮麗的文物開始被損壞得極為嚴重起來。

而當時除了出土一大批被氧化嚴重的文物之外,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妃子的棺槨也被挖了出來,然後被擺進了博物館供人參觀起來。

這就是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妃子遺骸的最開始處理方法,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妃子的遺骸卻遭遇了另一種慘烈的下場。

隨著一個恐慌年代的出現,定陵博物館遭受到了憤怒人群的打砸,而在那一場肆無忌憚的打砸中,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妃子的遺骸被人放火焚燒了起來,在經歷過焚燒之後,他們的爛骨彷彿無足輕重的垃圾一樣,隨意地被丟棄

這件事情在後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所以在後來考古界就出現了一個規定,那就是不主動挖掘一切的皇帝陵墓以及古代陵墓,除非這些陵墓遭受到了施工或者遭受到盜墓賊洗劫的破壞,只有那樣才會對其進行保護性搶救。

正因為這些規定的出現,才使得郭沫若後來想挖掘秦皇陵、明長陵、唐乾陵的想法中途夭折了。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萬曆皇帝和他妃子們遺骸的處理方法以及所經歷到的下場,從這件事情來說,郭沫若的過錯是不小的,但是無巧不成書,因為郭沫若這麼一個無意以及根本就沒有想過會帶來這種後果的舉動,而導致後來的許多皇帝陵墓得以安穩地保存了下來。


孤客生


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其在位48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

其登基初期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助下對於政務尚算勤懇,但執政後期卻日漸倦於朝政,其後更是長達三十多年不上朝聽政。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後葬於北京郊外的明十三陵之定陵。

(今日十三陵之定陵)

定陵坐落於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定陵除葬有萬曆皇帝本人之外還有其兩位皇后(即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歷史學家吳 晗提出一項考古計劃,即試圖挖掘明十三陵,以揭開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歷史秘密。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份由當時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計劃,後得到高層同意批覆。

挖掘明皇陵的考古行動於1956年正式展開。當時先將明十三陵的長陵作為首選目標,後進展受挫,目標改為其旁邊的定陵。


(1956年定陵挖掘現場)

1956年5月,對定陵的試掘正式開始。

考古專家在歷經重重困難之後終於找到了定陵的地宮入口。順著入口一步步清理完覆蓋著的磚石之後,定陵地宮呈現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由於是初次挖掘皇陵,在地宮巨大石門前考古隊又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打開厚重的石門。

我們知道古代帝王陵寢在葬入墓主人之後為防盜墓者光顧往往最後以石門封堵。而中國古人通常用一種所謂的“自來石”以達到此目的。最後考古專家在進行了一些列推演模擬之後順利打開了地宮入口的石門。

石門洞開之後,萬曆皇帝的地宮就完整呈現在考古隊員眼前。


(現今定陵地宮)

考古隊進入地宮內部後,發現整個地宮有前、中、後、左、右共計5個殿組成。在中殿部分,考古隊員看到了擺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及長明燈。再往裡走的後殿則是地宮中面積最大的一部分。殿內棺床正中央即擺有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棺槨。其中惟屬萬曆皇帝本人的棺槨最為巨大,其棺槨高約接近2米。


(1956年定陵地宮打開後,後殿當時的情形)

為便於打開查看棺槨內的情況,考古工作者在萬曆皇帝棺槨上面簡易搭建了一個腳手架。

藉助腳手架,考古工作者慢慢小心翼翼的打開了棺槨。在棺槨打開之後,眼前的景象令考古工作者驚呆了!萬曆皇帝的棺槨內塞滿了各種陪葬品。在揭開覆蓋在萬曆皇帝身體上面的錦被之後,考古工作者看到了萬曆皇帝的骸骨。由於年代久遠,屍體已嚴重腐爛,只見萬曆皇帝頭戴烏紗翼善冠,此時頭髮看起來竟像剛下葬時的樣子。更令考古人員感到驚奇納悶的是,萬曆皇帝並非平躺在棺槨內,而是側身彎著身子,其中一隻手像是在捋自己的鬍鬚。(以後有的資料說這種屍體擺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為的,說其身體彎曲的樣子與天上的北斗七星的樣子所暗合。這種擺放以期待帝王將來能夠順利昇天,當然這種說法的科學性還有待考證!)後經實際測量

萬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腳短且有點破,這也暗合了史書上記載萬曆皇帝是一位有點瘸腿的矮胖子。

而旁邊兩位皇后的棺內情況也大同小異,均有大量珍貴陪葬品(特別是皇后的精美頭飾——鳳冠),且都身穿珍貴錦服。

考古隊員在清理完地宮所有陪葬品之後,便將萬曆皇帝及其兩位皇后的遺骸從棺槨中取出,在經過一些列處理之後將其暫存在十三陵庫房內。而三具入殮帝后的棺槨則被丟棄在定陵旁邊的山下。後彼時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聽說後曾專門打電話給定陵博物館要求工作人員尋回被丟棄的棺槨,但終沒有找到。

60年代,運動發生之後,萬曆皇帝及其兩位皇后的遺骸被人從庫房中取出,並將其散落在定陵廣場上被人用石頭砸爛,並澆上汽油燒。也許是天意又或許是巧合在燒的過程中,突然天降大雨,萬曆皇帝及其兩位皇后燃燒後的殘骸便在雨水的沖刷下衝走。

而其留落在山後的棺槨則被山下人抬走,由於三棺槨皆金絲楠木製造,故在經歷幾百年之後仍然光澤如初。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其中有一對老夫妻將帶回家的一部分楠木棺材殘品重新打造了一副新棺材,以備百年之後自己所用,但是不久兩人便病死了。

還有一戶人家將另外剩餘的棺材打造了一個大櫃子。有一天夫妻兩人去田間勞作,只剩自己四個小孩在家。待其歸家時發現屋裡靜悄悄,少了往日孩子們的打鬧聲。便覺事情不妙,便急忙在屋裡尋找。在遍尋無果後,夫妻二人便打開了那隻用楠木棺材做的大櫃子,發現孩子四人早已都沒了氣息。

後來當地的人們說,無論是那對老夫妻還是那四個孩子都是無福之人,是不能享用皇帝用過的東西。

可以說對定陵的發掘是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一大錯誤,更是一大悲劇!由於技術的原因,導致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能得到有效保護,以至於迅速風化成為一堆無用的垃圾;還有許多其他的珍貴文物在地宮打開後亦被迅速氧化失去其價值;而對萬曆皇帝及其兩位皇后的屍骨亦未能完善保存也是一大遺憾。

自定陵發掘以巨大遺憾告終後,國家規定暫停一切皇陵發掘!

所以時至今日,真正意義上的正規皇陵考古發掘只有定陵一處。


小司馬說


我去過定陵,感覺當時要想找到萬曆棺木一定很難,但居然找到了,真不可思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