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大量使用青磚建築,而不使用紅磚建築呢?

8特不靠譜


嘗試回答一下,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在建築材料裡燒結磚屬於地材,也就是根據當地條件而製作使用。而我國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地質條件不同,加上風俗各有不同,因此在全國各地的古代建築遺存中都使用著不同的材料。還由於我國古代建築結構是以樑柱為主要受力構件。而牆體屬於分割空間和填充性質的,大多不受力。所以就有了各地不同的牆體材料。比如平原地區,大多使用泥胚磚或者夯土作為牆體填充材料。而在山區大多使用青石或者石板,就地取材。

其實大家對青磚有所誤解,青磚在古建築材料裡並不是普通的材料,而是屬於較高檔建築材料,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價格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掏得起的。有點錢的人家裡一般只在房間的正面用青磚把泥胚牆圍起來,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能大量使用青磚的人家基本上不是大戶人家,就是官宦世家,家裡有錢有地位。據說故宮的太和殿廣場下用青磚鋪了三十三層。

那麼古代建築為什麼不使用紅磚呢?

這點和古代的封建禮制有一定關係。封建社會對於家庭的社會地位和建築規格是有嚴格的規定。規定紅牆綠瓦不是王府就是廟,一般人家是不能用的。因此用紅磚的話,就必須再粉刷一遍,把紅色隱蔽掉。不管對於任何人家都是不必要的費用。再加上古代青磚的質量非常好,比紅磚結實耐用。而且經過打磨後更加漂亮。因此,紅磚就成為古建築中的雞肋,逐漸淘汰。但並不是絕對的。個人曾在雲南一座古廟裡發現他們就是用的紅磚。

那麼到了民國時期,封建帝王被廢除,封建禮制也被視為國人的枷鎖。而大量的留學生帶回來了西方的一些建築技術和思想。建築結構的形式呈現多樣化,西方的紅磚紅瓦的小洋樓成為時尚。大量的水泥、紅磚、石材、鋼筋砼被使用在建築中,很多西式建築出現在上海武漢天津的洋行中。並且每一座都是建築經典之作!古中國建築樣式則被認為是落後陳舊的技術,逐漸的沒落。

紅磚在中國現代建築中代表著新的血液,新的技術和新的時代。而青磚青瓦也因色彩太過穩重,不被現代人所喜好。終於到了今天,古建築技法被封存在社會的記憶深處。只有梁思成大師反覆呼籲保護和發揚中國古建築技法,並保留下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影像。但很多古建築技法已經失傳,很多古建築被拆除後無法按原樣回覆。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遺憾!


王曉強30


答案不少,但好像都不夠嚴謹,有一個關鍵點都沒搞清楚,下面讓我這個燒過紅磚又燒過青磚的農村人來給你們細說說。

現在我們使用的紅磚和青磚是完全兩個不同工藝製造出的產品。在很多答案中都強調了一點,紅磚燒製工藝比青磚簡單,其時正好相反,顏色均一的紅磚燒紙更復雜,而青磚則更容易。在古代用的傳統磚窯裡很難燒出顏色鈞一的紅磚,如果不採用水密封冷卻法,自然冷卻的磚顏色非常難看,黑一塊紅一塊的看著都不舒服。在古代沒有水泥,牆面不裝修,採用裸磚勾縫砌牆。所以要求磚塊顏色均一。

傳統磚窯窰室成圓桶形,窰室底部中間有一條溝是火道,火道側面有窯門,要門外有窯洞與外邊相連。窰室底部偏上有二窯門,是裝窰和出窰的通道,在中部偏上還有上窯門,作用與二窯門相同,因為裝窰時隨著磚坯的的碼放不斷增高,二窯門需要封閉,然後從更高位置的上窯門進坯。裝完後頂層預留出煙道,其他部分覆土。二窯門和上窯門都封閉,從聯通火道的底部窯門搭建火爐燒火。

上窯門

二窯門

傳統磚窯都是從底部燒火給窯內的磚坯加熱,磚坯本身不加內燃,不燃燒。傳統磚窯相對封閉,基本沒有均勻的通風道,自然冷卻困難而且不夠均勻。加熱過程中受熱也不是很均勻,靠近火源和火道的部位溫度高,稱為【藍火頭】其他部位相對溫度低。如果不進行密閉水蒸氣冷卻,燒出的磚顏色混亂,無法做外牆磚使用。

燒窯

冷卻方法;等磚坯燒製完成,封閉窯門,頂部煙道密封,整個窰頂覆土,延磚窯的外邊界做高埂,做成一個與磚窯窯口大小相近的原型大坑,這個過程叫【混盆】然後向坑內注水,水通過覆土下滲到窯內稍好的磚坯上形成蒸氣。磚坯在密封的窯內經水蒸氣作用形成顏色均一的青磚。

現在我們使用的紅磚是轉窯燒出來的,在製坯時加入矸石、煤泥等內燃料,燒製過程中僅用極少的燃料輔助,磚坯自身就能燃燒,磚坯燃燒徹底,溫度均勻,窯工還可以通過觀察調節通風口開度控制燃燒。燒出的紅磚顏色均勻,質量一致性很高,即便是稍有差別,因為大多都是作為裝修牆體使用,影響不是很大。

燒紅磚的磚窯內部

通過上邊的介紹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古代都是用青磚了吧?因為古代沒有水泥,不能裝修掩蓋,對磚的顏色均勻度要求較高,而傳統磚窯顏色均勻的紅磚燒製非常困難,所以都是燒青磚。燒紅磚的磚窯

本人農村的,在磚廠幹過幾年,再往前村裡有過傳統燒青磚的磚窯,父親承包青磚窯多年,我也經常幫忙,對兩種燒磚的過程瞭如指掌。


山野論史


你好,鄉墅建房陳工為你解答!更多建房知識,歡迎點擊頭像關注本號。每天更有自建房曬家、別墅自建房圖紙分享。

記得小時候我們村有個伯伯是青磚青瓦的磚窯廠的大師傅,也去過他的磚窯廠玩過,但是後來磚窯廠關了,爸爸說是因為國家管制不讓燒青磚了。我也曾問過父親,為什麼我國古代建築幾乎都是青磚而不是紅磚,人們不都說紅磚建房冬暖夏涼嗎?但是我爸講因為青磚更耐用,古代建的紅磚房保存不了這麼久,所以只剩下青磚的房子。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紅磚是比較好的建房材料。其穩定性好,性價比也適中,也看過了現在的很多農村自建房,大都使用紅磚建房,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誤解吧!這裡帶大家一起了解對比一下!

1、燒磚工藝

青磚和紅磚,原料工序基本相同,都是粘土燒製的。只是出窯前紅磚是風冷,青磚是水冷。粘土中含有鐵,燒製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製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Fe3O4)則呈青色,即青磚。

2、青磚硬度更高

紅磚生產過程相對更簡單,價格更低,所以古代一定是有紅磚的。但就像我們農村現在建房子,磚混結構的房子都是用紅磚,外牆誰敢不貼瓷磚,不刷外牆漆?除了好看,也是為了保護紅磚。那些用紅磚建房子,外牆沒有保護的,幾十年的老房子,大家就能看到紅磚已經風化,有的用手都能摳動。

3、性能優良

而青磚比紅磚結實多了。古建築採用的青磚,硬度、強度都遠遠大於紅磚,青磚密度高,不變形,抗凍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損,抗風雨剝蝕,千年不腐。而且青磚透氣性極強、吸水性好,能夠保持室內空氣溼度。中國古代的“秦磚漢瓦”,能歷經幾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磚性能優良的最好證明。

日常分享:


鄉墅建房設計


紅磚不延年,幾十年紅磚牆的外表面就風化的夠嗆了,用手一撥就掉一塊磚皮,有時候風大了都可以吹走風化的磚皮。青磚的不是很脆,硬度比較綿,有韌性,很不易風化。這是我們天津市靜海區西賈口村的一所將近150年的房子,磨磚對縫,後牆幾乎還像新的一樣!紅磚牆就不行了,幾十年就風化的夠嗆了!😄






洪業55111912


我有更靠普的答案,因為我在磚瓦研究所工作過。看後如果認可,請點贊加油!謝謝!

這個是建築材料的工藝原因。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青磚要比紅磚強度高,抗老化抗風化等優點,所以在燒製磚瓦時增加工藝程序使其變成青色。

紅色粘土燒製品為三氧二鐵含量高,三價鐵離子是紅色的,平時用的氧化鐵紅就是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鐵如果高溫進行氧化就會變成四氧化三鐵,四價鐵離子顏色是青灰色的。如何變成青色這個工序很重要。其方法是在磚瓦窩燒好後,剛剛停火進行加水氧化,平時叫這個工序為“滲窯”。加水時要快,一次澆透,窯底滲出水時停止。這樣出窯的磚瓦是青色。否則是紅色的。



古代人在燒磚時,沒有考慮到這樣做可以增加強度,只是為了快點出窯才澆水降溫。澆水後發現燒製品的顏色發生了變化,這個青灰色又莊重大方,使用後又發現其經久耐用,工序又不復雜,所以紅磚就沒有市場了。


柯子28


有書君認為,如果以前用紅磚蓋房,那現在就沒有古代建築了。

為什麼呢?



因為有書君小時候,大姐夫是青磚青瓦的磚窯廠的大師傅,經常跟他去磚窯廠玩,知道青磚是怎麼製成的。後來國家為保護耕地,改燒紅磚,沒燒幾窯,姐夫認為紅磚蓋房太不結實,有悖於他的匠心,就不幹了。

那麼青磚與紅磚有什麼不同呢?

最主要區別是青磚比紅磚結實多了。古建築採用的青磚,硬度、強度都遠遠大於紅磚,青磚密度高,不變形,抗凍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損,抗風雨剝蝕,千年不腐。



而且青磚透氣性極強、吸水性好,能夠保持室內空氣溼度。中國古代的“秦磚漢瓦”,能歷經幾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磚性能優良的最好證明。

在有書君農村老家,許多人家還可以找出幾塊上百年的古青磚,摸去很光滑,厚度只有現在磚塊的一半,但硬度可以和石頭比,這個質地才可以做磚雕。


下面說說我姐夫他們手工燒製青磚的過程。先找合適的耕地,粘土層要厚,一般這樣的地肯定都是上好的耕地。去除上面一些稀泥後,挖取粘土運到一個大池子裡。

按比例加水後,把牛趕到大池子裡不停踩踏,這和做泥塑的時候不停的摔打泥土去除雜物和氣泡,增強粘性的效果是一樣的。


踩得差不多了,人跳到池子裡踩一遍,撿出一些踩到的石子。看他們玩得很輕鬆的樣子,小時候的我也曾調皮跳進池子裡,結果腿被黏住了根本拔不動。

然後把粘土放入磚模,擠壓成型。把磚坯晾曬到特定程度後,入磚窯燒,燒好後澆水冷卻,悶窯,促使磚內的紅色高價氧化鐵還原成青灰色的低價氧化鐵。

燒窖的時候,得日夜盯著,不能睡覺,否則一個瞌睡就會毀了一窯磚。

青磚稜角分明,砌牆線條分明,白灰勾縫後非常漂亮。但是,耕地的粘土層只有一兩米厚,燒製青磚取粘土,會毀掉許多農田。


而且燒製時做窯、燒窯、悶窯的工藝都很複雜;能耗高要燒掉大量的木柴;產量小,成本高,難以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生產。為了保護耕地,政府限制磚窖廠從耕地取土,很多磚窖廠這才改成燒紅磚。

紅磚以山上的紅粘土為原料,經過粉碎、混合後,以人工或者是機械壓制成型,乾燥之後用大火把磚坯裡裡外外燒透,再熄火讓窯和磚冷卻。

因為窯中的空氣比較流暢,並且氧氣充足,最終磚坯的鐵元素就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鐵,所以它的顏色是紅色的。

紅磚的生產工藝比青磚簡單,並且可以機械化生產,它的生產效率也很高,被應用得非常廣泛。

但是紅磚的表面坑坑窪窪,滿是氣孔,一抓就簌簌掉渣。一車紅磚倒地上,稜角齊全的找不出幾塊。紅磚舉到一人高,放手落地上基本上會摔碎,而青磚用力摔也只會斷兩截。所以現在表演單手劈磚的民間高手都用的紅磚。


紅磚不耐水泡,洪水中紅磚砌的房子只比土牆好點,被水泡的時間一長,容易垮塌。紅磚還不抗凍,容易凍裂,容易被風雨侵蝕,所以現在紅磚加鋼筋水泥蓋的房子都只能用幾十年。


紅磚這樣的質地,要是以前人都用它蓋房,現在哪裡還會有古建築呢?

同時,青磚表現的穩重、莊嚴,富含文化底蘊,正符合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這也是古代建築大多都用青磚不用紅磚的另一原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因為青磚更耐用,古代建的紅磚房沒了,所以只剩下青磚的房子。

紅磚和青磚生產的具體細節,其中的化學反應和變化有很多專業人士已經回答,我就不再細說,大家清楚青磚比紅磚更加耐用,更抗腐蝕,強度更高就好。

青磚和紅磚,原料工序基本相同,只是出窯前紅磚是風冷,青磚是水冷。紅磚生產過程相對更簡單,價格更低,所以古代一定是有紅磚的。但就像我們農村現在建房子,磚混結構的房子都是用紅磚,外牆誰敢不貼瓷磚,不刷外牆漆?除了好看,也是為了保護紅磚。那些用紅磚建房子,外牆沒有保護的,幾十年的老房子,大家就能看到紅磚已經風化,有的用手都能摳動。

8號小編我個人認為古代也有人用紅磚,畢竟工序相對青磚價格低。但過去外牆沒有瓷磚真石漆,紅磚就風化了,所以目前看到的都是青磚房。還有就是過去紅磚建房,大多也是普通人家,不注意保護與傳承。而過去青磚建房,由於比較貴,基本都是有一定實力的,看看現在剩下的青磚房就知道了。

同意的點個贊,反對的歡迎評論留言來辯。


農村更美建築師


古代建築為什麼會青磚黛瓦多?不從建築樣式民族風格說起,因為這學問大了,所以不是學問家很難回答,但是有一點可以從燒製工藝上解釋,為什麼青磚多見而紅磚少見。


本人一姑丈就是燒製磚瓦的,文革時期武鬥,書沒得讀了,逃鄉下外婆家,生出許多故事,八九歲小小年紀,大江南轉了一小角,先到上海二姑媽家,接著又去湖州小姑媽家。

小姑丈就是燒製磚瓦的師傅,住一用很多整條毛竹搭建上蓋稻草簾子的大草棚子,姑丈家還有姑丈二位哥哥和老鄉都住在大草棚,吃飯睡覺做磚瓦坯子全部在裡面,然後外面就是磚瓦坯子曬場和堆場,小時候最喜歡玩泥巴,到了這裡簡直就上了天堂,那泥可不是普通泥巴,挖到一定深度,就一層一層顯出豬肝色,姑丈叫這為豬肝泥(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叫沖積土),特別細膩,然後堆在大草棚中加上水,牽來黃牛轉圈踩泥,這泥越踩越勁道越滑遛,然後我們小孩子也光腳跟在牛後嘰喳嘰喳地踩,泥巴直從小腳丫子中竄出,滑滑的涼涼的癢癢的特別舒服。接下來踩得差不多了,然後就用鋼絲弓一片一片割下,又重新堆高,這就成了制又坯的泥,接下來就是用這細膩韌勁的泥制磚瓦,剛開始玩制磚坯,用鋼絲弓割下一塊泥,抓手上舉過頭頂朝下面墊著木板灑過砂子的模子使勁一摔,然後又一搗,接著就用鋼鐵弓截去多餘的泥,然後一拆模子就是磚坯了,幾塊磚坯一疊,就端到曬場立著翻曬,夏天一般可以曬兩次,然後到傍晚收起堆好,上面再蓋上草簾防雨。接下來是做瓦片是更好玩,先把踩好的泥用鋼絲弓一片一片仔細截下來,去除小石頭雜物,要比做磚更細膩更少雜質,然後摞成一長約一米,寬約24釐米的高度約1米土坯,這做瓦片的是一木製轉筒,有一可以伸卷的開口,然後還有一個上面固定篾片的土布,土布一浸水,圍在轉筒上,接著就是把土坯用水一刷滑,再用像絲瓜刨差不多的鋼絲弓一推,就截取一片約二釐米厚一米長的“面片”,迅速地用雙手托起圍在轉筒上,馬上就用一個半圓形的木板刷醮水吱吱吱地轉圈刷,等都平整光滑了,就用割刀割下多餘的部分,接著就連瓦筒帶坯提到曬場曝曬,這泥是軟硬適度,又是圓型所以儘管薄也不會變型,等八九分乾燥,拿在手彎輕輕一拍,它們就按照瓦筒的四條稜子留下的痕線,變成了4片瓦坯,這做瓦分坯還是有很大技術難度的,所以只能讓你在大人們休息的時侯偶爾玩玩,真是爽的不得了。

等到夠裝一窯燒製的土坯後,接著就是往磚瓦窯裡裝磚瓦坯,姑丈在窯中按需要,把磚瓦坯分類布好,然後整窯開燒,先是小火慢燒,然後火碳越積越多,這時候,全青的本柴一進窯就馬上噼啪噼啪地燒開了,不間斷地大約燒了一天一夜,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技術活了,全靠姑丈和他哥哥的眼光決定一窯的成敗,因為燒過了,磚瓦就扭了變型了,硬度雖高但是不規整就賣不出去,或者火侯不夠,燒出來的磚瓦就帶土黃色,硬度不夠,同樣賣不出去,那樣的話,所有的工作都白廣費勁了,只有恰到好處時,就加大火力,用乾柴細枝猛燒,姑丈叫燻煤,然後隔幾分鐘看次窯中火候,差不多了,窯頂就封土,然後一桶接一桶往封土上倒水,等窯頂厚厚的封土都積水後,下面窯口也用土坯封好,整個窯就密閉了,然後大家終於歇口氣,兩天兩夜的忙碌就等待著開窯了,大約4天以後,每天在窯頂倒水的地方再也沒有水蒸氣了,窯溫降到人可以忍受的時侯,見證奇蹟的時侯到了,最先打開窯口爐堂,馬上可以看到各火道的青磚規規矩矩地立著,青白色非常新鮮,姑丈一臉笑容,然後爬上窯頂,扒開封土,那一圈一圈青瓦也是方方整整地豎著,此時磚瓦還有一定熱度,我們小孩子是不允許上去的,只是等到溫度降到手感還有一點點暖和才能去看。

後來聽客人過來問,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磚瓦是紅色的,姑丈說那是加水冷卻和不加水自然冷卻的差別,加水就是青磚黛瓦,硬度高,好看實用又省時,紅磚自然冷卻時間長,燒製技術也比較好掌握,但是硬度沒有青磚好,要麼太硬,泥水匠難劈開,要麼太鬆使用時間短容易風化,總歸質量不如青磚窯。

所以我們古代多青磚是有道理的,就是長城那麼大的城磚都是青磚,實際上就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不過現在制磚工藝改進很大,機制磚瓦質量還是很好的。

圖片來自網絡,非商業運營,謝謝作者。


沒事閒逛的野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紅磚和青磚的製作工藝其實都差不多,都是黏土燒製的。差別就是燒製完成冷卻的時候,磚窯內的氧氣含量充足,磚裡的鐵元素就會被氧化成紅色的三氧化二鐵,最後變成紅磚。如果磚窯內的氧氣含量比較少,那麼鐵元素就不會被氧化,做出來的就是青磚。

為什麼我國古代建築都是青磚呢?一方面是因為青磚的質量更好,更加耐用,所以城牆什麼肯定都用的青磚。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代的磚窯結構造成的。

我國古代的建築主料一直都是木頭,磚是輔料,磚的用量不是很大,所以磚窯一般都比較小。磚窯的結構也都是比較封閉的、帶窯頂的。比如下圖就是一個燒製青磚的磚窯,可以看出來很小,四周也都是封閉的。

這種磚窯結構就造成了窯內的空氣是不流通的,燒製過程中氧氣被消耗,所以最後磚裡的鐵元素就不會被氧化,最後做出來的磚就是青色的。

長此以往人們的觀念就行成了定式,把青磚當成主流,偶爾會造出一些紅磚,也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沒人會用。

而到了現代對磚的需求量變大,傳統的封閉式小磚窯已經滿足不了生產了,現在的磚窯內空間都比較大,也都不是封閉式的,內部的空氣非常流暢,磚燒完以後不會出現氧氣不夠的情況,磚裡的鐵元素就會被快速氧化,變成紅色的三氧化二鐵,磚就會變成紅色的磚了。下圖就是現代的紅磚窯,內部空間很大,通風口也很多。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外國的建築大都是紅磚的,也是這個原因。外國的以前的磚窯大部分都是露天的,上面沒有頂,通風非常好氧氣充足,所以做出來的都是紅磚。下圖就是古羅馬時期的磚窯示意圖。

以上就是古代為什麼都用青磚的原因。


漂浮菌


中國古代建築多用青磚而不用紅磚,最主要的原因是:紅磚是帝王的專用色,大臣官員與民間建築只能選擇青磚了,因此青磚得到大量的應用。故宮的紅磚建築就能說明,那些人說紅磚用不到百年的,請問故宮紅磚建築有多少年曆史?



而遠離京城的福建閩南民間,紅磚得到大量的使用,由於“山高皇帝遠”,加上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麗堂皇,被稱為“皇宮起”的違禁紅色建築在閩南一帶悄然風行。部分地區還全村式仿“宮殿型”紅磚建造民居,如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漳州龍海東園鎮埭尾村埭美社水上古民居。





埭美社紅磚建築已有560多年的歷史,276座紅磚古厝比肩依偎,整齊排列;紅磚瓦、灰白牆、燕兒尾、水環繞,是它的特色。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建築文化的重要載體!



紅磚與青磚所用的土質與製法基本相同,僅是所燒溫度與冷卻方法“風冷”、“水冷”不同而己。紅磚紅瓦在沒出現鋼筋混泥土時,還在閩南地區廣泛地應用,近幾十年以來紅瓦不再使用,紅磚隨著大量的建築砌牆應用而漸漸地粗製粗造起來。這樣的粗紅磚照樣能使用近百年時間而完好無損。



古代建築選用青磚或紅磚得到帝王的限制,而現代人是喜歡青磚或喜歡紅磚有裝飾,只是各人喜好或地方性習慣,跟青山綠水、五行屬水屬火沒有多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