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大量使用青砖建筑,而不使用红砖建筑呢?

8特不靠谱


尝试回答一下,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在建筑材料里烧结砖属于地材,也就是根据当地条件而制作使用。而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地质条件不同,加上风俗各有不同,因此在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遗存中都使用着不同的材料。还由于我国古代建筑结构是以梁柱为主要受力构件。而墙体属于分割空间和填充性质的,大多不受力。所以就有了各地不同的墙体材料。比如平原地区,大多使用泥胚砖或者夯土作为墙体填充材料。而在山区大多使用青石或者石板,就地取材。

其实大家对青砖有所误解,青砖在古建筑材料里并不是普通的材料,而是属于较高档建筑材料,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价格也不是一般人家能掏得起的。有点钱的人家里一般只在房间的正面用青砖把泥胚墙围起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能大量使用青砖的人家基本上不是大户人家,就是官宦世家,家里有钱有地位。据说故宫的太和殿广场下用青砖铺了三十三层。

那么古代建筑为什么不使用红砖呢?

这点和古代的封建礼制有一定关系。封建社会对于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建筑规格是有严格的规定。规定红墙绿瓦不是王府就是庙,一般人家是不能用的。因此用红砖的话,就必须再粉刷一遍,把红色隐蔽掉。不管对于任何人家都是不必要的费用。再加上古代青砖的质量非常好,比红砖结实耐用。而且经过打磨后更加漂亮。因此,红砖就成为古建筑中的鸡肋,逐渐淘汰。但并不是绝对的。个人曾在云南一座古庙里发现他们就是用的红砖。

那么到了民国时期,封建帝王被废除,封建礼制也被视为国人的枷锁。而大量的留学生带回来了西方的一些建筑技术和思想。建筑结构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西方的红砖红瓦的小洋楼成为时尚。大量的水泥、红砖、石材、钢筋砼被使用在建筑中,很多西式建筑出现在上海武汉天津的洋行中。并且每一座都是建筑经典之作!古中国建筑样式则被认为是落后陈旧的技术,逐渐的没落。

红砖在中国现代建筑中代表着新的血液,新的技术和新的时代。而青砖青瓦也因色彩太过稳重,不被现代人所喜好。终于到了今天,古建筑技法被封存在社会的记忆深处。只有梁思成大师反复呼吁保护和发扬中国古建筑技法,并保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影像。但很多古建筑技法已经失传,很多古建筑被拆除后无法按原样回复。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


王晓强30


答案不少,但好像都不够严谨,有一个关键点都没搞清楚,下面让我这个烧过红砖又烧过青砖的农村人来给你们细说说。

现在我们使用的红砖和青砖是完全两个不同工艺制造出的产品。在很多答案中都强调了一点,红砖烧制工艺比青砖简单,其时正好相反,颜色均一的红砖烧纸更复杂,而青砖则更容易。在古代用的传统砖窑里很难烧出颜色钧一的红砖,如果不采用水密封冷却法,自然冷却的砖颜色非常难看,黑一块红一块的看着都不舒服。在古代没有水泥,墙面不装修,采用裸砖勾缝砌墙。所以要求砖块颜色均一。

传统砖窑窰室成圆桶形,窰室底部中间有一条沟是火道,火道侧面有窑门,要门外有窑洞与外边相连。窰室底部偏上有二窑门,是装窰和出窰的通道,在中部偏上还有上窑门,作用与二窑门相同,因为装窰时随着砖坯的的码放不断增高,二窑门需要封闭,然后从更高位置的上窑门进坯。装完后顶层预留出烟道,其他部分覆土。二窑门和上窑门都封闭,从联通火道的底部窑门搭建火炉烧火。

上窑门

二窑门

传统砖窑都是从底部烧火给窑内的砖坯加热,砖坯本身不加内燃,不燃烧。传统砖窑相对封闭,基本没有均匀的通风道,自然冷却困难而且不够均匀。加热过程中受热也不是很均匀,靠近火源和火道的部位温度高,称为【蓝火头】其他部位相对温度低。如果不进行密闭水蒸气冷却,烧出的砖颜色混乱,无法做外墙砖使用。

烧窑

冷却方法;等砖坯烧制完成,封闭窑门,顶部烟道密封,整个窰顶覆土,延砖窑的外边界做高埂,做成一个与砖窑窑口大小相近的原型大坑,这个过程叫【混盆】然后向坑内注水,水通过覆土下渗到窑内稍好的砖坯上形成蒸气。砖坯在密封的窑内经水蒸气作用形成颜色均一的青砖。

现在我们使用的红砖是转窑烧出来的,在制坯时加入矸石、煤泥等内燃料,烧制过程中仅用极少的燃料辅助,砖坯自身就能燃烧,砖坯燃烧彻底,温度均匀,窑工还可以通过观察调节通风口开度控制燃烧。烧出的红砖颜色均匀,质量一致性很高,即便是稍有差别,因为大多都是作为装修墙体使用,影响不是很大。

烧红砖的砖窑内部

通过上边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古代都是用青砖了吧?因为古代没有水泥,不能装修掩盖,对砖的颜色均匀度要求较高,而传统砖窑颜色均匀的红砖烧制非常困难,所以都是烧青砖。烧红砖的砖窑

本人农村的,在砖厂干过几年,再往前村里有过传统烧青砖的砖窑,父亲承包青砖窑多年,我也经常帮忙,对两种烧砖的过程了如指掌。


山野论史


你好,乡墅建房陈工为你解答!更多建房知识,欢迎点击头像关注本号。每天更有自建房晒家、别墅自建房图纸分享。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个伯伯是青砖青瓦的砖窑厂的大师傅,也去过他的砖窑厂玩过,但是后来砖窑厂关了,爸爸说是因为国家管制不让烧青砖了。我也曾问过父亲,为什么我国古代建筑几乎都是青砖而不是红砖,人们不都说红砖建房冬暖夏凉吗?但是我爸讲因为青砖更耐用,古代建的红砖房保存不了这么久,所以只剩下青砖的房子。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红砖是比较好的建房材料。其稳定性好,性价比也适中,也看过了现在的很多农村自建房,大都使用红砖建房,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吧!这里带大家一起了解对比一下!

1、烧砖工艺

青砖和红砖,原料工序基本相同,都是粘土烧制的。只是出窑前红砖是风冷,青砖是水冷。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Fe3O4)则呈青色,即青砖。

2、青砖硬度更高

红砖生产过程相对更简单,价格更低,所以古代一定是有红砖的。但就像我们农村现在建房子,砖混结构的房子都是用红砖,外墙谁敢不贴瓷砖,不刷外墙漆?除了好看,也是为了保护红砖。那些用红砖建房子,外墙没有保护的,几十年的老房子,大家就能看到红砖已经风化,有的用手都能抠动。

3、性能优良

而青砖比红砖结实多了。古建筑采用的青砖,硬度、强度都远远大于红砖,青砖密度高,不变形,抗冻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损,抗风雨剥蚀,千年不腐。而且青砖透气性极强、吸水性好,能够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砖性能优良的最好证明。

日常分享:


乡墅建房设计


红砖不延年,几十年红砖墙的外表面就风化的够呛了,用手一拨就掉一块砖皮,有时候风大了都可以吹走风化的砖皮。青砖的不是很脆,硬度比较绵,有韧性,很不易风化。这是我们天津市静海区西贾口村的一所将近150年的房子,磨砖对缝,后墙几乎还像新的一样!红砖墙就不行了,几十年就风化的够呛了!😄






洪业55111912


我有更靠普的答案,因为我在砖瓦研究所工作过。看后如果认可,请点赞加油!谢谢!

这个是建筑材料的工艺原因。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青砖要比红砖强度高,抗老化抗风化等优点,所以在烧制砖瓦时增加工艺程序使其变成青色。

红色粘土烧制品为三氧二铁含量高,三价铁离子是红色的,平时用的氧化铁红就是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如果高温进行氧化就会变成四氧化三铁,四价铁离子颜色是青灰色的。如何变成青色这个工序很重要。其方法是在砖瓦窝烧好后,刚刚停火进行加水氧化,平时叫这个工序为“渗窑”。加水时要快,一次浇透,窑底渗出水时停止。这样出窑的砖瓦是青色。否则是红色的。



古代人在烧砖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可以增加强度,只是为了快点出窑才浇水降温。浇水后发现烧制品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个青灰色又庄重大方,使用后又发现其经久耐用,工序又不复杂,所以红砖就没有市场了。


柯子28


有书君认为,如果以前用红砖盖房,那现在就没有古代建筑了。

为什么呢?



因为有书君小时候,大姐夫是青砖青瓦的砖窑厂的大师傅,经常跟他去砖窑厂玩,知道青砖是怎么制成的。后来国家为保护耕地,改烧红砖,没烧几窑,姐夫认为红砖盖房太不结实,有悖于他的匠心,就不干了。

那么青砖与红砖有什么不同呢?

最主要区别是青砖比红砖结实多了。古建筑采用的青砖,硬度、强度都远远大于红砖,青砖密度高,不变形,抗冻性能好,抗氧化,防水泡,耐磨损,抗风雨剥蚀,千年不腐。



而且青砖透气性极强、吸水性好,能够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就是青砖性能优良的最好证明。

在有书君农村老家,许多人家还可以找出几块上百年的古青砖,摸去很光滑,厚度只有现在砖块的一半,但硬度可以和石头比,这个质地才可以做砖雕。


下面说说我姐夫他们手工烧制青砖的过程。先找合适的耕地,粘土层要厚,一般这样的地肯定都是上好的耕地。去除上面一些稀泥后,挖取粘土运到一个大池子里。

按比例加水后,把牛赶到大池子里不停踩踏,这和做泥塑的时候不停的摔打泥土去除杂物和气泡,增强粘性的效果是一样的。


踩得差不多了,人跳到池子里踩一遍,捡出一些踩到的石子。看他们玩得很轻松的样子,小时候的我也曾调皮跳进池子里,结果腿被黏住了根本拔不动。

然后把粘土放入砖模,挤压成型。把砖坯晾晒到特定程度后,入砖窑烧,烧好后浇水冷却,闷窑,促使砖内的红色高价氧化铁还原成青灰色的低价氧化铁。

烧窖的时候,得日夜盯着,不能睡觉,否则一个瞌睡就会毁了一窑砖。

青砖棱角分明,砌墙线条分明,白灰勾缝后非常漂亮。但是,耕地的粘土层只有一两米厚,烧制青砖取粘土,会毁掉许多农田。


而且烧制时做窑、烧窑、闷窑的工艺都很复杂;能耗高要烧掉大量的木柴;产量小,成本高,难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为了保护耕地,政府限制砖窖厂从耕地取土,很多砖窖厂这才改成烧红砖。

红砖以山上的红粘土为原料,经过粉碎、混合后,以人工或者是机械压制成型,干燥之后用大火把砖坯里里外外烧透,再熄火让窑和砖冷却。

因为窑中的空气比较流畅,并且氧气充足,最终砖坯的铁元素就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所以它的颜色是红色的。

红砖的生产工艺比青砖简单,并且可以机械化生产,它的生产效率也很高,被应用得非常广泛。

但是红砖的表面坑坑洼洼,满是气孔,一抓就簌簌掉渣。一车红砖倒地上,棱角齐全的找不出几块。红砖举到一人高,放手落地上基本上会摔碎,而青砖用力摔也只会断两截。所以现在表演单手劈砖的民间高手都用的红砖。


红砖不耐水泡,洪水中红砖砌的房子只比土墙好点,被水泡的时间一长,容易垮塌。红砖还不抗冻,容易冻裂,容易被风雨侵蚀,所以现在红砖加钢筋水泥盖的房子都只能用几十年。


红砖这样的质地,要是以前人都用它盖房,现在哪里还会有古建筑呢?

同时,青砖表现的稳重、庄严,富含文化底蕴,正符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这也是古代建筑大多都用青砖不用红砖的另一原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因为青砖更耐用,古代建的红砖房没了,所以只剩下青砖的房子。

红砖和青砖生产的具体细节,其中的化学反应和变化有很多专业人士已经回答,我就不再细说,大家清楚青砖比红砖更加耐用,更抗腐蚀,强度更高就好。

青砖和红砖,原料工序基本相同,只是出窑前红砖是风冷,青砖是水冷。红砖生产过程相对更简单,价格更低,所以古代一定是有红砖的。但就像我们农村现在建房子,砖混结构的房子都是用红砖,外墙谁敢不贴瓷砖,不刷外墙漆?除了好看,也是为了保护红砖。那些用红砖建房子,外墙没有保护的,几十年的老房子,大家就能看到红砖已经风化,有的用手都能抠动。

8号小编我个人认为古代也有人用红砖,毕竟工序相对青砖价格低。但过去外墙没有瓷砖真石漆,红砖就风化了,所以目前看到的都是青砖房。还有就是过去红砖建房,大多也是普通人家,不注意保护与传承。而过去青砖建房,由于比较贵,基本都是有一定实力的,看看现在剩下的青砖房就知道了。

同意的点个赞,反对的欢迎评论留言来辩。


农村更美建筑师


古代建筑为什么会青砖黛瓦多?不从建筑样式民族风格说起,因为这学问大了,所以不是学问家很难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从烧制工艺上解释,为什么青砖多见而红砖少见。


本人一姑丈就是烧制砖瓦的,文革时期武斗,书没得读了,逃乡下外婆家,生出许多故事,八九岁小小年纪,大江南转了一小角,先到上海二姑妈家,接着又去湖州小姑妈家。

小姑丈就是烧制砖瓦的师傅,住一用很多整条毛竹搭建上盖稻草帘子的大草棚子,姑丈家还有姑丈二位哥哥和老乡都住在大草棚,吃饭睡觉做砖瓦坯子全部在里面,然后外面就是砖瓦坯子晒场和堆场,小时候最喜欢玩泥巴,到了这里简直就上了天堂,那泥可不是普通泥巴,挖到一定深度,就一层一层显出猪肝色,姑丈叫这为猪肝泥(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叫冲积土),特别细腻,然后堆在大草棚中加上水,牵来黄牛转圈踩泥,这泥越踩越劲道越滑遛,然后我们小孩子也光脚跟在牛后叽喳叽喳地踩,泥巴直从小脚丫子中窜出,滑滑的凉凉的痒痒的特别舒服。接下来踩得差不多了,然后就用钢丝弓一片一片割下,又重新堆高,这就成了制又坯的泥,接下来就是用这细腻韧劲的泥制砖瓦,刚开始玩制砖坯,用钢丝弓割下一块泥,抓手上举过头顶朝下面垫着木板洒过砂子的模子使劲一摔,然后又一捣,接着就用钢铁弓截去多余的泥,然后一拆模子就是砖坯了,几块砖坯一叠,就端到晒场立着翻晒,夏天一般可以晒两次,然后到傍晚收起堆好,上面再盖上草帘防雨。接下来是做瓦片是更好玩,先把踩好的泥用钢丝弓一片一片仔细截下来,去除小石头杂物,要比做砖更细腻更少杂质,然后摞成一长约一米,宽约24厘米的高度约1米土坯,这做瓦片的是一木制转筒,有一可以伸卷的开口,然后还有一个上面固定篾片的土布,土布一浸水,围在转筒上,接着就是把土坯用水一刷滑,再用像丝瓜刨差不多的钢丝弓一推,就截取一片约二厘米厚一米长的“面片”,迅速地用双手托起围在转筒上,马上就用一个半圆形的木板刷醮水吱吱吱地转圈刷,等都平整光滑了,就用割刀割下多余的部分,接着就连瓦筒带坯提到晒场曝晒,这泥是软硬适度,又是圆型所以尽管薄也不会变型,等八九分干燥,拿在手弯轻轻一拍,它们就按照瓦筒的四条棱子留下的痕线,变成了4片瓦坯,这做瓦分坯还是有很大技术难度的,所以只能让你在大人们休息的时侯偶尔玩玩,真是爽的不得了。

等到够装一窑烧制的土坯后,接着就是往砖瓦窑里装砖瓦坯,姑丈在窑中按需要,把砖瓦坯分类布好,然后整窑开烧,先是小火慢烧,然后火碳越积越多,这时候,全青的本柴一进窑就马上噼啪噼啪地烧开了,不间断地大约烧了一天一夜,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技术活了,全靠姑丈和他哥哥的眼光决定一窑的成败,因为烧过了,砖瓦就扭了变型了,硬度虽高但是不规整就卖不出去,或者火侯不够,烧出来的砖瓦就带土黄色,硬度不够,同样卖不出去,那样的话,所有的工作都白广费劲了,只有恰到好处时,就加大火力,用干柴细枝猛烧,姑丈叫熏煤,然后隔几分钟看次窑中火候,差不多了,窑顶就封土,然后一桶接一桶往封土上倒水,等窑顶厚厚的封土都积水后,下面窑口也用土坯封好,整个窑就密闭了,然后大家终于歇口气,两天两夜的忙碌就等待着开窑了,大约4天以后,每天在窑顶倒水的地方再也没有水蒸气了,窑温降到人可以忍受的时侯,见证奇迹的时侯到了,最先打开窑口炉堂,马上可以看到各火道的青砖规规矩矩地立着,青白色非常新鲜,姑丈一脸笑容,然后爬上窑顶,扒开封土,那一圈一圈青瓦也是方方整整地竖着,此时砖瓦还有一定热度,我们小孩子是不允许上去的,只是等到温度降到手感还有一点点暖和才能去看。

后来听客人过来问,为什么有些地方的砖瓦是红色的,姑丈说那是加水冷却和不加水自然冷却的差别,加水就是青砖黛瓦,硬度高,好看实用又省时,红砖自然冷却时间长,烧制技术也比较好掌握,但是硬度没有青砖好,要么太硬,泥水匠难劈开,要么太松使用时间短容易风化,总归质量不如青砖窑。

所以我们古代多青砖是有道理的,就是长城那么大的城砖都是青砖,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不过现在制砖工艺改进很大,机制砖瓦质量还是很好的。

图片来自网络,非商业运营,谢谢作者。


没事闲逛的野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红砖和青砖的制作工艺其实都差不多,都是黏土烧制的。差别就是烧制完成冷却的时候,砖窑内的氧气含量充足,砖里的铁元素就会被氧化成红色的三氧化二铁,最后变成红砖。如果砖窑内的氧气含量比较少,那么铁元素就不会被氧化,做出来的就是青砖。

为什么我国古代建筑都是青砖呢?一方面是因为青砖的质量更好,更加耐用,所以城墙什么肯定都用的青砖。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的砖窑结构造成的。

我国古代的建筑主料一直都是木头,砖是辅料,砖的用量不是很大,所以砖窑一般都比较小。砖窑的结构也都是比较封闭的、带窑顶的。比如下图就是一个烧制青砖的砖窑,可以看出来很小,四周也都是封闭的。

这种砖窑结构就造成了窑内的空气是不流通的,烧制过程中氧气被消耗,所以最后砖里的铁元素就不会被氧化,最后做出来的砖就是青色的。

长此以往人们的观念就行成了定式,把青砖当成主流,偶尔会造出一些红砖,也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没人会用。

而到了现代对砖的需求量变大,传统的封闭式小砖窑已经满足不了生产了,现在的砖窑内空间都比较大,也都不是封闭式的,内部的空气非常流畅,砖烧完以后不会出现氧气不够的情况,砖里的铁元素就会被快速氧化,变成红色的三氧化二铁,砖就会变成红色的砖了。下图就是现代的红砖窑,内部空间很大,通风口也很多。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外国的建筑大都是红砖的,也是这个原因。外国的以前的砖窑大部分都是露天的,上面没有顶,通风非常好氧气充足,所以做出来的都是红砖。下图就是古罗马时期的砖窑示意图。

以上就是古代为什么都用青砖的原因。


漂浮菌


中国古代建筑多用青砖而不用红砖,最主要的原因是:红砖是帝王的专用色,大臣官员与民间建筑只能选择青砖了,因此青砖得到大量的应用。故宫的红砖建筑就能说明,那些人说红砖用不到百年的,请问故宫红砖建筑有多少年历史?



而远离京城的福建闽南民间,红砖得到大量的使用,由于“山高皇帝远”,加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特性,使得外形富丽堂皇,被称为“皇宫起”的违禁红色建筑在闽南一带悄然风行。部分地区还全村式仿“宫殿型”红砖建造民居,如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漳州龙海东园镇埭尾村埭美社水上古民居。





埭美社红砖建筑已有560多年的历史,276座红砖古厝比肩依偎,整齐排列;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水环绕,是它的特色。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砖与青砖所用的土质与制法基本相同,仅是所烧温度与冷却方法“风冷”、“水冷”不同而己。红砖红瓦在没出现钢筋混泥土时,还在闽南地区广泛地应用,近几十年以来红瓦不再使用,红砖随着大量的建筑砌墙应用而渐渐地粗制粗造起来。这样的粗红砖照样能使用近百年时间而完好无损。



古代建筑选用青砖或红砖得到帝王的限制,而现代人是喜欢青砖或喜欢红砖有装饰,只是各人喜好或地方性习惯,跟青山绿水、五行属水属火没有多大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