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年少時,聽周董的《東風破》唱到,“荒草蔓延的年頭,連分手都很沉默....”。

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兵荒馬亂的年頭,大家不是沉默的羔羊,而有了一條極其敏感的反射弧。

近日,深圳建行的一款抵押貸款產品,修改了政策細則。

市場很快就做出瞭解讀。

按細則,在建行買房辦理住房按揭貸款以後,可以馬上申請二押,將房產7成以內的餘額部分貸出。

也就是說,如果按如今一些炒房流派操作打法,二套3層首付,要再現一線樓市江湖了。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雖然建行很快出來闢謠,否認按揭貸款放鬆,但依然擋不住市場的樂觀氣息,畢竟作為樓市風向標的深圳都有動作了。

那還有什麼不能值得期待的。

01

最近,樓市似乎都在經歷這樣冰火反轉。

年剛過完,所有人都覺得樓市藥丸,然而隨著地方穩定樓市政策的展開:

2月20日,5年期LPR降低5個基點至4.75%;

2月21日,河南駐馬店公積金首套買房首付比例由30%降為20%;

2月24日,浙商銀行,針對非限購城市首套首付降為2成;

2月26日,東莞市公積金最長貸款期限統一設定為30年,可商貸轉組合貸;放寬貸款申請人條件,壓縮審批時限,最高可上浮20%可貸額度。

市場上被抽乾的信心,彷彿在一瞬間被充滿了

,“最好的買房時刻到了”,這樣的聲音,相信各位最近應該不陌生了。

然而,我也不繞圈子,直白和各位說出我的觀點:

樓市,還未亂。

最起碼,現在是這樣。

02

首先,我不想和各位談論什麼接下來政策走向,第一我不是天氣預報,第二我也承認我也沒這份能耐去掌控或者預測國家大政方針。

但我想向各位陳述一個現實,叫樓市的反射弧有點長。

什麼意思,以上海樓市為例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因為二手房受到的政策干預不深,自由交易也能精準反饋市場的真實,加上海進入了存量房為主的市場,沒什麼比二手房更會說真話。

雖然最近上海樓市的二手房成交幾乎可以稱得上用靜止來形容,對經紀端來說,不允許線下帶看,買房人也不願意出門,賣房人也不願意接客,這一切都讓1月成交下降43%,2月則是完全冰凍了。

但不是讓大家看特殊時期樓市有多慘淡,讓我們把時間線拉的更長一點,一個完整5年週期來看。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其實各位就能看出上海樓市起伏循環,準確的說,有這麼幾個節點數字,10000,20000,30000,40000。

我給上海樓市做過定義,20000套成交量是一個非常關鍵性的節點,處於這個區間下,1到2萬是淡市,1萬以下則是熊市,那麼網上呢,

2萬到3萬則是一個典型的暖市升浪,量價開始齊升,3-4萬則是牛市的前夜,4萬+就是貨真價實的牛市了。

價格的趨勢也很好的貼合了這點。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那麼可以再回過頭來看下,這張五年週期的成交表,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真實樓市牛市其實釋放的很快,但也很短暫。

更重要的是,從築底到回暖到預熱到燃點,是一個挺長的準備期,而不是毫無任何徵兆爆開。

這就意味著不管多猛烈政策投入到市場,一定是一個緩慢做功的過程,而不是如同吃了春藥一般立杆見影。

其中在上海這輪牛市前已經經歷5輪降息潮和城市內部寬鬆,再配合上縮量供應,但依然用了4年築底,1年的預熱才積攢了足夠勢能進行爆發。

這也樓市和其他資產特別不一樣的地方,譬如股市,在全球疫情擴散風險的情況下,全球股市雪崩,道瓊斯指數直接暴跌4.42%,過去五天累積跌幅11%。

要知道,起碼從數據上看,美國歐洲疫情並不嚴重,但股市這種高換手的資產會提前把風險前置,同樣利好也是。

但樓市由於非常重度的資產屬性和人們基本居住需求的特質,利好總是緩慢作用在樓市上的,打個比方,樓市的利好政策本質上是在喝中藥,一開始其實看不到什麼療效,但時間一長,能量才會迸發。

從這點上,樓市,就算亂,也需要時間。

03

接著,很多人確實看到地方在財政上的局面,稱不上輕鬆。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這點上,地方和中央的博弈從來沒有停過,這是分稅制根源上問題,我們不多做討論,土地財政背後以及所牽連的經濟和產業也已經是支柱的現實。

但是時間一久,我們幾乎快忘了,這輪樓市升浪從“去庫存”啟動,到“去槓桿”為標誌終結,這輪調控的目標,是去槓桿,去行業的槓桿,去居民的槓桿,去整個樓市的槓桿。

以前和朋友分享過,樓市大部分的利好都是市場在自嗨,真正實質性的利好調控,其實也就四個動作:

放開限購,也是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外溢的購買力能夠進來;降息,也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放水;不認房不認貸,可以打開購買力;降低首付,本質上默認加槓桿。

前兩者本質是放寬樓市的流動性,後兩者本質是放寬槓桿

,所以為什麼大家可以看到這目前的樓市政策,概括起來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特點。

要麼,力度比較大城市如駐馬店這種其實能級很小,影響力也極小,本身屬於三四線比較難的那種,要麼本身的城市能量夠了,但是也不敢明目張膽,而把力度控制非常可控的範圍內。

好比先前蘇州取消現房銷售和這次建行經營貸,本質上影響範圍不大,但只要信號意義一被市場過度解讀,立即就會來出來澄清。

這背後,紅線依然在,只不過字眼圍繞“房住不炒”進行跳動,有時候是壓,有時候是穩。

“穩”對市場的含義:要好好活著,要有希望的活著,但不是放飛自我的活著。

而且,就算拋開這樣的宏觀面,我們來看個體在面臨怎麼樣的現實。

坦白講,18年的艱難讓每個行業和從業者都認識到轉型的壓力和迫切,而19年勉強可以稱得上一個平淡的恢復期,包括房產在期待今年的小陽春一樣,大家都在等待一個復甦的節奏。

但,疫情打斷這一切。

樓市很重要,但是不斷供的收入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所有樓市問題的命門,房價可以跌,因為房子畢竟還是可以流通的實物,但是違約的資產就只能定性成不良的債務了。

保住所有行業的收入,才是穩定建立在槓桿之上樓市的根脈。

而目前的局面,內部經濟受到的相當的衝擊,世界經濟在疫情擴散的風險下也面對挑戰,你說,這個時候,我們還要鼓勵居民加槓桿嗎?

我的判斷,槓桿是一條紅線,起碼目前經濟形勢下,加上我們政策連貫性,這是博弈的底線。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城市想辦法放鬆樓市調控,同樣也能看到越來越多城市出來闢謠。

這點上,要的是不打壓,而不是讓樓市亂起來。

平衡也許會很微妙,但是起碼現在沒法讓你突破底線。

那麼,這題無解嗎?

04

這兩天,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提了一個很有爭議的觀點:中國應果斷出臺“四萬億2.0”。

沒錯,出臺4萬億的2.0方案。

無獨有偶,同樣,任澤平也在表達這樣一個相似觀點,是時候啟動“新”一輪基建了。

不要誤會,4萬億帶給我們記憶太深刻了,至於我們看到大基建就會不由自主的和房價聯繫在一起。

實際上當年四萬億真正麻煩在於無差別寬鬆,造成很多產能浪費和鬼城現狀,也就是一味追求雨露均霑,有些發達地區明明需求很大但基建未必滿足。

你能想象,全部百強市的江蘇到目前還沒有市市通高鐵,我開車走過某內陸山區天塹大橋,其實看不到什麼車輛。

這樣的現狀,就是我們雖然號稱基建狂魔,很多人也認為我們基建水平已經足夠飽滿,但是與美國,尤其發達地區之間的對比差距依舊很大。


樓市利好頻出--國家組合拳出擊 剛需快來接招?

按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個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7個城市群。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城市群定位成戰略性操作,因為一方面你要承載這麼多人口聚集,一方面你要建設新一輪基建匹配。

這也是我們最近看到,哪怕疫情嚴重,很多東部和中心城市依舊啟動很多大型項目。

不是通過解決槓桿去解決樓市樓市,基礎設施帶動產業就業聯動,以及未來土地價值的轉化來解決。

雖然看著是條老路,但也是目前形式下最溫和,有了定向目標的做法。

也意味著,樓市被疫情沒有改變常識,反而有可能加速分化,頭部都市圈的崛起反而會比想象中更快。

就像道德經說的那樣,反者道之動,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利空。

05

說了這麼多,各位不要覺得我好像在看空樓市。

恰恰相反,我依然覺得這是剛需很好的買點,尤其能明確這樣環境下自己就業還穩定的剛需。

但是我不希望各位在這樣敏感時期,

被極度悲觀和盲目樂觀的情緒所裹挾。

各位,你們該堅持選籌,選產品的標準,請不要妥協,屬於你們窗口期依然還有,能夠徹底引爆樓市的燃點,至少我認為在極短時間是看不到的。

甚至這個時候,可以大膽等等那些優質的城市,也許你能看見一點放開敞口,也許他的都市圈在快速崛起。


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樓市,還未亂。

時間還在我們這邊。

(轉自:鳳凰網房產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