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名 著 解 讀:第155期

文 章 主 題:魯智深生擒方臘

涉 及 人 物:魯智深、方臘、韓世忠等

配 圖 選 自:新版《水滸傳》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在真實的歷史中,生擒方臘的不是別人,正是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

卻說,方臘兵敗,在部屬的掩護下,躲進了一個名為“幫源洞”的洞穴中。此洞藏在密林深處,樹木叢生,雜草遮掩,十分隱蔽。宋軍在山上搜尋幾日,始終不見方臘蹤影,正打算撤兵之際,時任校尉的韓世忠發現了幫源洞所在。於是,韓世忠潛入洞中,斬殺了數十名敗軍士卒,最後生擒了無路可逃的方臘,立下一大功。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而在《水滸傳》中,作者施耐庵卻把生擒方臘的功勞,轉手送給了花和尚魯智深,原著是這樣寫的:

方臘經幫源洞山頂,奪路而逃,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便望深山曠野,叢林密佈,隨即脫了身上的赭黃袍,丟了金花幞頭,脫去朝靴,穿了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連夜退過五座山頭,走到一處山凹邊。見一個草菴嵌在山凹裡。方臘肚中飢餓,卻待正要去茅庵內尋討些飯吃,只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禪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別人,正是花和尚魯智深。拿了方臘,帶到草菴中,取了些飯吃,正解出山來。卻好迎著搜山的軍健,一同綁住,擒捉方臘,來見宋先鋒。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我們看到,在原著中,方臘是在慌忙逃命的時候,恰好撞上了魯智深,被魯智深一禪杖打翻在地,稀裡糊塗就被生擒了,後被綁去見宋江。那麼,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呢?我們不妨試作分析:

其一,魯智深的真好漢主角光環。《水滸傳》的四大主公人分別是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我認為像生擒方臘這樣的大功勞,自然要留給在《水滸傳》中有著重要地位的主人公。那麼,在這四位主人公中,誰最適合堪當此任呢?首先可以排除宋江,因為他武功低微,更不可能親自犯險去擒方臘;其次,林沖也可以排除,因為當時林沖已經患了風癱,正在養病;最後便是魯智深和武松,按理說,這兩個人都有生擒方臘的能力和機會。特別是我們看到,在很多水滸題材的影視劇中,生擒方臘的便是武松,而不是魯智深。當然,至於導演們為什麼要讓武松去生擒方臘,我想大概是因為觀眾們對武松比較喜愛且更為熟悉,讓武松生擒方臘無非就是滿足觀眾們期許和喜好。而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大概是因為他自己對魯智深這個角色比較偏愛。魯智深是公認的水滸第一好漢,而武松是個有道德汙點的好漢(指血洗都監府)。所以,在施耐庵自己看來,生擒方臘這一大功勞自然要留給真好漢魯智深才合適。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其二,形成前後照應之勢。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曾作了四句偈語贈與魯智深:“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偈語上寫得清清楚楚,“逢夏而擒”中的“夏”指方臘麾下的頭領夏侯成,意思是魯智深會活捉夏侯成;而“遇臘而執”中的“臘”就是方臘,意思是魯智深會生擒方臘。很明顯,這是作者施耐庵早就設計好的一處伏筆,形成前後呼應之勢,暗示魯智深會生擒方臘。一方面說明了智真長老確有通曉過去未來的本事;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施耐庵對魯智深的偏愛,即施耐庵早就決定要讓魯智深去生擒方臘。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其三,魯智深(佛門中人)的機緣。機緣跟運氣的意思其實有些相近,如果是武松生擒了方臘,可以說成是武松的運氣。但魯智深生擒方臘,就不能說是運氣,而只能說是機緣,為什麼呢?注意上面那段關於魯智深生擒方臘的文字,其中有一個關鍵詞—茅庵,茅庵就是古時候的破廟。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理解成是魯智深一路追趕方臘,正好經過這個茅庵,恰在此處休息,結果方臘自己就送上門來了。佛門中人,最講究機緣,魯智深來到茅庵,就來到了他的福地。因此,魯智深生擒方臘,大概真的是他的機緣到了。

《水滸傳》施耐庵為什麼要安排魯智深去生擒方臘,而不是武松?

綜上,我們知道,施耐庵安排魯智深生擒方臘,並非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願,想讓誰去誰就去,他安排魯智深生擒方臘是有理有據的:一是魯智深作為水滸第一真好漢,夠資格攬下這一大功;二是為了在整部小說的結構上做到前後呼應,即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語是為魯智深生擒方臘埋下的伏筆,既然施耐庵早就精心設計了這一處伏筆,顯然對魯智深是比較偏愛的;三就是佛門中人的機緣,魯智深作為一個“花和尚”,能有這樣的機緣,實在是他的造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