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名 著 解 读:第155期

文 章 主 题:鲁智深生擒方腊

涉 及 人 物:鲁智深、方腊、韩世忠等

配 图 选 自:新版《水浒传》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在真实的历史中,生擒方腊的不是别人,正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

却说,方腊兵败,在部属的掩护下,躲进了一个名为“帮源洞”的洞穴中。此洞藏在密林深处,树木丛生,杂草遮掩,十分隐蔽。宋军在山上搜寻几日,始终不见方腊踪影,正打算撤兵之际,时任校尉的韩世忠发现了帮源洞所在。于是,韩世忠潜入洞中,斩杀了数十名败军士卒,最后生擒了无路可逃的方腊,立下一大功。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而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却把生擒方腊的功劳,转手送给了花和尚鲁智深,原著是这样写的:

方腊经帮源洞山顶,夺路而逃,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丛林密布,随即脱了身上的赭黄袍,丢了金花幞头,脱去朝靴,穿了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绑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我们看到,在原著中,方腊是在慌忙逃命的时候,恰好撞上了鲁智深,被鲁智深一禅杖打翻在地,稀里糊涂就被生擒了,后被绑去见宋江。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呢?我们不妨试作分析:

其一,鲁智深的真好汉主角光环。《水浒传》的四大主公人分别是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我认为像生擒方腊这样的大功劳,自然要留给在《水浒传》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主人公。那么,在这四位主人公中,谁最适合堪当此任呢?首先可以排除宋江,因为他武功低微,更不可能亲自犯险去擒方腊;其次,林冲也可以排除,因为当时林冲已经患了风瘫,正在养病;最后便是鲁智深和武松,按理说,这两个人都有生擒方腊的能力和机会。特别是我们看到,在很多水浒题材的影视剧中,生擒方腊的便是武松,而不是鲁智深。当然,至于导演们为什么要让武松去生擒方腊,我想大概是因为观众们对武松比较喜爱且更为熟悉,让武松生擒方腊无非就是满足观众们期许和喜好。而作者施耐庵之所以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大概是因为他自己对鲁智深这个角色比较偏爱。鲁智深是公认的水浒第一好汉,而武松是个有道德污点的好汉(指血洗都监府)。所以,在施耐庵自己看来,生擒方腊这一大功劳自然要留给真好汉鲁智深才合适。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其二,形成前后照应之势。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曾作了四句偈语赠与鲁智深:“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偈语上写得清清楚楚,“逢夏而擒”中的“夏”指方腊麾下的头领夏侯成,意思是鲁智深会活捉夏侯成;而“遇腊而执”中的“腊”就是方腊,意思是鲁智深会生擒方腊。很明显,这是作者施耐庵早就设计好的一处伏笔,形成前后呼应之势,暗示鲁智深会生擒方腊。一方面说明了智真长老确有通晓过去未来的本事;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施耐庵对鲁智深的偏爱,即施耐庵早就决定要让鲁智深去生擒方腊。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其三,鲁智深(佛门中人)的机缘。机缘跟运气的意思其实有些相近,如果是武松生擒了方腊,可以说成是武松的运气。但鲁智深生擒方腊,就不能说是运气,而只能说是机缘,为什么呢?注意上面那段关于鲁智深生擒方腊的文字,其中有一个关键词—茅庵,茅庵就是古时候的破庙。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是鲁智深一路追赶方腊,正好经过这个茅庵,恰在此处休息,结果方腊自己就送上门来了。佛门中人,最讲究机缘,鲁智深来到茅庵,就来到了他的福地。因此,鲁智深生擒方腊,大概真的是他的机缘到了。

《水浒传》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鲁智深去生擒方腊,而不是武松?

综上,我们知道,施耐庵安排鲁智深生擒方腊,并非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想让谁去谁就去,他安排鲁智深生擒方腊是有理有据的:一是鲁智深作为水浒第一真好汉,够资格揽下这一大功;二是为了在整部小说的结构上做到前后呼应,即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是为鲁智深生擒方腊埋下的伏笔,既然施耐庵早就精心设计了这一处伏笔,显然对鲁智深是比较偏爱的;三就是佛门中人的机缘,鲁智深作为一个“花和尚”,能有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他的造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