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谁?

《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谁?

《水浒传》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江苏兴化人施耐庵是该书的作者,在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关于宋江及其他头领的话本和杂剧应当很熟悉,作为兴化人施耐庵对于曾参与其中的张士诚起义也是知根知底。应该说,他对于张士诚的感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爱恨交加。张士诚起兵反元,他是积极拥护和响应的,但对于张士诚听不得逆耳忠言、一意孤行的行径,他又是失望甚至绝望的,这也是他选择离开张士诚的原因。他笔下的宋江作为梁山108将的大头领,其原型究竟是谁?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山东农民起义的带头大哥宋江吗?笔者认为,施耐庵感于时事,又惧于迫害,只能选择用隐晦的笔调明写宋江、暗写张士诚,愤而作水浒。也就是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并非历史上的宋江,而是盐民领袖张士诚。

一、历史上的宋江非《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与施耐庵笔下的宋江起义差别很大。一是时间跨度不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大约发生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伏兵包围,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不得不率众投降,前后最多三年时间,甚至有人说只有一年多时间。《水浒传》的宋江起义经历了一百零八将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朝廷招安并四处征战的的过程,时间相对要长得多。二是起义的性质不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虽然发源于水泊梁山,但并未以梁山泊建立根据地,而是以今山东为中心,转战于北至河北南部、西至河南北部和东部、南至江苏和安徽北部这一片地区,属于“流寇”性质。三是历史上的宋江并未受朝廷招安,也未攻打方腊。北宋的记载全无宋江受招安之说,招安之说是南宋时期编造出来的。续写《水浒》的俞万春在《荡寇志•自序》中也十分肯定地下结论,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只有被张叔夜擒拿一节。宋江投降张叔夜,是迫不得已,北宋的洪迈在《夷坚志•蔡侍郎》条载,蔡居厚“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至今海州还流传着一首诗:“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也就是说,宋江投降后,没有被招安,朝廷为了斩草除根,将宋江等好汉全部杀害了。四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较小,大小头领也只有36人,与梁山108个好汉相去甚远。所以《水浒传》最多只是部分取材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但只是借宋江起义之名而已。那么《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究竟是谁呢?

《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谁?

二、宋江的原型是张士诚

1、张士诚与宋江性格相似。张士诚曾在盐场做过杂差,也算是捧过朝廷饭碗的。他为人精明能干,慷慨大度,一诺千金,具备领袖气质。《水浒传》中的宋江,任职山东郓城县押司,属于基层小吏。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讲哥们义气,重朋友感情,江湖上人称“及时雨”。宋江与张士诚极为神似。

2、两者起义时间相同。张士诚起义发生在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张士诚被俘至金陵,身死国灭,前后14年。北宋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宋徽宗派专人到江浙一带,搜罗花石纲送到汴京,引发水浒传中晁盖智取生辰冈的故事,而宋江被逼上梁山应该更晚一点。方腊起义失败的时间大约在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应在此之前。据此推测,从晁盖上梁山到宋江剿灭方腊,前后共计16年,那么从宋江上梁山到宋江接受招安大约14年左右。

3、两者都曾被朝廷招安。张士诚在攻占平江(苏州)后,一度向元朝请降。元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此事报告给朝廷,元朝廷封张士诚为太尉,手下文武百官都受了封赏。张士诚占据杭州后,元顺帝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并向张士诚要粮。张士诚从海上每年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宋江梁山聚义后,竖起“替天行道”大旗,为谋出路,主动向朝廷表达愿意接受招安之意,并由宿太尉促成此事。

4、两者都有与同时期起义军相互征伐的经历。张士诚在取得平江后,为争夺势力范围,与同是起义军首领的朱元璋发生冲突,后来接受元朝廷招安后,这种相互间的征战更加激烈,一直到分出了胜负。宋江受招安后,奉旨远征田虎、王庆和方腊,自不必说。

5、张士诚和宋江死后,都被老百姓缅怀和祭祀。张士诚被俘后自尽,葬于金陵。民间传说,吴人偷取了张士诚的遗骸葬于苏州金姬湖畔。现在的张王墓位于今天的斜塘镇盛墩村。墓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西有张王庙。苏州百姓感念张士诚恩泽,建何山庙、修张王殿、塑士诚像,以表达怀德汜思之情。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晚,苏州人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九四香”(张士诚小名九四)。

水浒传中,宋江死后,“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皇帝敕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并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百姓四时享祭不绝”。

《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谁?

6、宋江在江州浔阳楼所题反诗暗寓张士诚。宋江杀阎婆惜后被发配江州,在浔阳楼借酒消愁,乘兴题诗。宋江作罢一首《西江月》, 又题一首七言诗,曰: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仔细品味这首诗,十分蹊跷。“吴”的概念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苏南太湖流域和浙江北部地区。从历史渊源来看,吴地一般是指今天的宁、沪、杭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是中心地区。江州,乃今天的九江。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要说它属于“吴”,也说得通,但有些勉强。但施耐庵为什么借宋江题的反诗将身在九江说成“身在吴”呢?实在意味深长。众所周知,张士诚攻占高邮时自称“诚王”,后定都平江(苏州),自称吴王。通过隐晦的笔法,明写宋江,暗怀吴王张士诚,这是不是施耐庵故意为之呢?再者,诗的最后一句“敢笑黄巢不丈夫”,非常的气魄,但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规模很小,与黄巢起义不可等量齐观,而张士诚起义,纵横江浙三千里,建立了吴王政权,完全可与黄巢起义并驾齐驱。

7、水浒传引首词中有句“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穷猿”暗指元朝,“弓远”即“弓长”,暗指张士诚,此处暗寓作者是反对张士诚投降日薄西山、气数将尽的元朝的。

8、水浒中第一回合中,说的是洪太尉奉旨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来朝禳疫。这里的两个人名洪太尉和张天师值得玩味,如果把两人的姓对掉一下,就成了张太尉和洪天师。而张士诚投降元朝时,曾被封为太尉,此其一。张士诚起义时自称是地藏王转世,地藏与天师正相对应,此其二。这两点岂非施耐庵故意为之?

9、几次危急关头的一声“张大哥”,暗示着人们对张士诚的怀念,希望得到张吴王的保佑。水浒传中有好几处在英雄落难之时,有人叫一声“张大哥”,便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第二回合鲁提辖正在听别人念缉捕他的通告,金老在背后叫声“张大哥”,“ 拦腰抱住,扯离了十字路口。”再如第42回写李逵下山,见到通缉他的告示,“正待指手画脚”,被朱贵“抢向前来,拦腰抱住”,叫声“张大哥”,引往西门外近村一个酒店内说话。

10、武松的原型卞元亨,参与了张士诚起义。据《盐城县志》、《古盐卞氏族谱》记述:元末两淮盐运副使卞仕震的儿子卞元亨,原籍盐城便仓,年轻时武艺高超、臂力过人,且为人正直、行侠仗义。有一次卞元亨出行时遇到老虎,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卞元亨后成为张士诚的部将,并邀请老表施耐庵加入张士诚起义队伍。所以施耐庵塑造的武松血肉丰满,成为水浒中的典型人物是有来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