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誰?

《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誰?

《水滸傳》是中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江蘇興化人施耐庵是該書的作者,在學術界基本達成共識。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對於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宋江及其他頭領的話本和雜劇應當很熟悉,作為興化人施耐庵對於曾參與其中的張士誠起義也是知根知底。應該說,他對於張士誠的感情是複雜的,可以說是愛恨交加。張士誠起兵反元,他是積極擁護和響應的,但對於張士誠聽不得逆耳忠言、一意孤行的行徑,他又是失望甚至絕望的,這也是他選擇離開張士誠的原因。他筆下的宋江作為梁山108將的大頭領,其原型究竟是誰?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山東農民起義的帶頭大哥宋江嗎?筆者認為,施耐庵感於時事,又懼於迫害,只能選擇用隱晦的筆調明寫宋江、暗寫張士誠,憤而作水滸。也就是說,《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並非歷史上的宋江,而是鹽民領袖張士誠。

一、歷史上的宋江非《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與施耐庵筆下的宋江起義差別很大。一是時間跨度不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大約發生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前後最多三年時間,甚至有人說只有一年多時間。《水滸傳》的宋江起義經歷了一百零八將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朝廷招安並四處征戰的的過程,時間相對要長得多。二是起義的性質不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雖然發源於水泊梁山,但並未以梁山泊建立根據地,而是以今山東為中心,轉戰於北至河北南部、西至河南北部和東部、南至江蘇和安徽北部這一片地區,屬於“流寇”性質。三是歷史上的宋江並未受朝廷招安,也未攻打方臘。北宋的記載全無宋江受招安之說,招安之說是南宋時期編造出來的。續寫《水滸》的俞萬春在《蕩寇志•自序》中也十分肯定地下結論,當年宋江並沒有受招安、平方臘,只有被張叔夜擒拿一節。宋江投降張叔夜,是迫不得已,北宋的洪邁在《夷堅志•蔡侍郎》條載,蔡居厚“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至今海州還流傳著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冢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瑩。”也就是說,宋江投降後,沒有被招安,朝廷為了斬草除根,將宋江等好漢全部殺害了。四是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規模較小,大小頭領也只有36人,與梁山108個好漢相去甚遠。所以《水滸傳》最多隻是部分取材於歷史上的宋江起義,但只是借宋江起義之名而已。那麼《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究竟是誰呢?

《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誰?

二、宋江的原型是張士誠

1、張士誠與宋江性格相似。張士誠曾在鹽場做過雜差,也算是捧過朝廷飯碗的。他為人精明能幹,慷慨大度,一諾千金,具備領袖氣質。《水滸傳》中的宋江,任職山東鄆城縣押司,屬於基層小吏。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講哥們義氣,重朋友感情,江湖上人稱“及時雨”。宋江與張士誠極為神似。

2、兩者起義時間相同。張士誠起義發生在元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身死國滅,前後14年。北宋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宋徽宗派專人到江浙一帶,蒐羅花石綱送到汴京,引發水滸傳中晁蓋智取生辰岡的故事,而宋江被逼上梁山應該更晚一點。方臘起義失敗的時間大約在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應在此之前。據此推測,從晁蓋上梁山到宋江剿滅方臘,前後共計16年,那麼從宋江上梁山到宋江接受招安大約14年左右。

3、兩者都曾被朝廷招安。張士誠在攻佔平江(蘇州)後,一度向元朝請降。元江浙行省右丞相達識帖睦邇將此事報告給朝廷,元朝廷封張士誠為太尉,手下文武百官都受了封賞。張士誠佔據杭州後,元順帝賜給他龍衣和御酒,並向張士誠要糧。張士誠從海上每年往大都送糧十一萬石。宋江梁山聚義後,豎起“替天行道”大旗,為謀出路,主動向朝廷表達願意接受招安之意,並由宿太尉促成此事。

4、兩者都有與同時期起義軍相互征伐的經歷。張士誠在取得平江後,為爭奪勢力範圍,與同是起義軍首領的朱元璋發生衝突,後來接受元朝廷招安後,這種相互間的征戰更加激烈,一直到分出了勝負。宋江受招安後,奉旨遠征田虎、王慶和方臘,自不必說。

5、張士誠和宋江死後,都被老百姓緬懷和祭祀。張士誠被俘後自盡,葬於金陵。民間傳說,吳人偷取了張士誠的遺骸葬於蘇州金姬湖畔。現在的張王墓位於今天的斜塘鎮盛墩村。墓面積三畝有餘,墓冢封土高出農田1米,墓西有張王廟。蘇州百姓感念張士誠恩澤,建何山廟、修張王殿、塑士誠像,以表達懷德汜思之情。每年陰曆七月三十日晚,蘇州人為張士誠燒香,託名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燒“九四香”(張士誠小名九四)。

水滸傳中,宋江死後,“楚人憐其忠義,葬在楚州南門外蓼兒內,建立祠堂,四時享祭。”皇帝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並賜錢於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百姓四時享祭不絕”。

《水滸傳》中宋江的原型到底是誰?

6、宋江在江州潯陽樓所題反詩暗寓張士誠。宋江殺閻婆惜後被髮配江州,在潯陽樓借酒消愁,乘興題詩。宋江作罷一首《西江月》, 又題一首七言詩,曰:

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

敢笑黃巢不丈夫!

仔細品味這首詩,十分蹊蹺。“吳”的概念源於春秋後期五霸之一的吳國,當時吳國的疆域大致在蘇南太湖流域和浙江北部地區。從歷史淵源來看,吳地一般是指今天的寧、滬、杭太湖流域和長江三角洲一帶,蘇州是中心地區。江州,乃今天的九江。九江位於江西省最北部,要說它屬於“吳”,也說得通,但有些勉強。但施耐庵為什麼借宋江題的反詩將身在九江說成“身在吳”呢?實在意味深長。眾所周知,張士誠攻佔高郵時自稱“誠王”,後定都平江(蘇州),自稱吳王。通過隱晦的筆法,明寫宋江,暗懷吳王張士誠,這是不是施耐庵故意為之呢?再者,詩的最後一句“敢笑黃巢不丈夫”,非常的氣魄,但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規模很小,與黃巢起義不可等量齊觀,而張士誠起義,縱橫江浙三千里,建立了吳王政權,完全可與黃巢起義並駕齊驅。

7、水滸傳引首詞中有句“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窮猿”暗指元朝,“弓遠”即“弓長”,暗指張士誠,此處暗寓作者是反對張士誠投降日薄西山、氣數將盡的元朝的。

8、水滸中第一回閤中,說的是洪太尉奉旨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張天師來朝禳疫。這裡的兩個人名洪太尉和張天師值得玩味,如果把兩人的姓對掉一下,就成了張太尉和洪天師。而張士誠投降元朝時,曾被封為太尉,此其一。張士誠起義時自稱是地藏王轉世,地藏與天師正相對應,此其二。這兩點豈非施耐庵故意為之?

9、幾次危急關頭的一聲“張大哥”,暗示著人們對張士誠的懷念,希望得到張吳王的保佑。水滸傳中有好幾處在英雄落難之時,有人叫一聲“張大哥”,便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如第二回合魯提轄正在聽別人念緝捕他的通告,金老在背後叫聲“張大哥”,“ 攔腰抱住,扯離了十字路口。”再如第42回寫李逵下山,見到通緝他的告示,“正待指手畫腳”,被朱貴“搶向前來,攔腰抱住”,叫聲“張大哥”,引往西門外近村一個酒店內說話。

10、武松的原型卞元亨,參與了張士誠起義。據《鹽城縣誌》、《古鹽卞氏族譜》記述:元末兩淮鹽運副使卞仕震的兒子卞元亨,原籍鹽城便倉,年輕時武藝高超、臂力過人,且為人正直、行俠仗義。有一次卞元亨出行時遇到老虎,赤手空拳將老虎打死。卞元亨後成為張士誠的部將,並邀請老表施耐庵加入張士誠起義隊伍。所以施耐庵塑造的武松血肉豐滿,成為水滸中的典型人物是有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