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新冠肺炎疫情拐點尚未到來,病毒變化形式還在“花樣翻新”,但很多人已急不可耐地摘下口罩、扎堆吃喝了。

這兩天有幾則新聞,讓不少人直呼“感到害怕”——

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北京,香山景區附近堵車場景重現。

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河南鄭州,知名胡辣湯店“方中山”恢復營業,人山人海的排隊場面讓網民調侃這是“用生命在喝胡辣湯”“為了方中山,負了鍾南山”。

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廣州,餐飲商家“陶陶居”昨日正式接受堂食,前去排隊等位的顧客比肩接踵,很多人連口罩都沒戴。

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四川廣元,市民摘掉口罩扎堆喝壩壩茶,“人山人海全是腦殼”,登上微博熱搜榜。(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公眾號)

其實,在這些社會現象背後,也有複雜的心理問題“作怪”。

強軍網應對疫情心理服務熱線專家分析指出,從1月23日武漢“封城”算起,整整1個月時間過去了。在高強度心理壓力持續作用下,人們對疫情的心理應激反應從否認期、警覺期逐步過渡到了適應期。經驗表明,這個階段,部分人會出現疲勞、倦怠,甚至失眠、抑鬱、酒精濫用等“適應障礙”。

發生文章開頭所列舉的事例,也有心理“適應障礙”原因。

2月23日的重要會議上,習主席特別強調:這個時候,必須高度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否則將帶來嚴重後果,甚至前功盡棄。

面對疫情,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熱線專家建議,還要注意從心理上做好調控,從“心”擰好三扣螺絲。

一、擰好第一扣——平穩度過倦怠期

《三十六計》雲,備周則意怠。意思是說,防備周密,時間長了就容易使人意志懈怠、工作鬆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長期、持續暴露於壓力情境中,會產生消極的身心反應。比如,個體處於極度疲勞狀態,會出現工作熱情完全喪失,以消極否定態度面對工作,或者無法高效專注投入工作等問題。一輛車行駛的時間太久,需要保養。人的內心進入倦怠期,也需要重新審視工作的意義,轉換思維方式,重回積極的情緒狀態。

具體怎麼辦呢?一是,可通過適當合理的宣洩,清除壓抑的情緒,輕裝上陣。二是,可通過輪換調休等方式,暫時脫離應激環境,保障充足休息。這些都會幫助我們平穩度過抗擊疫情的倦怠期。

二、擰好第二扣——對沖“習得性無助”

戰“疫”還要打多久?“拐點”什麼時候才能到?面對疫情,相信不少同志心理會有這樣的問號。疫情信息紛繁,如果人們只關注負面信息,總在等待“拐點”到來,而第二天沒有達到預期,就會唉聲嘆氣,感覺孤立無助。

心理學中,把這一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主要是指因反覆受挫又無法改變現狀,而產生的一種對現實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就如同在長跑,總是看不到終點,就會覺得沒有希望。

對沖“習得性無助”,有很多辦法。一是,構建分階段的目標,轉移對疫情何時結束的關注。比如更多地關注官方信息,發現積極的一面,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疫”。不斷積累積極的情緒反饋,可以重建信心。二是,構建社會支持系統,積極與家人、好友交流溝通,緩解恐慌,增強信心,獲得力量。

三、擰好第三扣——破解“破窗效應”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放任社會情景中的不良現象發生,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河南鄭州“用生命喝胡辣湯”,廣州陶陶居不帶口罩“比肩接踵”,四川廣元“人山人海全是腦殼“……這些違反疫情防控現象,如果放任存在,就會發生可怕的“破窗效應”。

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卻有人摘下口罩、扎堆吃喝,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源自兩個動機,一個是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內心存在釋放的需求;另一個是對形勢盲目樂觀預判,產生的鬆懈情緒。在防控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這兩種心理動機是非常危險的。

防止和破除“破窗效應”,需要組織和個人保持警醒,共同努力。對組織來說,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構建防疫工作清單,預防“第一扇破窗”;及時發現問題,儘快採取補救措施。對個人來講,一是,重新評價自身的防疫責任,強化防疫工作人人有責的意識;二是,採取合理健康的情緒釋放方式,比如運動、繪畫、傾訴、聽音樂、廚藝展示、家庭協作等;三是,形成適宜合理的防疫期間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當前要適應復工復產後人際交往增加的實際,改良傳統交往方式和飲食習慣,構建距離適宜、理性剋制的人際關係。

熱線專家提醒您:春暖疫未散,還要長點“心”!

更多需要,歡迎使用強軍網應對疫情心理服務熱線。熱線值班QQ群:1047296052;電話:010-66794442、010-66791475、029-84779325。

警惕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心理專家這樣支招

(本文作者為強軍網應對疫情心理服務熱線諮詢師、督導師,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軍隊司法工作系副主任戎雷)

策劃:孫慶秀、蘭卓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