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新冠肺炎疫情拐点尚未到来,病毒变化形式还在“花样翻新”,但很多人已急不可耐地摘下口罩、扎堆吃喝了。

这两天有几则新闻,让不少人直呼“感到害怕”——

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北京,香山景区附近堵车场景重现。

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河南郑州,知名胡辣汤店“方中山”恢复营业,人山人海的排队场面让网民调侃这是“用生命在喝胡辣汤”“为了方中山,负了钟南山”。

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广州,餐饮商家“陶陶居”昨日正式接受堂食,前去排队等位的顾客比肩接踵,很多人连口罩都没戴。

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四川广元,市民摘掉口罩扎堆喝坝坝茶,“人山人海全是脑壳”,登上微博热搜榜。(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

其实,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也有复杂的心理问题“作怪”。

强军网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专家分析指出,从1月23日武汉“封城”算起,整整1个月时间过去了。在高强度心理压力持续作用下,人们对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从否认期、警觉期逐步过渡到了适应期。经验表明,这个阶段,部分人会出现疲劳、倦怠,甚至失眠、抑郁、酒精滥用等“适应障碍”。

发生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事例,也有心理“适应障碍”原因。

2月23日的重要会议上,习主席特别强调:这个时候,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面对疫情,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热线专家建议,还要注意从心理上做好调控,从“心”拧好三扣螺丝。

一、拧好第一扣——平稳度过倦怠期

《三十六计》云,备周则意怠。意思是说,防备周密,时间长了就容易使人意志懈怠、工作松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长期、持续暴露于压力情境中,会产生消极的身心反应。比如,个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会出现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以消极否定态度面对工作,或者无法高效专注投入工作等问题。一辆车行驶的时间太久,需要保养。人的内心进入倦怠期,也需要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转换思维方式,重回积极的情绪状态。

具体怎么办呢?一是,可通过适当合理的宣泄,清除压抑的情绪,轻装上阵。二是,可通过轮换调休等方式,暂时脱离应激环境,保障充足休息。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平稳度过抗击疫情的倦怠期。

二、拧好第二扣——对冲“习得性无助”

战“疫”还要打多久?“拐点”什么时候才能到?面对疫情,相信不少同志心理会有这样的问号。疫情信息纷繁,如果人们只关注负面信息,总在等待“拐点”到来,而第二天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唉声叹气,感觉孤立无助。

心理学中,把这一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主要是指因反复受挫又无法改变现状,而产生的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就如同在长跑,总是看不到终点,就会觉得没有希望。

对冲“习得性无助”,有很多办法。一是,构建分阶段的目标,转移对疫情何时结束的关注。比如更多地关注官方信息,发现积极的一面,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不断积累积极的情绪反馈,可以重建信心。二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与家人、好友交流沟通,缓解恐慌,增强信心,获得力量。

三、拧好第三扣——破解“破窗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放任社会情景中的不良现象发生,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河南郑州“用生命喝胡辣汤”,广州陶陶居不带口罩“比肩接踵”,四川广元“人山人海全是脑壳“……这些违反疫情防控现象,如果放任存在,就会发生可怕的“破窗效应”。

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却有人摘下口罩、扎堆吃喝,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源自两个动机,一个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内心存在释放的需求;另一个是对形势盲目乐观预判,产生的松懈情绪。在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两种心理动机是非常危险的。

防止和破除“破窗效应”,需要组织和个人保持警醒,共同努力。对组织来说,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防疫工作清单,预防“第一扇破窗”;及时发现问题,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对个人来讲,一是,重新评价自身的防疫责任,强化防疫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二是,采取合理健康的情绪释放方式,比如运动、绘画、倾诉、听音乐、厨艺展示、家庭协作等;三是,形成适宜合理的防疫期间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当前要适应复工复产后人际交往增加的实际,改良传统交往方式和饮食习惯,构建距离适宜、理性克制的人际关系。

热线专家提醒您:春暖疫未散,还要长点“心”!

更多需要,欢迎使用强军网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热线值班QQ群:1047296052;电话:010-66794442、010-66791475、029-84779325。

警惕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心理专家这样支招

(本文作者为强军网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咨询师、督导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队司法工作系副主任戎雷)

策划:孙庆秀、兰卓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