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有父母和我说,经常会和孩子反复强调一件事,而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还是会犯同样的问题。


那么孩子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小脑瓜里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怎么说才能够孩子才会听呢?


我们先看一下,我们平时和孩子都说了哪些话,这些话,带给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怎么的呢?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显示:


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你怎么这么磨蹭?"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当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处于压抑、痛苦之中,希望自己说的话更有力量和被孩子听见。而有的父母也会因为焦虑孩子的未来,而被情绪所控制。


也会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一些成长,比如心理抗压能力、抗挫能力。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父母的语言决定孩子的未来


那么。这样的言语对孩子心理成长会造成怎么的影响呢?


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根据心理学家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学家伊森•克罗斯博士:父母的辱骂使孩子心理遭受创伤


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父母的语言环境,容易使孩子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学家马丁泰彻:大脑"求存模式"的结构会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容易让孩子焦虑,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患上抑郁症、强迫症的几率就会变大。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据报道:全球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为3.5亿,其中中国人占了1亿多,患病率高达6.1%。


心理学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学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的习得能力和心理成长,原生家庭的环境至关重要,你的任何言行举动,都可能不自觉的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在内在会有自我评判。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学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强大的"反自我"意识,会在心里留下创伤,这也是心理暗示效应。


而这样的沟通模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使孩子的大脑感觉处于紧张状态,处于或者战斗、或者逃避的模式,注意力没有在如何展开一个合作上。


所以,很多孩子看起来顺从家长,但是同样的问题还会出现,或者是和家长对抗。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越这么说,孩子越不听。


心理专家:你越这么说,孩子越不听。


那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1、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


在不影响到孩子自然活动的前提下,像摄像头一样,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活动,只是观察,去看看具体发生了什么。


而这样做,可以使你放下自己的心理预期和评判,客观的进行观察,对于孩子来说,他在做什么,他这么做,心里会怎么想。观察自己的想法,当你看到这些,你自己又有什么想法。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2、理解自己和孩子的心理活动。


为了你说的话,孩子会听,和孩子有和谐的沟通和连结,需要理解孩子和自己,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会怎么想?你此刻为什么想和孩子沟通呢?


3、倾听孩子。


用心去倾听孩子,先说出你用观察法看到了什么。然后猜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孩子不喜欢穿拖鞋,觉得麻烦,可能是希望轻松一些,也可能着急去玩,需要快一点。


在此刻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别人是没办法看见的,所以只是猜测。对和错都没关系,如果猜错了,就可以问孩子,那你为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不想穿拖鞋呢?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4、表示理解,支持孩子感受到接纳,放松下来。


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你在此刻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比如说:是呀,你觉得不穿拖鞋会轻松是吗?你是因为着急玩而忘记穿拖鞋了是吗?


和第三步一样,对和错都没关系,和孩子反复确认就好,直到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自己被接纳,感受到安全和爱。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5、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先对孩子做一个表达请求:我可以说下我的想法吗?孩子回复可以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希望你穿拖鞋,希望你能够健康,不穿拖鞋容易生病,当我看到你没有穿拖鞋,可能会生病的时候,我会有一些紧张、焦虑,我很在意你的健康,而你穿上拖鞋就会使我轻松一些。


6、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可以说:我们一起想想好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怎么才能让你玩的时候记得穿拖鞋不着凉,而我也会不紧张、不焦虑,轻松一些呢?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以上这样和孩子说,和直接说:"赶紧把拖鞋穿上,你怎么一点记性也没有?"相比较要麻烦的多。


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需要我们给予耐心和宽容。


你是希望你说的话孩子不接受,而没那么麻烦,还是孩子能够听你的话呢? 和孩子互相理解,轻松和谐呢?


当然,这也是你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心理专家:父母的话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这么说一句话有用

心理专家:你的话语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点一下 关注 可以看到我持续分享的更多心理学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