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有父母和我說,經常會和孩子反覆強調一件事,而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還是會犯同樣的問題。


那麼孩子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呢?小腦瓜裡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們怎麼說才能夠孩子才會聽呢?


我們先看一下,我們平時和孩子都說了哪些話,這些話,帶給孩子的心理影響是怎麼的呢?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心理研究機構一項研究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你怎麼這麼磨蹭?"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當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也是處於壓抑、痛苦之中,希望自己說的話更有力量和被孩子聽見。而有的父母也會因為焦慮孩子的未來,而被情緒所控制。


也會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一些成長,比如心理抗壓能力、抗挫能力。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的未來


那麼。這樣的言語對孩子心理成長會造成怎麼的影響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根據心理學家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


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學家伊森•克羅斯博士:父母的辱罵使孩子心理遭受創傷


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父母的語言環境,容易使孩子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多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也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學家馬丁泰徹:大腦"求存模式"的結構會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容易讓孩子焦慮,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患上抑鬱症、強迫症的幾率就會變大。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據報道:全球抑鬱症患者的數量為3.5億,其中中國人佔了1億多,患病率高達6.1%。


心理學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學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要知道,孩子的習得能力和心理成長,原生家庭的環境至關重要,你的任何言行舉動,都可能不自覺的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在內在會有自我評判。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 )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學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批判你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強大的"反自我"意識,會在心裡留下創傷,這也是心理暗示效應。


而這樣的溝通模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使孩子的大腦感覺處於緊張狀態,處於或者戰鬥、或者逃避的模式,注意力沒有在如何展開一個合作上。


所以,很多孩子看起來順從家長,但是同樣的問題還會出現,或者是和家長對抗。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越這麼說,孩子越不聽。


心理專家:你越這麼說,孩子越不聽。


那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呢?


1、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採用觀察法。


在不影響到孩子自然活動的前提下,像攝像頭一樣,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活動,只是觀察,去看看具體發生了什麼。


而這樣做,可以使你放下自己的心理預期和評判,客觀的進行觀察,對於孩子來說,他在做什麼,他這麼做,心裡會怎麼想。觀察自己的想法,當你看到這些,你自己又有什麼想法。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2、理解自己和孩子的心理活動。


為了你說的話,孩子會聽,和孩子有和諧的溝通和連結,需要理解孩子和自己,孩子為什麼這麼做,他會怎麼想?你此刻為什麼想和孩子溝通呢?


3、傾聽孩子。


用心去傾聽孩子,先說出你用觀察法看到了什麼。然後猜測孩子的想法是什麼。


如果孩子不喜歡穿拖鞋,覺得麻煩,可能是希望輕鬆一些,也可能著急去玩,需要快一點。


在此刻提醒家長注意的是,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別人是沒辦法看見的,所以只是猜測。對和錯都沒關係,如果猜錯了,就可以問孩子,那你為什麼怎麼想的,為什麼不想穿拖鞋呢?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4、表示理解,支持孩子感受到接納,放鬆下來。


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之後,你在此刻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是呀,你覺得不穿拖鞋會輕鬆是嗎?你是因為著急玩而忘記穿拖鞋了是嗎?


和第三步一樣,對和錯都沒關係,和孩子反覆確認就好,直到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自己被接納,感受到安全和愛。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5、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先對孩子做一個表達請求:我可以說下我的想法嗎?孩子回覆可以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希望你穿拖鞋,希望你能夠健康,不穿拖鞋容易生病,當我看到你沒有穿拖鞋,可能會生病的時候,我會有一些緊張、焦慮,我很在意你的健康,而你穿上拖鞋就會使我輕鬆一些。


6、一起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充分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


可以說:我們一起想想好嗎?你有什麼好辦法,怎麼才能讓你玩的時候記得穿拖鞋不著涼,而我也會不緊張、不焦慮,輕鬆一些呢?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以上這樣和孩子說,和直接說:"趕緊把拖鞋穿上,你怎麼一點記性也沒有?"相比較要麻煩的多。


心理學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獨特性。孩子需要我們給予耐心和寬容。


你是希望你說的話孩子不接受,而沒那麼麻煩,還是孩子能夠聽你的話呢? 和孩子互相理解,輕鬆和諧呢?


當然,這也是你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和理解。


心理專家:父母的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這麼說一句話有用

心理專家:你的話語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點一下 關注 可以看到我持續分享的更多心理學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